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是促进教风学风的杀手锏

2016-05-30段平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

段平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一些高校学风教风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指出,构建相对成绩课程考核体系是维护高校公平正义,促进学风教风的有效手段。文章介绍了作者所在学校构建相对成绩课程考核体系的具体做法,分析了构建该考核体系的现实意义,并为其顺利实施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关键词:相对成绩;课程考核;教风学风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16-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我校从2012级三年制专科各专业班级起实施学分制,并在《学分制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教学班的各门课程成绩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偏正态比例分布。为了使师生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这一规定的特点,并使之尽快产生对于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的作用,同时也为了公平起见,教务处要求老师们对所负责教学各班的各门课程制订《课程考核方案》,并要求老师们对学生及时宣讲该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为了方便教师期末成绩的计算,我校还组织设计了《偏正态成绩处理系统》,将原始综合成绩处理为相对成绩,再行登录。这本是维护学校公平正义,促进学风教风之举,规定也已于一年前就以文件的方式印发,但此举一经实施,却引起了议论,大多数人在了解原委后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师生不理解:为什么要硬性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凭什么一定要规定有不及格的学生?针对这一疑问,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谈起,介绍我校相对成绩的管理机制,分析课程相对成绩考核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建立课程考核体系时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风学风的现状

按照学习边际成本应该随着掌握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而不断上升的客观规律,初中生所学应该比小学生所学难,高中生所学应该比初中生所学难,大学生所学应该比高中生所学难,硕士生所学比本专科生所学难,努力程度也应该不断上升,而我国大学生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时期似乎达到了学习努力程度的顶点,一旦进入大学后,他们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就像是进入了抛物线的后半段一样不断下降[3]。有学生调侃道:“到了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够高中用一年,而高中一个月学到的东西却够大学里学一年。”虽然这个说法太过于夸张,但很多大学新生从紧张非凡的高中阶段一下子走到自由无比、轻松无限的大学阶段的确感到很不适应。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学校和老师的约束,一味放任自己,大学成了谈恋爱、睡觉、上网、玩游戏的地方,成了混文凭和镀金的代名词。很多老师也只管完成自己的课时量,拉拢好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弄一个好的评价,不太在意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也是得过且过,不太管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本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特别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比如说,课程考核次数太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次考试定成绩”,使考试带有投机性,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另外,大学的考试往往形式单调,没有充分利用多种考核方法,大多数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而闭卷考试侧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和解题能力,易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忽视了知识的扩展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局限性[2]。为改变这种现象,有学者建议学校采取国际通用的相对评分制度,划定各个分数段的大致比例,强调同班同学中的排序作用[3]。但是,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现将我校的做法介绍如下。

