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
2016-05-30牛得学
牛得学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科竞赛开展情况及经验的介绍,全面阐述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209-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其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活跃了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造就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大学生以后的深造、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教师以学科竞赛为手段,可加快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滨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始建于2005年,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工科院系之一。现已逐步形成以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明显的专业群,在校学生数为1100余人。近年来,学校多次参加多项学科竞赛赛事,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截至2016年5月,共获省级以上奖励283项,在获奖层次与奖项数量上均居山东省同类高校前列。这些赛事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创新动手实践的能力与素质,而且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推进了教学质量的革新。
二、大力宣传学科竞赛,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活动中,竞赛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学科竞赛。可把学科竞赛有关官方文件、技术资料、参赛过程、获奖情况、典型参赛学生等整理汇编,通过报告会、宣讲团、班会、专题研讨、参赛作品展示等形式来动员和激发学生。在扩大学生参与面的前提下,可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的培养。学校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上,应该在规章制度、经费安排、师生考核、奖励标准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开展学科竞赛。如滨州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11年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规定,在校期间本科生必须修满6个创新学分,专科生必须修满4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根据我校情况来看,参与学科竞赛是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把科研课题向学生开放,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一方面完成了学科竞赛作品的制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为教师的科研出谋划策、舔砖加瓦。学校可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可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学生在学科竞赛创作、参与教师学术科研或发明创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在评优选先、考研复试等工作中给予更多的体现。从制度上督促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到学科竞赛中,让学生在比赛和获奖的乐趣中体会到学科竞赛的重要性。
三、加强学科竞赛的环境条件建设
1.建立开放的学科竞赛实验室。为了满足学生创作的基本条件,我校于2007年6月建设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承担机电类各项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实验室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分为学生工作区、加工制作区、作品展示区、材料元器件库等部分。特别是验室配备有常用的机械加工工具、制作材料等,制作材料学生可根据大赛的需要申请免费领取。另外,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已投入使用,为学生进行产品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建立参赛合理、有序的工作流程。要想组织好学科竞赛,必须要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工作流程。我校组织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参赛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创建科技创新社团,实施“传”、“帮”、“带”机制。为了给学生开辟多种学习途径,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建立了“科技实践部”、“机电爱好者协会”、“工程图协会”等社团,以学生社团发动广大学生的形式,定期开展作品制作研究、比赛经验交流等活动。对征集的项目进行认真研讨,指导学生自行组建参赛小组,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原材料、场地、实验设备、后勤保障和项目推广等;定期举办“科技发明制作大赛”和“学科竞赛作品展”等系列科技活动,为学生构筑创新平台。同时,组织优秀学生传授参赛经验,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创作等“传”、“帮”、“带”机制,保证实验室学生的队伍建设充满活力。
4.为学科竞赛设置专项基金。为了保证学科竞赛能够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的专用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既能保证学科竞赛活动正常运行,还可以让学生把许多有创意的科技设想变为现实,以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加强与企业单位合作。学校虽然设置一定的学科竞赛专项基金,但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学校可与企业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优势。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与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工程实践条件,把学生的创新设计直接转化为企业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赞助部分经费投入到学科竞赛中,加强了学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形成一条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6.增强学科竞赛规章制度建设。良好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学科竞赛顺利开展的提前条件,为此学校建立了学科竞赛参赛学生管理制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基金及奖惩管理制度等。以这些制度为基础,严格要求广大师生遵守制度,并灵活采用多种机制,激发师生积极参与到学科竞赛中。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科竞赛活动关键是要有技能专长和创新意识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学生创新活动的激发者、调控者,是探究问题的先行者。我校之所以能够持久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且取得较好的成绩,与选拔指导教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且工作勤奋、作风正派,能与学生团结协作。指导教师应在竞赛的选题、组队、参赛过程等环节发挥能动作用,并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方案给出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指导教师将创新意识和学科竞赛工程实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大胆设想和探讨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意识,并适时因人而异的布置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构思设想,形成设计方案,最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方案设计做出评价。
五、强化竞赛过程的奉献与合作精神
1.不顾个人利益,无私奉献。对于学科竞赛每一项成绩的背后无不凝聚着艰辛的汗水。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大赛任务,指导教师利用课外时间,跟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探讨设计方案、加工制作、PPT模拟答辩等。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时间难以统一,为了保证竞赛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一心扑在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作上。
2.犧牲假期时间,同甘苦共患难。学科竞赛参赛队员们大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专业课尚未学习,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专业课的“狂补”,参赛队员更是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消化,积极主动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甚至在面对某一空白领域问题时从零学起。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把全部假期时间都“消磨”在了实验室,一心想着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作。暑假实验室气温有时近40℃,他们汗水直往下滴,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创作热情。师生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十点,早出晚归,每天超负荷工作,有的参赛小组的队员甚至吃住在实验室,完全忘记了酷暑煎熬,忘记了蚊虫叮咬。大家干劲十足,以忘我的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创新乐趣里徜徉。广大指导教师放弃假期休息时间,积极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决赛前,指导教师为学生修改PPT,并组织模拟答辩。各参赛队分工协作,联合攻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学生通过执着的努力,不仅掌握了制作技巧和专业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
六、结语
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以致用、践以促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学习又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在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保障了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全面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2]石爱平,王宝民,龙秀慧.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