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6-05-30莫怀鸿
莫怀鸿
摘要:【目的】针对目前广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思路,为今后广西茶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广西茶叶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剖析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生产、研发、营销三方面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果】广西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资源及种质资源优势。自2000年以来,广西茶叶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10~2014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加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7.06万ha,茶叶产量6.0万t,毛茶产值38亿元。但从2014年后广西茶叶生产发展几近停止,劳动力紧缺、茶园管理粗放、产品安全性较低、企业规模小和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及品牌效益低等成为制约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生产层面上,推广机械化管理,推进绿色生产,建立茶叶标准园,培育职业茶农;在研发层面上,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深加工程度;在营销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消费渠道、开发休闲茶业等,以促进广西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6)06-1051-06
0 引言
【研究意义】近年来,广西各主要产茶市(县)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茶园用工荒的问题,茶园无人管、无人采摘或采摘不及时,达不到生产标准,导致整个茶叶产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对广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胁。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广西茶叶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实现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前人研究进展】陈宗懋等(2011)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创新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并提出影响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6个科技问题,强调未来应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引入茶叶生产;李玉梅(2012)应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制约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历史障碍和当代障碍及我国当代茶叶对外贸易优势进一步衰退的原因,提出了强化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正确路径;陈飞(2014)研究认为,我国茶叶生产普遍呈现品牌缺失的状况,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下风,因此茶叶品牌塑造对提升竞争力和占领国际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柴硕和萧力争(2014)通过了解目前茶叶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分析茶叶电子商务的可实用性,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茶叶网络营销的初步策略。成党伟(2016)从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研究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的机理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政府推动、利益协调、质量监管等8项机制。从地区层面研究来看,李晓霞(2004)认为,云南茶叶产业应选择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和发展产业文化战略来促进产业发展,提出调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完善产业政策支持等建议;闫伟伟和徐秀英(2007)通过分析制约浙江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因素,提出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提高产业化水平、打破品牌地域限制、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对策;韦静峰(2009)从广西茶叶加工机械化发展着手,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彭飞荣(2011)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应重视新品种选育、无性系良种推广,重视现代化无公害清洁生产,全面启动老厂改造,加大宣传并塑造茶叶品牌;韦玲勇等(2014)针对茶叶产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阐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创新型茶叶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广西茶叶产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本研究切入点】目前有关广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综合性、全面性的研究鲜见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析广西茶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生产层面、研发层面及营销层面三方面着手,提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期为今后广西茶叶产业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提供参考。
1 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 1 茶叶种植面积及分布情况
广西共有13个市49个县(区)种植茶叶。由表1可以看出,在面积分布上,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百色市、柳州市和贺州市,其总面积约占广西茶叶总种植面积的50%。由表2可看出,自2000年以来,广西茶叶生产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2010~2014年5年间年均种植面积同比增长7.69%,年均产量增长10.68%,但从2014年之后茶叶生产发展几近停止,面积、产量的增长不足1.00%。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7.06万ha,茶叶产量6.0萬t,毛茶产值38亿元。
1. 2 茶树品种及分布情况
