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住宅中的“室内外交往空间”

2016-05-30贺宝卓李文玲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糊

贺宝卓 李文玲

摘 要: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是我国传统的封建礼仪和等级观念与各地气候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尤以四合院最为典型,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住宅中的室外交往空间,并深入探讨了中国住宅建筑中的“中介空间”所呈现的形态及其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中国住宅建筑;室外交往;“中介空间”;模糊;连续

“中介空间”是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范埃克所提出来的。建筑上表现为中性的,的空间状态。范埃克阐述“中介空间”时,将它与结构主义结合,引申为相对层级间过渡渗透。他把建筑空间的定义层面加以扩大,提出所谓“建筑即城市”,“城市即建筑”,“建筑领域为人的物质环境”的建筑空间观。“中介空间”在结构主义的层次系统中,是各部分之间的渗透,而非仅指简单的内与外的渗透。

一、单座建筑层级中的“中介空间”

中国住宅建筑的單座建筑中有许多辅助性或从属性的空间,均对外开放,起到内与外的联系渗透作用,例如廊、庭、厢、序……等,其中檐廊空间最为典型。

《华厦意匠》一书中曾说到:“檐廊使屋身立面由多个层面来组成,由此带来了一种‘流通的空间的感觉,使室内室外之间产生了柔顺的过渡”。

二、群组建筑层级中的过渡

门屋、合院中庭、连廊作为群组建筑层级中的元素,以不同的形式起到层次间的连接渗透。从门屋(商业性街屋则往往经过骑楼等过渡性空间),到合院中庭(或连廊),再通过檐廊,厅堂,及最内各层次间形成相扣的联系。

1.合院中庭

合院中庭这种空间,在《华厦意匠》书中,曾这样阐述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房屋立面都是作为‘内院的背景,工不构成为大街上的景色。立面在性质上似乎只是一种‘对内的表现,与‘室内设计的目的十分接近。”,“大部分建筑的立面都是基于构成院子内部的景色而设计的……我们可以看到位于内院之中的主要堂殿,常有墙壁与之左右相连,于是‘三向的‘体就转化成为‘两向的面……作为庭院的背景就更为完整。正如建筑群的平面一样,中国建筑的面很多时候在性格上也同时具有‘二重性,既是房屋的外观,又是庭院的背景,是房屋的‘外,又是院子的‘内……这并不是说室内外没有分别,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合院具有相对内外融合为一的空间特质。相对城市而言,属于建筑群组之内,而相对于建筑群组的单座建筑而言,敞开的形式,属于外部。合院的中庭中间,是一种使群组建筑空间与单座建筑空间之间连续的过渡。

2.门屋

中国建筑“传统门屋是两面开敞而有遮顶的空间”,与院墙协调,起着对外的联系,同时除了可以供重大礼仪使用外,也可作为一般人员的休息场所。其两面开敞的特点使其同时具有向内与向外的过渡趋势。

在群组建筑内,以及在城市建筑空间内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门屋”使得外部城市领域与内部群组建筑领域相互衔接,不致产生突然变化的感觉。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曾说,建筑,特别是住宅,在它们内部与街道之间如有一个优美的过渡,比之径直通向大街的房屋要安静得多,中国住宅建筑中的“门屋”就有力地充当起了这个“优美的过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渡区域”本身所产生的感觉是矛盾而复杂的,是一种亦此亦彼的感觉。一句话,人处“门屋”,既能体会到群组建筑空间的领域精神,又能体会到城市建筑空间的“外围”气氛。

三、城市建筑空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组织,基本上即是以相互垂直的街道道路网为骨架,各个不同性质与机能的建筑群组合在严密的棋盘式构架中。而城市结构中的这种街道路网,在区分内部和外部的层级时,所扮演的正是过渡角色及特点。街道空间扮演着“城市层级”与“地景层级”,甚至也是“城市层级”与群组建筑层级之间互动的角色。

从外部的自然“地景层级”看,街道空间在城市建筑层级中是“内部”空间,然而,从城市建筑层级来看,较群组建筑层次来说,是外的区域,此“城市之内而群组之外的亦内亦外”的空间形态,在城市建筑中,实可说是一种“内部空间外部化”的复杂二重性的中介形式。通过这一“中介空间”,使得群组建筑能与城市场所相协调。从群组建筑的“门屋”进入街道,就到达了群组建筑空间的外部,同时也进入了城市层级的内部,则这城市建筑层级内部最终又接连到自然地景层级。其间是不间断连续的。

住宅街道空间的“内外二重性”特点,使得其为公和私渗透的载体。在此空间中,人们感觉到其处于“自家”群组建筑之外,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进行群组建筑之外的公共交往活动;而同时,人们又可感觉到其共同处于城市建筑空间之内,从而把“公共”的街道空间,也视为私有而使用,在街道两侧开设自家的作坊、店铺、酒楼……等等,使得公和私互相渗透,呈现出多样化与含混。透过这种“亦公共亦私密”的中介媒体,不仅使私人生活得以自由地延伸,同时居民生活环境与城市活动之间也能获得柔顺的过渡。

四、结语

单体、群组、城市组成的建筑体系,在每个层次上,都体现多样性。它们具有多义、模糊性,相当程度地满足人们生活中多样而复杂的心理及行为活动。总之,它们把中国住宅建筑空间导向了一个内外、时空的动态复杂的连续系统当中。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允鉌.华夏意匠.龙田出版社

[3]侯幼彬.建筑的模糊性.建筑学报

[4]许亦农.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建筑师

[5]朱文一.关于“院”的本质及文化内涵的追问.世界建筑

[6]孙全文.禅与代谢派建筑.建筑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7]刘瑞芝.有机·整体·模糊.建筑师

(作者单位:1.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

2.建学建筑与工程设计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模糊
资产与费用关系辨析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的设计与实现
从心理边界剖析曾奇峰的《中国家庭的十种界限不清》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翻译策略
浅析人工神经网络在汽车轮轴松旷间隙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智力资本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浅析针线活在《红字》中的意义
P—模糊—PI滑模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草莓图像分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