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声音”特色、以全媒体呈现两会报道模式
2016-05-30赵威柴婧陈爱海赵净黄立新肖婧为
赵威 柴婧 陈爱海 赵净 黄立新 肖婧为
【摘要】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紧密结合大会议程,突出声音特色,做足声音文章,呈现“声音”两会,生动鲜活,形象动听。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首次在两会报道中投入使用,中国经济之声在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两会“中心厨房”,加强了中央电台的采编资源共享,全媒体、多角度、深层次呈现两会主题。
【关键词】中央电台 两会 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 声音特色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在2016年两会宣传报道中圆满完成重要议程和重要活动现场直播达到11场,总时长800多分钟。其中,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对人大开幕会、外交部长答记者问、总理记者会进行了三场并机现场直播;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对人大四次会议二次全体会议、人大闭幕会,政协开、闭幕会进行了四场并机现场直播;中国之声对人大和政协新闻发布会等进行了四场单频率现场直播。直播中穿插中央领导同志和代表委员的精彩原声,以及观察员的热点话题解读,形式活泼、感染力强。
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媒体融合进一步提速,报道影响力持续提升。央广网共刊发原创稿件1600多篇,完成直播76场,音视频直播4400分钟。中国之声官方微博总阅读量达到4450万次,为两会专设的话题页共计19个,其中,《做客中央台》话题页累计点击量2541万,《两会新闻台》话题页点击量达到6000万,微信累计阅读量120万。《做客中央台》在央广网、搜狐新闻客户端同步音频直播,在腾讯、网易、爱奇艺通过文字、视频方式直播,在线收听互动超过1000万。经济之声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210篇,阅读量累计超过150万次,经济之声两会节目在央广网、搜狐、优酷、爱奇艺音视频节目点击量超过700万次。
一、充分发挥声音优势,彰显广播核心竞争力
几场重要的现场直播前面穿插中央领导同志和代表委员的精彩原声。中国之声关于中央领导同志下团组的同期声体现出“权威的声音”。《做客中央台》《企业家说》采集的是“高端的声音”,《直通北上广》汇聚“民生之声”,中国乡村之声荟萃“农民的声音”,各类专家学者的解读是“专业的声音”,这些各具特色的声音让中央电台的两会报道真正体现了广播的特色。同时,各中心对于声音的运用都是精心策划,比如经济之声成立声音采集组,上会记者、自媒体专栏等团队分头采集“会场的声音”“媒体的声音”“代表委员的声音”“专家的声音”“历史的声音”“朋友圈的声音”等不同方面的声音元素,用“声音逻辑”串联两会报道,整合分发,效果突出。
(一)现场直播引领导向,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两会直播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声音特色”做文章,适时穿插了中央领导同志或代表委员的精彩原声,增强感染力。比如:在外交部长答记者会的直播中,穿插播放了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的4段录音,回顾2015年中国外交的精彩瞬间;在总理记者会直播中,选用了李克强总理的4段录音,回顾了《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等工作的部署承诺。这场直播还直面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化解过剩产能”等,精编了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等5位部委负责人的表态回应,体现了两会的民主务实氛围。
另一个特色是安排中国之声观察员白中华在现场与主持人互动交流,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分析解读。在人大开幕直播中分析展望《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怎样的信息;在委员长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直播中,梳理了 《食品安全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热点问题。今年的两会现场直播得到了专家的好评,他们称赞大会开幕前10分钟的铺垫简洁扎实,观察员讲得既简明又到位。
(二)特色栏目精品荟萃,彰显广播魅力
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推出《两会回响》栏目,挖掘历年两会声音资源,结合两会议程或热点,用经典音响串联历史和现实;《今日最大声》紧跟当天两会热点事件;《两会选修课》及时介绍背景知识,热点与背景交相辉映;民族节目推出《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的声音》,通过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传达给听众,更具亲切感和影响力。
