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6-11-24赵红霞
赵红霞
摘 要: 新国标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为其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所遵循的理论依据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围绕二语习得过程的输入输出假设理论与二语教学的输出驱动理论进行梳理和对比分析,认为新形势下教师在讲授英语专业传统课程《精读》时应当采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更加量化的输出驱动假设作为其教学依据,从而提高学生在输出驱动的实践中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 输入输出假设 输出驱动 《精读》
一、引言
2013年7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分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教指委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外语类各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刘贵芹,2013;钟美荪,孙有中,2014),以此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仲伟合,2015)。新《国标》的培养目标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国标》对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培养方案相应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以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一革新的时期,基础课程的改进如何适时地与新国标相接轨,如何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中实现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值得身在一线的任课教师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课程的理论依据,是教师们首要探索的问题。目前在外语教学的学术讨论中,“输入—输出”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分别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
二、语言“输入—输出”假设
20世纪80年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中出现了Krashen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与他们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输入沿着自然顺序进行;尽管对习得的完成来说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必要的,但它还不够,因为学习者还需主观上摄取他们理解的语言输入;输入借助语境和语言之外的线索,并通过简化变得可理解,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调整是没有必要的;说话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习者的输出并不直接有助于习得。然而,仅靠可理解的输入不一定是学习者获得很高的二语学习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开始对输出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其中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Swain提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就需要对该语言的规则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更有意识地关注新语言信息的形式。输出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Swain认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四大功能,即注意功能、检测假设功能、元语言功能和增强流利性。
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并探讨输入-输出假设理论,同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广大学者对输入-输出假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从语言习得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教学研究,并没有对一线教师具体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细化到每一堂课的实践要求提出更加明确和精准的设计,教师往往困惑于输入和输出到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安排,在这一过程如何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什么形式的输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这一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产生的实际理论指导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开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输出假设探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是针对二语教学效率提出的理论。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动力更大,不仅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在教学目标上,培养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为显性目标,听、读接受性技能仅为隐性目标;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可以从说、写、译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输出技能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驱动可以提高学生汲取新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输出驱动假设将职场需要的输出能力作为教学考核目标,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则培养部分表达能力。输出驱动假设给教师的实践环节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同时使得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把所讲授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更加量化、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实施教学。无疑,在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输出驱动假设为其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思想和依据。
四、输出驱动假设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以往对《精读》这门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课教师都对“精读”中的“精”字在教学过程中颇感困惑,到底要怎么讲才能达到“精”读。之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过输入-输出假设,但是发现单一的课文讲解的输入和课外材料的补充及课下的口头和笔头表达的作业输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很多情况下多留为形式,究其原因,是对此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有误、有偏差,认为只要给学生一定量的输入,比如课上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精讲,然后通过课下学生对课文的模仿写作或是简单的练习就能达到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或锻炼,然而实践下来发现,学生普遍兴趣欠缺,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而这种精的讲解往往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很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如何实现新国标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将来的职场要求,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1.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笔者在学习并研究了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认为这一假设能够明确地、精准地、科学地、量化地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只是从性质上凭着教学经验授课的这一现象,而是制定明确的输出任务,提供相应的输入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输出提供适当的帮助。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难度适中的输出任务促进学生英语技能的输出练习,从而内化成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与以往的教师经验式的课堂教学相比,赋予了教学过程更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一线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设计真实的输出任务,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提供适当的输出帮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说、写、译的产出活动,这些输出任务需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交际真实性和语言难度适当。输出应当多与学生的实际输出活动的真实有效性相结合,与其交际实际表达的需求相匹配。如在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政治体制和思想、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说、写、译的训练,从而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交际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所讲授的课文内容的输入上要与输出任务相吻合,输入材料和输出任务之间的关联度要高,真正达到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输出帮助,可以通过课上反馈,课下解答,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等互联网媒介促进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语言输出,让他们明确语言的学习目标性,提高开展的积极性,并且能够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五、结语
在新国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当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有的放矢地具体量化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通过说、写、译的输出任务提高其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才是《精读》这门课程新的改革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14,(1).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3]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2).
[4]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5]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此论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WYZDB1408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