广西主要生产绿茶、红茶、黑茶(六堡茶)和花茶。从表3可以看出,主要栽培品种有福云六号、云南大叶种及凌云白毫茶和六堡茶2个地方品种。近十多年来,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广西先后引进了一批无性系良种,包括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龙井43、迎霜、乌牛早、云抗595、桂绿1号和金萱等。目前,福云六号及其他无性系茶园约占茶园总面积的62.1%。
1. 3 茶园类型和主要茶叶种类
根据2015年“全国最宜茶叶生产基地布局规划数据采集表”获悉2000、2005、2010及2013~2015年广西年度茶园面积、总产量及总产值(表4)。2015年,绿茶、红茶和黑茶的产量占广西茶叶总产量的98%,其中绿茶产量占比达42%,红茶占37%,黑茶占19%;茶园面积、总产量与总产值均呈逐年增加趋势,经过10年的发展,2015年广西茶园面积较2005年增加了87.27%,干茶总产量增长了167.38%,茶叶综合总产值增长了174.29%,茶叶农业(一产)总产值增长了475.76%。其中以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速度较快,2015年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134.76%;从2000年开始,广西的有机茶园面积约以7%的年增长率逐年增长,2013~2015年,广西有机茶园面积分别为0.34万、0.33万和0.35万ha,分别占当年茶园总面积的5.41%、4.92%和4.96%,但总体上有机茶发展仍较慢,在茶园总面积中的占比也较低。广西主要以生产绿茶、黑茶和红茶为主,绿茶发展较平稳,黑茶发展速度较快,红茶发展速度最快,与2005年相比,2015年广西绿茶、黑茶、红茶增长率分别为41.78%、172.00%和657.50%;2015年绿茶产量占比为42.30%,较2010年的75.68%降低了33.38%(绝对值),红茶产量占比则从2010年的4.05%增长到2015年的37.40%,黑茶产量在2010年和2015年的比例分别20.27%和19.05%,变化不明显。近年来,广西非常重视名优茶的发展,与2005年相比,2015年的名优茶产量增长了133.33%。
1. 4 产茶企业及茶叶品牌情况
2014年,广西共有各类型茶叶初制厂1623家,但仅有15.5%的茶厂通过QS认证。近年来,广西特色茶叶六堡茶生产发展加快,至2013年广西六堡茶生产企业共36家,已通过QS认证31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产量近11000 t,产值约10亿元,创税超2500万元。其中广西梧州茶厂年产量在3000 t以上,创税超500万元;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年产量在1500 t以上,创税超300万元;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年产量在200 t以上,创税超2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由表5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广西茶叶品牌共275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或品牌)31个,茶叶地理标志数量(以工商局注册的为准)11个,区域公共品牌数29个,但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为零。虽然目前茶叶品牌数量不少,但在2014年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百强中,广西仅有3个区域公用品牌上榜(横县茉莉花茶第14位、六堡茶第29位、桂平西山茶第81位);2014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排行榜前100位,广西仅有4家茶企入围(三鹤第29位、茂圣第62位、大明山第72位、浪伏第83位)。
2 广西茶叶种植与生产的优势分析
2. 1 气候优势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具有高温多湿、水热同步的气候条件,年均气温18.8~22.3 ℃,各地≥10.0 ℃积温5000.0~8000.0 ℃,是全国积温最高省(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除少数高寒山区低于10.0 ℃以外,其余地区均在10.0 ℃以上。广西年降雨量1700~2000 mm,3~8月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全国最适宜产茶区之一。
2. 2 土地资源优势
广西全区土地总面积2370.00万ha,其中林地面积1151.23万ha,牧草地面积155.19万ha,耕地面积250.67万ha。坡度低于25°的宜茶丘陵山坡地面积266.67万ha,尚未开发的荒山坡地面积66.67万ha,可开发种植茶树土地面积60.00万ha以上。与此同时,广西土壤多属红、黄壤,pH 4.5~6.5,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含硒量高,非常适合发展茶树种植生产。
2. 3 种质资源优势
广西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茶树种质资源1千多份,其中有许多优异和特异资源。近年来广西还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多个优良茶树品种,形成了广西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开展品种选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2. 4 生产优势
广西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20世纪70~80年代广西生产的红碎茶是我国出口红茶的主要来源之一。20世纪80~90年代,以广西横县为代表的广西茉莉花茶加工逐步取代福建、江浙等省的茉莉花茶加工,成为我国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区域,占据全国80%以上的生产量。广西六堡茶有上千年的历史,产品曾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近年来,广西利用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早春名优绿茶,春茶较江浙等茶区早上市40 d左右,形成了十分显著的早春名优绿茶优势。
3 制约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 1 勞动力紧缺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或优势产业转移加速,茶叶种植生产劳动力紧缺、工价逐年提高的现象普遍发生。据各地农业部门反映,由于广西2~3月气温常出现升温快、温度高的情况,造成茶园春茶集中暴发,茶园漏采甚至缺采情况严重,春茶漏采率在30%以上,采摘不及时造成的春茶质量下降时有发生。此外,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多为中老年人,严重缺乏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劳动力,劳动人员素质偏低,茶叶生产新技术难以普及,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3. 2 茶园管理粗放
茶园肥培管理水平低下、土壤退化是当前广西茶叶产业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据了解,目前茶园在管理上不施肥或单施化肥的情况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广西茶叶售价不高,农户不愿投入;二是肥料等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农户难以承担;三是广西大多数茶园地处山区,茶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给肥培管理带来不便;四是缺乏青壮劳动力,体力较弱的中老年劳动力无法承担高劳动强度的肥培管理工作。由于茶园肥培管理水平低下,许多茶区种植茶树不到十年就出现茶园产量和茶叶品质下降的情况,茶园需进行重修剪或重新培养树冠才能恢复正常生产。
3. 3 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较低
