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及预防对策
2016-05-30王珵
摘 要:一直以来女性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比重都很低,但近30年多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的社会活动参与度逐渐提高,与之相伴的是女性犯罪呈现出了明显上升的趋势,成为新的社会威胁。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简述了女性犯罪的概念;分析当前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社会原因;预防对策
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问题,其上升趋势不仅表现在速度上,在规模上和类型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如何有效预防、控制、治理这一社会焦点问题,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女性犯罪既要引导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又要达到有效的刑罚目的。
一、女性犯罪概念
女性犯罪是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出的犯罪类型,区别于男性犯罪。研究前需要明确,犯罪学中的女性犯罪不仅包括刑法中定罪处罚的犯罪行为,还包括行政违法和其它越轨行为,[1]如性交易、吸毒等。女性犯罪的概念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女性犯罪,顾名思义,即是犯罪主体为女性的而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犯罪的本质,即女性犯罪主体的特殊性。
二、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
女性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生理方面与身体方面的特征,比如女性在青春期发育早,以及月经周期的变化。
社会原因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后天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承担的社会任务也不同,社会进程的不断变化使得这些男女之间的差异产生激烈的对抗,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更易受到冲击。因此社会原因更加广泛的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
1.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面临不曾见过的危机。在计划经济时期,女性与男性工作与学习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但在当下不得不面临更为严酷的考验。这样,女性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挑战之后:大量女工下岗失业;女性在各级行政部门的比例急剧减少;婚外恋增加,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离婚女性生活水平下降;女性被拐卖人数增加。有研究表明,以优胜劣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与社会资源的占有密切相关,而在男性占据主要地位的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市场化往往会给女性带来负面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消费和家务劳动女性化;市场竞争弱势化,社会地位边缘化,女性商品化。[3]
女性失业容易引发女性犯罪。首先,女性心理脆弱,社会关系简单,依赖心理比较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虚荣心理。所以女性对失业的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失业就失去了稳定生活的砝码,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次,处于失业状态的女性,由于空闲时间多而無所事事,容易有寂寞和空虚心理,这时的女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如吸毒、出轨、小三等越轨行为。最后,失业后家庭缺少经济来源,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或家庭暴力等,使得女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2.家庭模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壮大,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保护机制,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突下,产生了许多不良现象,造成了对人们思想的错误引导。文化与犯罪一直存在关联,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变化无时不在影响犯罪。文化冲突也成为了女性越轨行为的因素之一,最明显的就是家庭模式的变化导致女性犯罪。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女性的生活基本围绕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展开。但是在倡导民主平等、自由解放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就当做人生目标,原有的家庭模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当前有很多女性为了追求自我发展和满足个人欲望,轻率的放弃了本来可以持续下去的婚姻,家庭结构变得异常脆弱,家庭成员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不愿意为对方过多的付出和对家庭承担过多的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如何处理现代婚姻与离婚、婚外情、家庭纠纷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稳定的重要内容,这种状况导致了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和家庭矛盾的尖锐化,既容易导致因婚姻家庭矛盾升级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发生,也深深影响了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除上述两点外,女性犯罪还受到家庭教育、学校管理、虚拟网络等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青春期对女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容易误导女性产生错误的认识和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创造好的环境不仅是避免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女性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1.加强女性教育工作
这里的教育工作主要是指加强女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关于女性教育工作,旨在发挥基层组织对女性的保护作用,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女性提供帮助,提高女性文化素质的同时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面对不法侵害;对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的女性,要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从而从根源上遏制女性犯罪的腐化的思想根源,预防犯罪的发生,[4]通过社区帮助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将她们带回到社会正轨上。
2.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缩小男女之间的经济活动的参与差异,保障女性平等就业不受歧视,这就要求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女性就业培训与保障机制,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扩大女性就业范围,引导女性自信、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女性犯罪必然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在当下健全有效保护女性的社会保障机制是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赖修桂、赵学军.女性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
[2]康树华.犯罪学的历史、现状、未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716.
[3]林爱冰.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来自妇女热线的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4]余汶君.浅析当代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5(03):66.
作者简介:
王珵(199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上海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