《两会经济之声》栏目中,来自两会的“原声”比重达到95%以上,引导和强化声音特征,并鲜明打出“每天一部声音大片”的口号,从《天下财经》到《央广财经评论》,从《交易实况》到《天下公司》,每期节目基本上都是“声音的海洋”,让听众直接感受会场的气氛。在这个声音的海洋里,也有“我们的声音”,包括前方记者的,还有15个个人化专栏,总称《三月两会》,都是个人的声音产品。这15个专栏中,有9个是内部员工的,比如《爱评论》《王冠小组》《老马价值观》 《高莉掌门》等;有6个是开拓外部资源的,比如《听李稻葵》《听吴晓波》《听吴伯凡》《听叶檀》等,体现了中央电台“整合内部、联合外部”的精神。
从实际效果看,连续15天的节目,大大增加了冲击力和感染力,发挥了广播特长,凸显了声音魅力。从反馈来看,大家对这种“声音大片”都给予了肯定。
(三)推出个性化“声音”专栏,多视角报道两会
中国之声推出8位上会记者专栏,或播、或说、或评、或讲,以个性视角“微观”两会热点。其中,《老白说两会》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解读两会宏观主题,《崔师傅说两会面孔》重在发现两会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面孔。经济之声在《三月两会》框架下推出的“个人化专栏”,以记者个性化表达,从各个角度传播两会新闻,阐释两会经济热点。音乐之声的《但茹看两会》、文艺之声的《菲说不可》、军事节目的《王亮两会观察》等个性化栏目,通过记者的眼睛捕捉两会现场细节,有效提升了报道的感染力。
《做客中央台——首席时间》首席记者走进直播间,为记者站业务建设提供了最新样态。从搜集线索、组织选题的上、中游,延伸、扩展到节目驾驭、直播呈现的下游、采编播的全链条,从做好单篇报道到前台,面对话筒,在节目里与嘉宾面对面交流七彩见闻、真切感受,和新闻事实拉近了距离。首席记者的内涵更实在、更真切,首席记者既是台领导对站长的期许、要求,也是央广报道形式的创新、节目样态的升级。
二、加速媒体融合,新媒体两会报道实现新突破
中央电台各频率对媒体融合的探索更加积极主动,效果初步显现。同时,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首次在两会报道中投入使用,加强了中央电台的采编资源共享。
(一)加强内容策划和议程设置,推出音视频新产品深受欢迎
中国之声《做客中央台》与各地的微博、微信及客户端联动征集问题、预热节目,直播内容通过央广网以及新浪、腾讯等众多新媒体同步推送;《直通北上广》节目首次实现广播多机位视频直播、弹幕即时互动,截至3月11日的视频总页面浏览量近100万人次。融媒中心运营室推出《中国经济攻坚十问》《两会热议微调查》《“十三五”连环画》三大拳头产品,其中,3月2日“央广新闻”微信公号推出的《两会热议微调查》第一期:《 “二孩政策”全面落地,你要不要“再来一个”?》两小时内阅读数过万,并有2000人参与投票。民族中心的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两会消息140余条,其中蒙古语账号会前发布《2016年全国两会热点调查》,24小时之内链接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创民族语言微信阅读量新高。
央广新媒体的“中国广播”音频客户端与央广视讯的“央广云电台”音频客户端合署办公,打造移动互联网端的新型新闻、音频产品。合力推出《两会新闻台》音频矩阵报道,汇集了中央电台各频率20个栏目共计近500条碎片化节目。以《两会新闻台》为例,截至3月16日《两会新闻台》访问量已达115万,苹果播客(podcast)及互联网电视终端均超过50余万。
(二)创新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传播方式
中国之声首次把“360度全景交互体验”全媒体技术引入两会报道,将声音与现场结合,让受众全新体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截至3月10日,中国之声已经发布的四篇全景交互报道累计送达人数300多万,互联网访问流量共计400多千兆。
360度全景交互体验报道是中国之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原创产品,从2015年10月份开始自主研发编程,代码都是技术人员自己写出来的。
在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后,中国之声率先发布全景视频,引发业界关注。之后经中国之声主动申请、积极争取,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的唯一授权,采用这项技术采访、制作并播发了李克强总理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的报道,国务院官方网站和官方客户端当天把这篇报道在首页进行了重点推送。
中国之声在视频中添加了3D按钮,链接到不同的情景,是真正的两会新闻现场“原景再现”。比如:首场政协新闻发布会的全景视频中,在二楼直播间的位置设置了3D按钮,用户点击就可以看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内部;在中央电台提问记者身上设置按钮,用户点击记者就可以看到提问时发言人和记者的互动,还能看到现场的反应。受众可以真正自由选择想看的场景,决定权在用户手里,这正是新媒体核心理念“用户至上”的最好体现。此外,中国之声通过后期技术手段,改善了拍摄设备本身较差的音质,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高品质声音,实现声配画,从而把广播的声音优势与多媒体手段融为一体,彰显了广播特色。
融媒中心策划室在经济之声“老马价值观”等三个微信公众号实现弹幕互动,满足了移动端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与主播互动和发布个人意见的需求。由于过去没有大型直播互动的经验,团队通过几天几夜研发和测试,在互动中言论的审核、服务器承载能力、分享文字、背景图片制作等多个环节均安排专人负责,步步对接,最终实现该功能顺利上线,并且圆满完成报道任务,也开创了中央电台音频终端互动功能的先河。