二、我校相对成绩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校《学分制实施办法》中明确了教学班的各门课程成绩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偏正态比例分布的规定,优秀、良好、不及格的比例分別统一为15%、25%和3~15%,其余为中和及格两个级别。事实上,我校《教学工作规程》上早就有关于考试成绩应该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但是绝对成绩完全依赖于绝对合理的、能够产生理想成绩区分度的考试,而实践经验表明,要真正能够使考试结果呈正态分布的理想试卷少而又少,特别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各异,同一门课程同一试卷的考试结果也不相同,因此这一要求也便犹如墙上画饼,看得见吃不着。我校现行的相对成绩考核制度要求将各种各样的绝对成绩转化为相对成绩,使之完全符合学校规定的偏正态分布要求。为了方便教师期末成绩的计算,我校还组织设计了《偏正态成绩处理系统》,并将系统挂在校园网上供老师们使用。根据这一相对成绩的处理办法,在一个40人的教学班中,如果由于试卷较为简单或者老师要求不够严格,或者考查成绩给得比较高,比如所有成绩都分布在80~99分,那么处理后的相对成绩就要根据分数高低排列顺序,分别将最高的15%(即6人)成绩处理为90~99分,次高的25%(即10人)成绩处理为80~89分,最低的3%(即80分的1人)成绩处理为及格分以下,其余同学(即23人)的成绩则处理为60~79分。同样,如果试卷难度偏大,或者老师要求严格,期末考核成绩相对较低,集中在40分到70分之间(其中60分以下的学生大于或等于15%),则同样有成绩最高的6人成绩被处理为90~99分,次高的10人成绩处理为80~89分,最低的6人(即15%)被处理为及格分以下,其余的18人被处理为60~79分。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原始绝对成绩对处理后的相对成绩影响甚小,相对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班级成绩中所处的位置,且都能呈现偏正态分布。当然,如果出现成绩区分度太低的极端情况,譬如说取得同一分数的最低成绩人数大于15%的情况出现,这说明考核方案不理想或考核过程出现了严重问题,系统则被强迫将大于15%的成绩全部处理为及格分以下,老师不得不重新对学生进行考核。《学分制实施办法》中明确了给予必修课不及格的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但补考后的综合总成绩需大于之前原始综合成绩5分以上,如果达不到该要求,则必须重修。我校还要求老师们在开学初期认真制订好各自负责的《课程考核方案》,鼓励通过教研室和课程负责人首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制订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再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各班的具体特点制订一些个性化的考核细节。在此过程中,老师们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探讨、共同制订方案,或者至少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本课程各个考核环节及其实施措施,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考核方案制订的尽可能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并尽可能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课程考核方案》要求老师尽可能避免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定乾坤式的单一考核办法,而鼓励大家尽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特别是注重形成性考核及其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三、构建课程相对成绩考核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课程相对成绩考核体系对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积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在学生中构建公平正义的竞争机制。高校的课程分为两大类: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很多考查课程常常既疏于过程管理,又没有严格的终结性考核,平时随意,期末轻松,待上交成绩时简单糊弄一个结果了事,谁也不会去追究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考试课程也好不到哪儿,基本上就是一次考试定乾坤,其诸多弊端世人皆知:鼓励短期机械记忆,轻视日常学习过程管理,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甚至会出现试卷简单重复,老师漏题,学生作弊,老实人吃亏,偷奸耍滑者“受益”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却由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致使很多人对于一些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歪风邪气视而不见,高校内的公平正义受到極大挑战。为了表示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奖助学金和评优评先往往会与学生成绩挂钩,全校范围规定一个成绩要求,譬如平均成绩要达到90分以上者才能申请奖学金。但是,如今高校课程成绩评定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不同专业之间、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老师之间、同一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没有任何可比性,实在是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现在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由于不明真相,仍然会将学生求职书上填写的各门课程成绩作为考察其知识能力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为了不让自己的学生吃亏,老师们更是会拼命给学生送高分,使得高校内的虚假浮夸之风愈演愈烈。由于相对评价机制考查的是同一个教学班同学之间学习状态的比较结果,使一个学习集体内部产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大家都不会容忍不公平的现象,对不诚实、不公平正义的现象容易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集体监督力量,从而将有效促进学生之间公平正义的竞争关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的相对成绩代表了每一位同学在班级中所处的排序情况,直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和努力结果,这样的成绩对于学校和社会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是避免虚假浮夸之风,维护高校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

2.有利于保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校的各门课程往往缺乏严格的标准体系,也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不适于建立统一划齐、一成不变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教师有很大的操纵空间,课程考核,特别是考查课程的结果也通常是老师说了算。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里对老师的评价又往往没有更多的指标体系可以参照,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学生评教的结果进行。这样一来,一些老师为了片面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到期末考试之时又拼命放水,让学生轻松拿高分,而实际上学生却没能学到什么真才实学。事实上,由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分自由,反而造成不敢或者不愿意给学生进行严格考核的心理,其结果是老师要求越低,学生就越轻视老师的管理,老师在教学中就逐步失去了教师的威信乃至尊严,失去了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失去了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又怎么能管理好学生,维护好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呢?这就像一个魔咒,师生关系就在这个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升级,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水分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低。统一硬性相对评价机制的建立使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有了尚方宝剑,不再担心学生绝对成绩的高低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关心的就是如何设计好自己的考核方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考核方案管理好学生,并提高该班学生之间成绩的区分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计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而没有后顾之忧。事实上,由于教师敢于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管理,其公平的考核方案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教师的威信提高了,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真正突显出来了,反过来,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教育教学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这又将成为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保护教师严格要求和考核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如前所述的原因,学生可能出于人性的弱点,对要求较低而给分又高的老师心存感激,对要求高而考核又严格的教师心怀不满,这样一来,一些要求严格的老师担心会因此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受到影响也是情有可原的。而如果由于部分存心来大学混日子或者不明事理的学生因此在评教过程中报复严师一把,影响到其评教结果,那对于我们的好老师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相对成绩评价机制强调的是教学班内部的排序作用,公平有序的竞争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教学要求低或者考核时放水的老师反而造成期末考核结果区分度太低而对大多数认真努力的学生不利。只要考核方案公平公正,即便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严格考核也不会得罪学生,避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了公平正义,有效地保护了教师严格要求和考核学生的积极性。

