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文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16-05-30周洋
周洋
身為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语言的运用不仅成功塑造了成长中的男性形象,而且也把女性形象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红瓦》小说里主人公陶卉、夏莲香,《草房子》里的纸月、秦大奶奶,以及《根鸟》当中出现的紫烟、金枝,这些不同的人物塑造让广大读者领略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传达。
男孩子成长的陪伴者与引导者
《红瓦》《草房子》《根鸟》每部作品中都会有许多女性形象,她们陪伴男孩子一起走过青春。这些女孩子和男主人公充满了嬉笑怒骂。例如:在《红瓦》中陶卉陪着林冰度过他最美好的青春,陶卉有着轻细、纯净的声音并且很爱干净;《草房子》中的纸月是桑桑童年的最好玩伴,她有着苍白的小脸和一双时常会含有泪水的眼睛;《根鸟》当中的紫烟虽不是根鸟在旅行中的伴侣,却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成长中的精神伴侣。他们三组人物互相陪伴、互相保护,李冰为了陶卉可以挺身而出和同学大打出手,桑桑为了保护纸月与欺负她的三个恶少打得头破血流,根鸟寻找紫烟更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保护意识。曹文轩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可以说她们的出现只是为了更好的突出男性形象,而且这些女性也并没有陪伴男性少年度过一生,他们只是出现在男性少年的某个成长阶段但却给男性少年带来一生的影响和深刻的记忆。
曹文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除了陪伴者还有对男性少年成长过程起引导作用的引导者,他们虽是老师,却给男性少年如母亲一样的关爱,引导少年成长,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红瓦》当中的艾雯,是林冰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虽瘦弱却温柔洁净、虽相貌平凡却才华横溢。因为批评林冰的作文,让林冰明白了在成长过程中应放下浮躁,这对林冰以后形成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之后,艾雯老师为了扩宽林冰的见识,冒着被红卫兵查抄的危险借给林冰两大箱子书看,是艾雯激发了林冰的潜能,让一个懵懂少年逐渐变成一个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有文化修养和内涵的青年。《草房子》当中的温幼菊是主人公桑桑最喜欢的女老师,看似弱不禁风但内心十分坚强,在桑桑患了不治之症后温幼菊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活下去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她陪桑桑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彷徨的岁月。她激励桑桑“依然美好的去看他的一切,去想他的明天”。她让桑桑变得坚强和乐观,温幼菊带给桑桑的激励可以鼓舞、陪伴他一辈子。
古典美的传播者,柔性美的塑造者
曹文轩曾说过他自身对于感情和美学的追求更侧重于古典主义,其小说的女性形象就很好地印证了他所说的“古典美”。例如:《草房子》当中的纸月,虽自幼丧母与外婆生活在一起,但生活的贫穷并没有磨灭她身上特有的灵气和善良,曹文轩并没有对纸月的痛苦进行细致的刻画,相反通过描绘纸月的真善美体现出了一种古典美。还有《草房子》当中的温幼菊教师,在桑桑生病时陪在他身边给他熬药、鼓励桑桑,使这段苦难的经历让桑桑受用一生。他的作品将古典与现实相结合,并用古典美来引导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走出困惑,用古典美来荡涤人们的心灵。《红瓦》当中的施桥纳、马水清的母亲、丁黄氏等这些女人或娇小或腼腆或风韵,她们无条件地满足男性的任何需求,表现出对男性盲目的崇拜。这些女性在文中始终作为表现男性的附属物出现,也正因为有这些女性的存在使得作家更具有追求“古典美”的意味。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柔美的描述已屡见不鲜,但曹文轩对女性柔美的描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对艾雯的描述:洁净、优雅、柔弱、善良,婚后的艾雯“围裙将她一下子固定在一个温馨、恬静的媳妇形象身上”,《根鸟》中对秋曼的描述“身材修长有一个好看的脖子和一双长长的胳膊,她的额头很光洁微微凸出……”这些都表现出了女性的柔美,还有丁黄氏与丁扬式对丁韶广永不厌烦的伺候着,他们因丁韶广而散发出女性花一般的美,可见,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总会融入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成长道路上的诱惑者
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曹文轩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也有诱惑者的塑造。《根鸟》当中的金枝和秋曼就是欲望、诱惑的化身,秋曼是根鸟在寻梦途中遇上的女孩,这个女孩身材修长、面容姣好、并且温柔善良,她的一切在根鸟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根鸟曾想过在米溪留下来与秋曼共度余生,但根鸟在途经夜莺店时又对步态轻盈、性情温柔的金枝产生了好感。秋曼和金枝的出现虽给主人公带来了麻烦,但也对男主人公的成长有很大的的影响,“由于男性总是将妇女看成‘他者,男性塑造出来的女性具有双重欺骗的,外表的原因,她是男人梦想的一切,也是他不能获得的一切……”对于秋曼和金枝的再次出现,表现出根鸟对他们还是念念不忘的,心中依然还有牵绊,由此可见,曹文轩小说中对女性诱惑者的塑造表现的恰到好处。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女性形象的创作有一种偏爱,他的小说不仅传播了女性的古典美和柔性美,还将女性的其他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她们身上既可以表现出作者对美的追求,又可以折射出作家对当下生存境况的追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