目前,广西茶叶产品安全性有待加强。一是茶农对茶园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技术,安全意识不强,使用农药随意性、盲目性较普遍,鲜叶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二是广西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不高。
3. 4 企业规模小且设备落后
广西茶叶企业整体状况以个体小茶厂和家庭式小作坊居多,规模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抗风险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
3. 5 科技创新能力弱
广西茶叶生产企业目前在生产上基本采用传统工艺,或照搬外省生产模式,所生产的产品与外省的产品相似度极高,许多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直接命名为外省品牌,小企业一般作为外省品牌茶的原料供应商,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
3. 6 品牌效益低
广西茶叶品牌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尽管广西茶叶品质较优,但在市场上很难卖到高价,生产的茶叶大多作为原料或贴牌产品销给外省茶商,经济效益较低。
4 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 1 生产层面
4. 1. 1 重视基础建设,推广机械化管理 新建茶园基地选址应定在生态环境良好、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地区,并定期检测和监控,合理设计道路和沟渠灌溉等。低效茶园推行改园、改土、改树、改植等。茶园管理是茶叶生产中用工最大的环节,占用工总量的70%以上。推广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还可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实现茶叶产业经济增效。有关资料显示,在用工成本上,机械修剪直接成本(人工工资、维修费、油耗等)仅是手工修剪的30%。在采茶效率上,单人采茶机日采鲜叶量350 kg,双人采茶机日采鲜叶量900~1500 kg,相对手工采60~70 kg的日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因此,广西茶业应加快茶园机械化管理步伐,形成适合本地区的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并推广应用。
4. 1. 2 推进绿色生产,建立茶叶可追溯体系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在生产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重点之一。对于小规模茶厂或茶农,应加大宣传培训工作,普及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用药知识,开展多种类型的宣传培训工作,如宣传展板、现场培训、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等,提高茶农的素质和意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以生态化、减量化、无害化为目标,进一步推广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有机茶叶的生产和认证,提高广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种植绿肥作物获取有机肥是解决茶园有机肥使用成本高、运输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广西农垦茶业集团率先成功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系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全程记录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使茶叶产品质量有了较强的可追溯性,实现了茶叶“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监管、产品可召回”,对进一步规范作业行为、改善茶叶质量状况、提高茶叶加工和贮藏保鲜科技水平、全面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经验可在广西有实力的茶叶企业中进行推广应用。
4. 1. 3 建立茶叶标准园,促进茶叶生产“四化” 通过龙头企业资金、技术设备力量、现代管理理念等,带动整个茶叶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建立茶叶标准园,主要是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目前,广西创建了15个国家级茶叶标准园和19个自治区级标准园,在园地、规模、栽培管理、加工、产品、质量管理上均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金秀县锦秀眉茶业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国家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茶园多方面得到较大提高,2014年鲜叶产量达390 t,平均产量达4650 kg/ha,产值约83700元/ha,产量、产值及茶叶加工量同比2013年均提高30%左右;基地茶农比2013年人均增收220.5元。
4. 1. 4 培育职业茶农,完善茶叶专业组织 通过多种政策吸引并扶持青壮年群体从事茶叶生产,塑造新型职业茶农,为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或茶叶协会通过为茶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等,有利于提高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应加强引导并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各地茶叶产业专业组织建设。
4. 2 研发层面
4. 2. 1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特色品牌建设 茶叶品质的形成由茶树品种、栽培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茶叶加工工艺等多种因素决定。当前制约广西茶叶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茶叶质量缺乏特色,难以在全国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因此,充分利用广西品种资源优势,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形成与之配套的生产及加工技术,是实现广西茶葉品牌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4. 2. 2 提高深加工度,延长产业链条 茶叶深加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工艺加工的成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形成新型茶饮料品种;二是提取利用茶叶的功能性成分应用于食品及医疗等行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用方便快捷的茶叶更符合消费者心理,因此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保健茶等产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中茶饮料因其健康概念,销售增长很快,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此外,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提取物可应用于食品及医药行业。茶口味的糖果、饼干、糕点等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广西绿茶具有香郁、味醇、回甘快的特点,既可加工成绿茶粉,又可以提取茶多酚,但目前广西在茶叶深加工方面几乎空白。如能够开发深加工产品,其产值将超过传统茶叶产品的产值,既使茶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4. 3 营销层面
