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实践途径
2016-05-30杨大勇
杨大勇
朗读,也叫诵读,就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言语的过程。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用声和情来勾勒和描绘画面”,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用“读”来演绎文字内容,创设画面,传递、呈现完整、生动的事物形象以及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从技术上讲,注重节奏、语调、停顿、重音等手段,突出韵味和韵律美,必要时可以辅以肢体语言,朗读过程要注重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训练,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
朗读的作用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实现真正的非教师讲解和灌输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式”的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真正的语文教学。积极实践朗读教学,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思想。
第二,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促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字音字义,加深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丰富和升华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四大基本语文素养,也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夯实基础,提供支持;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真实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朗读要使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通过中枢神经进行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和协调活动,尤其是脑、眼、口的配合,能积极促进智力的发展,推行学生身心协调发育、发展,更好地培养真正有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学美育情操的新时代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学校以及语文教师本人,为了片面追求两率一分,以及环境条件、硬件设施及个人能力等限制,一直忽略文本朗读。因此,必须要认真提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做好朗读教学,研究不同文体、不同表达、不同主题文本的不同的朗读策略、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朗读教学的不同策略及其意义
下面以三篇文章《背影》《安塞腰鼓》《夸父逐日》为例,谈谈朗读教学的不同策略及其意义:
其一,把握关键字词句段,实行重点朗诵,内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背影》是一篇质朴、清淡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在教学时,教师最好引领学生确认关键字,比如文中出现的多个“不”字,尤其是第一段里的第一个“不”字。在把握关键字朗读的过程中,适时插入文本的写作背景,尤其是着重介绍朱自清当年因父子之间的误解,负气带着妻儿离家的事。这之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渐渐地感受到,作者写父亲的背影,除了表达父子间的亲情外,还在表达当初自己负气离家,在家中出现变故时,亦没能替父分忧的愧疚。通过这样的朗读来解析文本,才不至落于只浅显“解说细节描写,体会父子亲情”的窠臼中。
其二,抓住特殊句式,指导学生突出韵味和情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生动朗读,加深体悟文本。《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诵读起来令人立感酣畅淋漓,通过诵读,才能理解作者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黄土高原人的厚重与充满激情的生命力,冲破束缚,永不服输的气魄;通过把握短句、排比句等特殊句式的诵读,领略文章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之美,体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吸吮文学中的艺术营养。
其三,注意对经典语段进行分层朗读、齐读、表演读,不断升华文本。笔者在教学文言文《夸父逐日》一课时,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对学生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夸父和他的部落的悲壮与不屈,正是本文的情感基调。要想使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是必须要用朗读法才能完成的。从朗读入手,坚决不设定具有限定学生认知的“导入”,而是很自然的按照“自读→齐读→指导→抽读→再指导→再自读→再抽读→范读→抽读指导→再自读→再齐读”的顺序,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用朗读的方式,师生融通式地解读了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效果甚佳。
做好朗读教学实践的四个途径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朗读教学,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感悟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手段,把它当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
其次,在技巧上,教师要关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纠正方言,掌握语调,注意把握音变的规律,突出韵律美,努力達到使学生的朗读充满韵味、回味无穷,促使学生逐渐热爱朗读,把朗读当作生活中人文活动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融入朗读的情景氛围中。
再次,从提高学生分数这个硬目标着眼,教师要把朗读作为自我语文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作为引领学生心灵发育发展、促使学生热爱语文甚至热爱文学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学生的主动进取意识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唤醒或者说是被激活,从而自然而然地被语文吸引、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语文成绩。
最后,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真正深入到文本和作者的情感中去,让文本和作者的情感流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获得心灵的愉悦和共鸣。这里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把“朗读”这一环节设计进去,强化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