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瑶山夜画》

2016-05-30周珊

音乐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瑶山扬琴右手

周珊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随着优秀扬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对创作思维和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和探索,扬琴音乐作品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瑶山夜画》正是这样一首具有民族气息和风格化的作品。本文将从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调式调性方面来分析音乐创作的形成和创作特征,并对乐曲的风格、技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演奏分析,旨在对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扬琴《瑶山夜画》创作特征演奏分析民族性

《瑶山夜画》这首乐曲是由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许学东教授于2003年亲赴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采风,深入了解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而创作的一首现代扬琴音乐作品。该乐曲旋律优美、音乐语言生动,备受广大扬琴学习者的喜爱,现已成为各大赛事和音乐会舞台上的必弹曲目。其新颖的创作手法、独特的曲式结构、浓郁的瑶族风格让该曲成为扬琴作品创作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星星。本文将从音乐本体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对作品的具体演奏进行分析。

1《瑶山夜画》的本体分析

1.1作品的结构及调性布局

乐曲采用的是回旋变奏曲式,以变奏为主,回旋为辅,全曲围绕着A和B两大主题进行变奏,中间穿插着插部而创作的。“情歌”慢板段即乐曲的主题A,调式调性为A羽调式。而转D调的轮音部分即主题B,是主题A情绪的延伸和继续。调式调性为E商和A徵调式交替。右手六连音段是主题B的变奏,称之为B1,随后的G调反竹段是对主题A的变奏,称之为A1。第三大段“火舞”的第十小节是变奏A2,装饰音的运用很好地表现出了舞蹈的动感。之后的十六分音符段为变奏A3。前八后十六分音符段为插部c,音乐随后转入低音区,进入主题变奏A4部分,双声部旋律的交替进行使音乐极富形象性和韵律性。左手三连音段则是主题B的又一次重复变奏,称之为B2,而速度190的加速段则是B3,主题B在音乐情绪上再一次得到升华。转G调段是对主题A的变奏,为A5,紧接着的转F调为A6,情绪和力度达到了一个高潮,转A调更狂放热烈段为插部D,模仿锣鼓演奏的写作手法将人鬼共舞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部分转c调“幻境”段为主题A的自由变奏,为A7,尾声转G调,则为主题变奏A8。

1.2旋律特征

旋律堪称是音乐作品流动的血液,是一首作品的灵魂所在。《瑶山夜画》这首作品采用传统的瑶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旋律委婉动听,少数民族风格浓郁。主题A是以五度音程关系开始,五声音阶为主,乐句动机短小,旋律线条随之展开延伸,不稳定的五度起音给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的感觉。主题B则采用了四度音程关系,和A形成了对比关系,之后的旋律变奏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左手反竹旋律段则运用了“卡农”写作手法,并与右手半音阶下行形成了对位织体,左右旋律产生反差,音响效果甚好。

1.3节奏特征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生命的脉搏般,丰富的节奏变化能够给音乐带来律动感和感染力。在《瑶山夜画》这首乐曲的“火舞”快板G调段中,作曲者采用了混合节拍,2/4、5/8、6/8、3/4、4/4结合在一起,改变了节奏的重音位置,并且加上了不规则的重音运用,描写了瑶族人民敲锣打鼓的热烈欢快情景。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乐曲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律动感更强,音乐更加富有舞蹈性。“情歌”段主题B1出现的二对三的写作手法,左手的旋律声部和右手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相互交替进行,两手在不平衡的节奏中快速自由演奏,音乐流畅而灵动,更具立体感。

2.《瑶山夜画》的创作特征

2.1线条性的创作手法

《瑶山音画》是一首以瑶族的民族音调为基础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作曲者为了体现瑶山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景,在“情歌”段主题B中采用了长线条密轮音技巧,旋律在双手快速交替的长轮音中缓缓奏出,细腻悠长,宛如一个妙龄女子在向自己的心上人诉说情话。“幻境”C调段采用了“点描式”的写作手法,以左手A、B为中心音,右手为三和弦分解音型为伴奏,稍显自由的处理,如潺潺流水般滑动,凸显出旋律虚无缥缈的意境,思绪万千,音乐在迷离的长线条音调中娓娓道来。