(三)探索流程再造,推动资源共享
中央电台各中心频率通过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加强资源共享。两会期间,日均报题104个,日均发稿量为220篇。据央广网统计,云采编平台共开放内部账号2089个,地方电台公共账号54个,累计发布报题3.9万条。
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在此次两会期间实现了中央电台各频率的大规模使用,为了保障“云采编”的顺利运行,技术团队做足了功夫。一是保障了技术系统的每天24小时监控,随时听取记者编辑们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二是参加两会报道联席会,当场记录各中心反馈的意见,迅速整理归纳提出解决方案;三是不把问题带到第二天,每天一个改版,这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经常是在下半夜完成。两会期间,云采编平台每天一个更新,虽然在前台看起来就是很小的改动或者只是用户体验的一个提升,但后台的工作量巨大、细致。通过两会这样大规模集中报道的检验,坚定了以“云采编”为基础建设中央电台自己的中央厨房、重塑采编流程的信心。
同时,中央电台各中心对于生产流程的再造也颇具成效。中国之声通过建立广播和新媒体的一体化团队,让新媒体部门从选题、策划、采访等前端环节就深度参与,形成融媒体新闻生产线。
经济之声着力打造两会“中心厨房”,联接采集、加工、分享三大系统,精心策划选题,全力打磨精品,初步探索出一条报道流程平台化、内容定制化的出品机制,实现了两会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比如采集系统,成立了四个声音采集组,由四位中心副主任做组长。四个小组的任务就是根据“中心厨房”的要求,收录各方精彩音响、剪辑汇总,为中心厨房输送各种各样的声音“食材”,然后各个栏目各取所需。打个比方,《天下财经》拿走牛肉、土豆,做了个“土豆炖牛肉”;《央广财经评论》拿了肉丝和青椒,端出来一盘“青椒肉丝”;《天下公司》只拿了土豆,做的是“烤土豆片”。这些成品、半成品的“菜”做出来后,除了在节目里呈现,还由新媒体组通过微信、微博推送。新的流程不但强化了声音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统筹组织周密细致,报道运行保障有力
各级领导靠前指挥。中央电台成立了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制定了报道计划及应急预案,召开动员会、培训会。两会期间,中央电台领导及时传达落实中央有关两会的重要指示精神,重大直播报道依靠前指挥。各中心领导恪守职责,强化审稿把关及安全播出。
宣传协调机制运转有效。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实行宣传报道联席会议机制,宣传精神及时传达、重点选题及时交流、宣传信息及时共享,有效加强了中央电台两会报道协调工作。为推进中央电台两会新闻资源共享,总编室牵头“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的使用与改进。《两会简报》 “短、实、新”,上报中宣部和总局的信息采用率较去年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机制及时跟进,全面客观反映报道情况。
技术支持服务到位。技术管理中心加强与总局监管中心、无线局、中央电台各有关部门的技术协调,实现全天24小时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两会期间网络和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播出传送中心及早制定技术方案及应急预案,对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和重点时段实施重点保障措施,并对现场直播和新闻传录工作做到提前安排、联系、协调、试线,多方保障音质、音量,整个传输线路一主多备,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现场直播万无一失。
行政后勤保障有力。中央电台办公室秘书处、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严格落实岗位责任,使得机要保密、信息报送、会见接待、安全保卫、大楼供电、车辆运行、公文运转、消防、监控等工作平稳有序,确保了两会宣传工作顺畅高效运行。
中央电台2016年两会宣传做到了导向正确、播出安全、主题突出、文风清新、亮点频出,赢得各界广泛好评。17套广播频率及央广网、你好台湾网、中国民族广播网等新媒体全程投入两会报道,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网络、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多种载体,对两会进行全面深入报道。据统计,自3月2日至16日,中央电台近300名编播技术人员参与两会报道,共开设各类专栏、专题200多个,邀请各类嘉宾近300多人次参与直播访谈,采访代表委员近2000人次,播出两会访谈节目100多小时;播发两会新闻及专稿近万条次,总时长500多小时。两会报道传播效果良好,中国之声、经济之声等频率两会专栏多次刷新收听数据最高值,并且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本文根据中央电台两会宣传总结会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