4.有利于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传统的绝对成绩管理方式相比,相对成绩管理使师生更为关注平时成绩的梯度,全体同学一致的高分对于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同学们更为关注平时成绩考查和记录的公平公正性,平时成绩的有效管理变得真正有价值意义,这也为教师利用平时成绩搞好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要求,创造性地设立各种丰富多样的平时成绩考查办法,使学生按照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路径,努力完成各项学习要求的整个过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5.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如前所述,由于相对成绩管理强调班级内部的排序状态,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其他同学。在这样的机制下,同学们希望看到公平正义的考核机制及其认真执行,大家都愿意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来。教师更有条件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互相监督制约的教学管理网。同学之间互相抄袭作业、抄袭论文、考试作弊和其他投机取巧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遏制。

6.有利于学分制改革的顺利推行,从根本上改善教风学风。学分制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使学生享受更大的学习自主权为根本的一种学习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机制,无限制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形成另外一个极端,使很多学生陷入人类自身懒惰的天性而不能自拔,学生上课随意,而教师由于完全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而倾向于被动接受学生的各种需求,包括不合理、不理性的需求,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对教学产生了逆向制约作用,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提升。

由于相对评价机制的建立,使教师有了更为有效的严格管理学生的手段,学生在享受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受到了必要的制约,自由和纪律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必将有利于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善学风教风。

四、构建课程考核体系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学校从整体层面上确定了相对成绩考核要求之后,由于执行力度不同,仍然会存在不同教师和班级之间效果参差不一的现象。因此,在构建课程考核体系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对成绩考核要保证各分数段比例的规定。学校从制度设计上要统一规定好各分数段的比例规定,保证各门课程达到同样分数段比例的规定,特别是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及格的硬性规定。后进生往往是班级中最难管理的群体,也是对班风学风影响最坏的群体。有的学生喜欢优秀,也有学生喜欢平平淡淡,不出风头,甚至拖班级的后腿时学校和老师们也奈何不得,“60分万岁”的思想使很多大学生不思进取,规定一定不及格的比例就是要形成“前有花环,后有狼追”的态势,促使所有学生不断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虽然3%~15%不及格的硬性规定是相对成绩课程考核体系中最容易导致意见的原因,但学校一定要敢于顶住压力,因为没有这一硬性统一规定的相对成绩课程考核体系对于“60分万岁”思想的控制作用将大大降低,对教风学风的促进作用必将大为逊色。

2.教师要认真制订课程考核方案。制订公平合理,具有区分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保证其产生正能量的前提。任课教师应该统筹考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实现路径,并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怎么把握好学生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关系,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师生、生师和生生之间良性互动的、生态的教学管理网,千方百计维护公平正义。

3.课程考核方案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制订课程考核方案要注意处理好整体要求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到一门课程在不同教师、不同班级之间基本评价方案的一致性,制订好具有普适性特点的课程考核方案,又要考虑到各个班级的具体特点,制订更有针对性的班级课程考核方案;既要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和教研室统筹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给予任课教师创造想象的空间和个性化设计的作用。

4.认真做好各类形成性考核记錄,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开透明。如果说学生对课程考核结果有意见,只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考核方案不公平合理,二是考核记录不清楚或者不透明。因此,一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制订考核方案时,教师就尽可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至少也应该及时将所制订的考核方案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使学生及早做到心中有数,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认真做好各种形成性考核记录,保证考核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事实上,适时、经常性地公开考核结果会不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不断努力进取,使形成性考核过程真正发挥其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作用。

5.学校对相对成绩的管理要求要拿出硬态度。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阻扰或干扰,特别是由于大多数师生习惯于传统的绝对分数的管理方式,在执行相对成绩管理方式之初想不通,乃至抵触也是情有可原的。学校一方面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师生们进行耐心讲解;另一方面要态度坚决,并为执行好这一管理模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建立偏正态成绩处理系统,以方便教师期末成绩的登录。

课程的相对成绩的确不能说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我国现有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下,由于可变因素太多,绝对成绩也很难代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真实水平。用绝对成绩进行管理的模式容易滋生各种教学过程中的歪风邪气,而相对成绩的管理模式却能够鼓励师生、生师和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多向互动、生态平衡的教学监控管理网,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公平正义。同时也由于相对成绩考核机制能够有效调动所有学生不断积极努力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为教师进行严格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样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学风教风。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应对好在制度执行初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熬过“不适应期”和“阵痛期”,师生们就会看到相对成绩评价机制对自己、对学校所产生的正能量,学校的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够得以维护,学风教风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11-08.

[2]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86-88.

[3]田国强.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6,(01).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
浅谈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
基于灰色聚类的课程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英语词汇学教学之初探
基于慕课平台的公共数学课程考核方式初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研究
工程制图课程考核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