2.2多变的演奏手法

“引子”段中作者为了表现出在静谧的森林中突现的动物形象而采用了“慢上、快下”的演奏手法,尔后又缓进到右手的持续轮音当中,静中有动的对比音效,为乐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在第二句中出现了一串闷音,犹如一个动物“嗖”的一声在黑暗丛林中窜过,形象极为生动。这种音乐表现技术在以往的音乐作品中很是少见,也是这首乐曲的一个创作亮点。乐曲的第二段主题A出现,采用手指抓弦的演奏技法,描写出在静谧的夜里男女相会,淡淡的音调使少女羞涩、腼腆的形象跃然而出。接下来的反竹部分上下行反方向的演奏也别具一格,描绘出了男女青年各自沿路上行赴会的场景.音乐画面感十足。第三段“火舞”装饰音的出现灵巧而生动,将人物性格的俏皮一面展示出来。而尾声反竹的出现则体现了热闹后归于平静的梦幻情景。

3.《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引子”段的演奏描写的是月夜下的静谧,稍显自由的处理,全段共分为两大乐句。第一句音乐在低音区的双手密轮音中开始,犹如夜色降临下的森林,平静而祥和。左手突现的高音仿佛是黑暗中惊现的各种动物身影,采用“慢上快下”的演奏,左手像抛物线似的慢上,清脆饱满地弹奏出高音,尔后迅速抽回,右手单手轮音保持不变,随后左手缓缓地融入到右手轮音当中。接下来的半音阶演奏快速强奏,如同洪水般一泻而下,连续的重复六连音慢起渐快渐慢的处理,音符干净利落。弹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层次变化,伴随着乐曲的速度变化进行。第二大乐句和第一句形成模进对比的关系,意境更为浓郁些。一连串的闷音下行清楚、有力,快速六连音的弹奏凸显出第一个旋律重音,随后的音乐渐慢、减弱处理。

“情歌”段柔美的主题音调引出如诗如画的情歌,瑶族青年男女在夜色下相会,互诉相思衷肠,A、B两大主题的交相呼应将情感不断升华。抓弦和反竹技法的演奏在音色、力度上的控制尤显重要,虚实结合,力度点应在手指上,音乐淡淡地进入,犹如一个内心怀揣无限美好的热恋中的少女形象,而右手的半音阶下行则为年轻男子行走在约会路上的坚定形象。两个主题在速度和力度上也有变化,B主题的出现力度为mf,速度也由原来的每拍60变为每拍65,轮音的弹奏要密而不疏,右手低声部的装饰音隐含在旋律线条当中,不可强奏,描绘出男女初次相会的羞涩、腼腆场景。随后单声部旋律逐步变为双声部旋律线条,并在右手声部的密集音型中将力度不断推进至f,音乐意境逐渐变浓,演奏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情绪和力度的变化,掌握一个“渐”字。B1主题变奏段旋律情绪高涨,弹奏时要掌握左右手旋律声部的主次,左手的主旋律稍显自由化处理,右手的伴奏声部音符随之连贯流畅地演奏出来。

“火舞”段描写出山民祭祀先祖的情景,热情奔放的篝火舞蹈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装饰音的弹奏轻巧富有弹性,表现出舞蹈时的动感和节奏感。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要注意音的穿透力和力度的递增,在八分音符强收住。双声部突出旋律声部,弱化伴奏声部,犹如舞蹈的主配角之分。演奏时注意旋律声部在左右手的及时转换和音乐的律动感。“三连音”段的主旋律在左手声部,力度上应有对比体现。而三连音和四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转变要准确无误。音乐随之不断往前推进,速度达到了190,音乐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G调段复拍子注重节奏重音的把握,并随着音域的高低变化而渐变。F调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力度达到了ff,速度上也比之前加快至每拍200,演奏时要更富有激情,运用大臂带动小臂的击弦方法,音符演奏干净,音色具有穿透力,表达人鬼共舞的情景。转A调后表现为更狂放热烈的场面,注意力度和演奏气息的强保持,随之逐渐半音阶下行,音乐趋于缓和,演奏时气息平稳过渡,直至弱轮音结束。

“幻境”段的c调段由三小乐句构成,演奏时稍显随性、自由,G调左手反竹部分音色虚幻、缥缈,表达出梦幻般的意境,好似一幅大写意股的风情水墨画,描写出瑶族人民安定祥和的生活场景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瑶山夜画》这首乐曲在采用传统的民族音调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回旋曲式,并在不同主题上加以变奏,形式新颖独特,既不丢失传统,又遵循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可谓是“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佳作。同时还运用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丰富了乐曲的视听性和审美性,开拓了扬琴的表现力。成为了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也反映出我国的扬琴创作道路正向科学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相信中国扬琴事业在老一辈扬琴人的带领下、在中青年人的努力奋斗下势必会迎来辉煌而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瑶山扬琴右手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瑶山党支部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左手和右手
举左手还是举右手
左手和右手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瑶山的女儿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瑶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