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克利斯朵夫》

2016-05-30李蕾

音乐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雷先生克利斯朵夫

李蕾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1866-1944)创作的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荣获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初,罗曼·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出版于1904-1912年)。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著,许多人认为傅雷先生的译著是“再创作”一点都不足为过,小说用恢宏大气、旖旎缱绻的笔触记述了一个德国音乐家的生命经历。从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中得到证实,《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是受到贝多芬精神之力的影响而创作的。以贝多芬为原型的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相似,当人们以无比虔诚的心灵打开这部宝典时,从此便会被主人公堪比保尔生活强者之精神深深震撼!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之伟大仿佛就是贝多芬似的一阕大交响乐,而这阕大交响乐里的主要基调是“创造才是欢乐”“创造是消灭死”,每一个乐章好比是万千生灵的一面镜子,又好比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争,我以为对于那些正在受苦的心灵,对于那些正在追求真善美境界的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永远是一面镜子,一道光明。

一、有感于约翰·克利斯朵夫跌宕起伏的生命经历

克利斯朵夫(为以下主人公的简称)出生在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热爱他的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母亲品行善良,而父亲却是个酒鬼,以致于家道败落。父亲去世以后,小克利斯朵夫频繁演出、教学,帮助母亲贴补家用。在他痛苦迷茫的时候,给予他精神和音乐方面指引的是深爱他的祖父,另一位是随遇而安的舅舅。祖父无比怜爱着孩子,以他的音乐才华为荣。舅舅也看到了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才华,可面对小克利斯朵夫对自己创作的曲调有些骄傲时,就及时点醒他,告诉他说“哦,多难听!音乐是要谦虚、真诚的,不然还成什么音乐呢,上帝赐给人们那些美丽的歌都是说真话、说老实话的”。他使我们从中懂得了音乐唯有真诚才是最动听的。

善良的祖父送给克利斯朵夫一架旧钢琴,并时常带他到剧院欣赏歌剧,美妙的音乐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荡起了涟漪。父亲发现他的才能后用戒尺逼他练琴,倔强的孩子累得用故意弹错音节来反抗。六岁时在剧院里观看一位叫哈斯莱的歌剧作者亲自指挥他本人创作的作品,且接见并拥抱了他,使得克利斯朵夫快乐极了,从此他也决心要创作音乐!后来他在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获得满堂喝彩,大公爵夸他是“再世的莫扎特”,从此他受到莫大鼓舞。11岁的克利斯朵夫跟祖父的管风琴师朋友学习和声,也学了多种乐器,还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偶尔也教授钢琴,帮助家庭赚取生活费。父亲去世以后,年幼的克利斯朵夫更是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虽然为公爵演奏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年幼的孩子表面的冷淡实际上掩藏着多少痛苦,但他发奋埋头工作,绝不接受同情。

成年以后的克里斯朵夫遇到了奥多、弥娜、萨皮纳、阿达等朋友,但所有的朋友最后都离他而去,他感到十分孤独。这期间,他为反对演奏者的萎靡不振,批评几乎所有德国音乐大师们的矫揉造作,撕毁了以前俗套的乐曲,遭到了守旧势力和乐坛的联合轰炸,他举办的音乐会无人捧场,旧势力骂他疯了。就在事业接连受挫时,他又遭人利用,发表了得罪乐队的指挥、演奏家、歌唱家的音乐评论,甚至连观众也都反对他。克利斯朵夫孤独、愤怒,背井离乡来到了法国。

在法国,他看到了巴黎的官员和政客虽自诩为自由的思想家,其实却干涉别人的思想自由。他没有朋友和支持者,直到青年诗人奥里维的出现,成为他唯一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与旅馆的租客成为朋友,去平民中了解真正的法国,看到了法国浮华的贵族气息背后潜藏着的生机。经过了几年的激昂奋斗、团结抗暴之后,克利斯朵夫终于取得了一点成功,他的创作受到热烈欢迎,大家公认克利斯朵夫是天才,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随着克利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却又一次遭到别人的陷害,幸而有学生葛拉齐亚暗中保护,使他又一次得以脱身。十年过后,克利斯朵夫开始重新思索人生,此时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地演奏广受欢迎,他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就连过去反对他的人也来为他捧场。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可以说是誉满欧洲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样风雷激荡而是恬静和谐。他也和多年的敌人和解。自葛拉齐亚去世后,克利斯朵夫闭门不出。即将离开人世的克利斯朵夫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你究竟喜欢哪一样?是克利斯朵夫的姓名永久流传而让他的作品消灭呢,还是作品永久存在而让他的姓名消灭?”最后他毫不迟疑地回答:“让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灭吧!”