4. 3. 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茶叶知名度 对现有的广西优质茶叶,应结合当今消费热点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广西特色茶叶品牌建设。可开展茶叶博览会、名优茶交易会、茶文化节等,如已连续多年开展的广西(南宁)春茶节,通过开设各类型的茶叶主题区,对各地茶叶的宣传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横县茉莉花节通过举办音乐会,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扩大产品影响力。广西茶叶应主动构思营销宣传方式和卖点,开展更多类型的宣传活动,形成更多的广西知名产品。
4. 3. 2 拓展消费渠道,注重新渠道开发 茶叶销售渠道主要有个体店、专卖店、超市和互联网销售,其中个体店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互联网销售是当前潜力最大的渠道,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为茶叶销售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广西茶叶商应重视并构建网络销售渠道,可通过进驻各大电商等方式,抓住消费趋势,利用新兴渠道拓展营销网络。但目前在互联网上销售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是由于网上购物缺少体验及主要消费群体年龄层较低等因素所造成。因此,要做好合理规划,分析消费者群体习惯,制定适合网络销售的策略。此外,在部分城市出现了以销售茶饮料和茶叶为主并提供休闲场所的茶吧,也是为迎合新的市场环境而出现的销售渠道。
4. 3. 3 开发休闲产业,促进产业综合发展 结合茶文化开发休闲产业,通过将茶叶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茶叶产业发展,是加快转变其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广西茶文化发展起步较晚,但市场潜力巨大,茶文化可从自然与生态、饮食与心态、有机食品与体态、哲学和神态相结合的养生观出发,把健康理念带给消费者。此外,广西茶叶产业发展可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旅游人文资源,如百色市凌云县,建成集采茶、制茶、品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利用自身科教优势,结合旅游名城优势,创建“桂林茶叶科技园”,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0万人次,通过该平台宣传广西茶叶的科技、文化和产品,推动广西茶业发展。
参考文献:
柴硕, 萧力争. 2014. 茶叶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C]//2014湖南省茶叶学会学术年会. 2014湖南省茶叶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40-43.
Chai S,Xiao L Z. 2014.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cyber marke-
ting fortea[C]//Tea Academic Annual Conference of Hunan Province in 2014. Proceedings of Tea Academic Annual Conference of Hunan Province in 2014:40-43.
陈飞. 2014. 中国茶叶品牌塑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Chen F. 2014.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 in China[D]. Hangzhou: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陈宗懋,孙晓玲,金珊. 2011.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 茶叶科学,31(5):463-472.
Chen Z M,Sun X L,Jin S. 2011. Science inno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31(5):463-472.
成党伟. 2016.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机理与建设机制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8(1):132-136.
Cheng D W. 2016.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public brands of tea in China[J].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28(1):132-136.
李晓霞. 2004.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Li X X. 2004.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a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D]. 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李玉梅. 2012.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Li Y M. 2012.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 tea foreign trade[D]. 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
彭飞荣. 2011. 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大众科技, (2):127-128.
Peng F R. 2011.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Guangxi[J]. 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2):127-128.
韦静峰. 2009. 广西茶叶加工机械化发展浅议[J]. 广西农学报,24(4):66-68.
Wei J F. A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tea processing mechanization[J].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24(4):66-68.
韦玲勇,刘晓东,石荣梅. 2014. 对广西茶叶人才培养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8):288-289.
Wei L Y,Liu X D,Shi R M. 2014. Thinking of personnel trai-
ning for tea production[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8):288-289.
閆伟伟,徐秀英. 2007. 浙江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问题,27(6):511-515.
Yan W W, Xu X Y. 2007. The analysis on competitiveness of Zhejiangs tea production[J]. 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27(6):511-515.
(责任编辑 邓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