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6-05-30张晓欢

音乐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民族

张晓欢

内容提要

本文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究着手,论述民族音乐教育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状况,并对其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提出包括体系构建、有效平台的创建等多项建议,旨在为推动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瑰丽珍宝,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更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的保存与推广却步履艰难。作为一名从事民族声乐教育工作多年的音乐教师,对当今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有着清晰理解与深切感受。文童中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究着手,简述了民族音乐教育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状况,并对其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提出了包括体系构建、有效平台的创建等多项建议,旨在为推动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曲家贝拉·巴托克曾说过:“振兴民族精神,依靠的是弘扬民族音乐。”何为民族音乐?简言之:“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表现着人民生活、劳动的歌曲、乐曲统称为民族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各民族在之前音乐基础上发展、创新出的新音乐,广义上也被称之为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在众多艺术文化中虽如沧海一粟,但究其意义及价值却犹如珍珠般光彩夺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中大多隐含有不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人文价值等文化元素。如《黄河船夫曲》,它刻画了中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勇敢前行的昂扬斗志,简单而富有节奏的“号子”激荡人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当《茉莉花》的委婉柔美的曲调响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会场时,每位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振奋自豪。由此不难理解,当有人问柯达伊“你要拿什么去教育人民呢?”柯达伊回答说:“我要用优秀的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

1.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及趋势探究

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音乐文化主流被流行音乐占据,而流行音乐中又以西方音乐元素居多,这让我国民族音乐陷入了文化发展的尴尬境地。

一直以来,我国流行音乐都受着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本土音乐少之又少,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很难与西方潮流抗衡,究其原因是由于缺少属于我们的“民族精髓”,也就是缺少自己文化发展的“根”。

国家是由民族组成的,他的“根”也就是民族文化,要想“枝叶繁茂”,必先要有“根部”支撑,要将中国音乐“发扬光大”,其音乐内容与形式等必须要融入民族文化。事实证明,对于每个在西方音乐文化界得到认可的中国音乐家来说,走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之路几乎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经验和必由之路。例如谭盾,对于这位在奥斯卡等众多国际大赛中都拿过奖项的世界级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掺入了中国音乐元素,一曲《离骚》,他大胆地将中国的鼓、箫等乐器运用于西洋交响乐中并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2.民族音乐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状况

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影响重大,然而根据民族音乐在当今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现状来看,却不尽如人意。

2.1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单薄

从当今各个学校的艺术招生考试内容或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一直是作为弱势群体受困于西方音乐文化框架之下而存在的,即使在大家意识到民族音乐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急需拯救,这种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观。

有位年长的民族声乐老师曾这样说过:“真正的民族声乐,在过去。”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优秀的民族歌曲在传承过程中渐渐消失或变得韵味全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一直以“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的民族民间歌曲很难通过西方记谱方式准确记录下歌曲的装饰音、声腔、衬词等,即使有幸通过“小蝌蚪”记录下来的歌曲,也会因为失去了“神韵”而变得意境全无。在这种教育体系培养下的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受众群体,很容易对民族音乐的“美学”思想产生“误解”,使得对原本就不十分了解的“民族音乐”更为抵触。

2.2学生“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匮乏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指挥时,曾指挥演奏过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次日当小泽征尔无意中聆听到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时不禁泪流满面,跪在地上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会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首音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了解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还要以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人文美学”等一定的理论修养作为基础。然而“华彦钧”是谁?当这个问题再一次难住了我们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时,学生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理论修养的无知与匮乏程度可见一斑,连最基本的理论常识都不懂,又何谈更深一步的审美体验及民族文化的传承。

2.3媒体传播力度不足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然而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形式多样的流行音乐霸占着人们的耳朵,优秀的民族歌曲遭受到了不该有的冷遇。其实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而言并非没有市场空间,在某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很多的民歌一度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本身是有其非凡魅力的。

3.对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是尊重本民族文化背景、人文精神、审美体验下的体系构建,是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等同于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广为应用的几大教学法而言,“铃木教学法”被誉为“母语教学法”;柯达伊在1945年制订教学大纲时,更是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音乐母语”为目标。

这种体系的构建虽有难度,但也不是不可实施的。笔者获悉,新疆师范大学的音乐系近年来正在进行着“双重乐感”的课程实践,将当地的多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作为音乐实践与教学的基本素材融入教学中,以掌握并运用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感知多元文化、融合民族音乐,这种利用地区优势推广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是值得赞誉的,引用新疆师范大学张欢院长的一句话:

“在路上,是一种回归、一种涅槃,更是心灵的自觉。”

3.2学习多元音乐文化,弘扬民族音乐

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体的音乐文化是自卑的,而只学习本民族音乐的文化也是自私的。

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发展”。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置身多元文化背景之中,用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发现,进行更深层次的结合与创新才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效途径。正如谭盾所说:“永远不忘挖掘、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永远会从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自身价值,因为这恰恰是令全世界崇敬中国的原因。”

3.3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而媒体的渗透、交融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而言,更是一个绝佳契机。

3.3.1邀请一些优秀的老艺术家进入录音棚

邀请优秀的老艺术家灌制质量高的唱片并进行推广,既可以减少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声腔、装饰音、衬词等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可以减少文字记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够直观等现象。对已经录制好的音像资料,加大保护力度,统一管理保存,务必使珍贵资料得到保留。

3.3.2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推广

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由来进行相对应的介绍与讲析,以点带面,让大众更准确地理解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信息,既推广了民族音乐,又传播了民族文化。

3.3.3加强民族与流行音乐间的融合与碰撞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就因演唱歌曲中的“西北草原”风格而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蒙古族音乐,优雅的“孔雀夫人”杨丽萍更是将“云南映象”植入到了千家万户,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媒体应利用其资源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度。将文化与传媒结合在一起,民族音乐资源在传播过程中才能显示其魅力,彰显其民族精神。

结语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留了万千记忆,民族音乐以其特有的形式承载着,经过教育的传承交予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手中,虽经历过风风雨雨,一步步走得跌跌撞撞,但却没有改变其前进的步伐。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骄傲自豪,因为我们坚信,民族音乐文化在我们这片故土上生出“根”,发出“芽”后,终有一天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开出最为夺目的“花朵”。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