二、有感于《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的艺术构思

与一般小说的结构框架和写作手法有所不同。首先,罗曼·罗兰有意按照交响曲的形式来写一个音乐家的一生,把十卷的内容分成四部,好似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每卷都有标题,例如黎明、清晨、少年、反抗、节场等,这种写作手法同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使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结合。其次,整个作品就是一部恢宏的命运交响曲,描写主人公与其他众多人物的心路历程,情节在小说中显得并不十分重要,那些着重描摹的心路历程则是震撼读者心灵的精神乐章。

三、有感于约翰·克利斯朵夫追求真理、自由和创造的艺术精神

克利斯朵夫一生都在内心里始终坚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且不断地反抗着没落、腐朽的艺术思想以及庸俗的社会环境。这部小说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是任何一本书未曾有过的,可谓是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佳作。克利斯朵夫永不停歇地对传统的抗争,无论在当今还是当时那个时代,对艺术家作品的认同是值得奋斗一生的,然而对克利斯朵夫来说这绝不是全部,他心中更大、更强烈的渴望是对艺术和对真理的孜孜追求。甚至“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依傍”(译者傅雷语):他的作为,他的音乐创作,以及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曲家作品的批判,已被当时的社会看作是离经叛道,但是他绝不屈服于权贵。时而陷入贫困生活的克利斯朵夫曾饿昏过去,也曾时而为卑微的爱情搅动了神志,但是他绝不做心中道德的刽子手。当今社会的音乐人真应该像克利斯朵夫一样重新找回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创造的艺术精神。

四、有感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译者傅雷执著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

傅雷先生是著名旅美钢琴家傅聪先生的父亲。《傅雷家书》里表达了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对儿子满怀深情的教诲,既有人生的启迪,也有对音乐的理解和辅导。而《傅雷谈音乐》则把傅雷先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表述其中,使音乐人受惠良多。

一生中,傅雷先生曾经两次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是在1936年开译,直到1939年完成,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傅雷先生又用两年时间重译。他甚至认为,早年的四卷初译本是他人生的“污点”。在第二本译本完成后,他把初译本手稿给烧了。晚年,傅雷对第二个译本竟又强烈地感到“不忍再读”了。

实际上,说傅雷先生的译著是“再创作”一点都不足为过,如果拿译文和原著一句句比较,很多读者认为简直可以说就是再创作了,因为他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又再现了文中之美。然而,傅雷先生却为这部已经近乎完美的巨著不断地完善修订,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他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是音乐工作者学习的好榜样。

音乐是真善美的化身,克利斯朵夫身上那种坚贞自由的品格和真诚创造的音乐精神,使音乐工作者感到自身理当承载和肩负的正义、理想、道德和完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音乐人自当勉励自身,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傅雷先生的精神为楷模,为社会创造最真诚的音乐,做追求真善美的音乐人。不是吗?音乐唯有是真诚的,方能打动人心,凡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创作远不能经受住时间长河的冲刷和考验。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我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遭遇迷茫的时候,请记起《约翰·克利斯朵夫》当年在《半月刊》上初发表的时候,每卷前都曾有过同样的题辞,“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目,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初读时很是费解,后来慢慢明白,人生倘若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奋力搏击了,且有所成就,才能识见约翰之真面目,也就不会痛苦至死,这岂不与奥斯托洛夫斯基那段名言:“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殊途同归。谓之震撼,力即在此!愿所有的音乐同行者们都能以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精神自勉。

猜你喜欢

雷先生克利斯朵夫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小屁孩日记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达摩克利斯之剑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