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经验
2016-05-30肖川
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首席专家;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好教育好人生》《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方向与方法》等20多部理论专著,在全国各地讲学千余场,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原理、教育文化(人类)学、师资培训、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近年来,肖川博士关注实际,深入课堂,在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对教育有全面、系统、深刻、细致的理解。
作为教育人,有三重身份:首先是一个生活者,需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过一个美好的、有品位的、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也是教育的专业人员,要成为称职的、成功的教师;同时绝大多数人还是父母,是孩子的家长。这三重身份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在生活中经常感受到失败的人,既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也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总体而言,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人。到目前为止,我写有三百多万文字,出版了十多本书,走进过成百上千所学校,影响过成千上万的教师。
成功学里有句口号:“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反思我的成长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关键词二十四个字:深度阅读、坚持积累、细腻思考、精准表达、勤于写作、掘井及泉。
一、深度阅读
很多人都谈过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我特别强调深度阅读,书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我发现很多人读书的问题是没有读透,在我看来,精读与泛读的比例,在时间分配上比较合理的比例应该是6:4,就是 60%的时间精读,40%的时间泛读。泛读是必要的,因为不去泛读,就很难发现值得去读的东西。但发现了值得读的书,就要读得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就是精读。如果读一本书,不能够记住一些精彩的表达、重要的命题,那读这本书的意义就很有限。精读得怎么样,有一个很简单的检测方法,那就是你能背诵多少东西。像梁启超这样的学问大家,都能背诵大量的东西。大家知道,如果头脑中不储存大量的词汇,那么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资源仅仅只是来自于当前刺激物这样一些东西,那他的思想资源是很有限的。只有当你读的很多书都能储存在你头脑里面,才能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有那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感悟与发现。精读就是仔细地咀嚼,反复地推敲,再三地玩味。所以我特别强调大家要选择几本好书,好好地精读,要常读常新。很多人也在经常地看书、听报告、学习,但是进步不大,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没有打好基础。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可以攻守自如的平台,没有编织好一个很好的认知框架,那么,任何学习的东西进去了,最后都可能石沉大海。一个人要建立起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框架,什么东西来了,都有捕捉、解读、消化的能力,这就有赖于深度阅读。
二、勤于积累
勤于积累就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使内心变得丰富和深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一定要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把自己所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用笔及时地记录下来。我从2014年的3 月 14 日开始写微信评论,大概每条评论是 250~300 字,到目前两年的时间,我写了有 2000多条,差不多每天都会写,很少有不写的日子,有时候写十多条,其实我这么做,正是为了积累。一个好的素材、某个事件、某篇文献,通过记录,坚持积累,就能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据我有限的观察,制约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瓶颈是文化底蕴不够。所谓文化底蕴,简单地说,就是学识积累是不是足够的丰富,懂的是不是足够的多,对相关的问题理解得是不是足够的透。这对于教师幸福人生的营造和专业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比如:如何理解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由于教学具体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一节课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认为一节好课有三个指标:那就是真诚、深刻、丰富。
所谓真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你是真心实意地为着学生们好。你是在努力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你是可以做到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用心良苦的,你没有那种道貌岸然、煞有介事、故作姿态、虚张声势、矫揉造作、言不由衷。所以真诚的第一层含义就是真心实意、情真意切。真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你对于给学生讲的内容是可以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顺手拈来皆成妙谛的;你没有那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空洞与无奈,你所说的绝大多数话都是仔细咀嚼、反复推敲、再三玩味过的,你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不懂装懂、一知半解、没话找话。常言道,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吃进去的是草,只有真正通过消化吸收,挤出来的才能是奶,是玉液琼浆,才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生命,所以真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只有真诚的教育,才能带给学生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教师的教学才会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所谓深刻,就是能够带给学生那种别有洞天、匠心独运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带给学生认知的冲突、理智的挑战、内心的震撼与思维的警觉。只有深刻的教学才富有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才能够带给学生那种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我们回想一下所受过的教育,上了那么多课,究竟有多少课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呢?这反映出教学的深刻性是有待提升的。
第三就是丰富。与丰富相对的是贫乏、空洞和苍白。丰富就意味着有足够的信息量,有足够的智力负荷;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丰富,意味着教学活动的丰富,意味着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的丰富,意味着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起来。正如庄子所讲,“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那双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那双隐形的翅膀是什么?我想那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对探索的需要、对成长的渴望、对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
教师的教学要做到真诚、深刻、丰富,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勤于积累,才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幸福人生,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一个更称职的教师,使自己能够更多地赢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三、细腻思考
我成长的第三点经验是细腻思考。在我的写作中,经常用到大量的排比句,这些排比就是细腻思考的产物。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区别了这三个概念:“想、思考、研究”。“想”是正常人的头脑的本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想一想,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思考”,当然也是想,但思考是有思考框架的,是有思考策略的、系统性的、有依据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思考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它是有思考框架、思考策略的;它是比较系统的而不是零星的;是有依据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轻信的、盲从的;是反思性的、彻底的,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这样的“想”才是思考。 再看看“研究”,研究的核心是思考,但研究远远不仅仅是思考,而是更复杂的一项活动。 除了核心的思考,还需要根据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假设,设计一个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包括大量实证的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文献整理等等。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过思考的关,如果思考都没有过关,那你的研究一定是很粗糙的,都是形式上的。而且我也提倡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我认为教师有这样四个层次:最低的层次,你应该是个读书人;第二个层次,是你应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是能够以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包括作为教育者的知识和具体所教学科的知识);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并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两个规定性,第一个就是,你有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第二个就是,你能对超越个人和个人所归属的小团体的私利的公共事务给予关注,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第四个层次,作为知识分子还不够,还应该作为一个有研究能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我特别强调要有研究能力呢? 那就是唯有通过研究所获得的见识才是比较有含金量的,才是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教师来说,这个躬行,就是要亲自去做研究。
四、精准表达
我发现读了书却沒有把书读透、读好的人,特别爱拼凑、堆砌,用“四六句”表达……热衷于这种表达的人,他们大多属于俗话说的“满瓶水不荡,半瓶水晃荡”的那种,他们不知道,表达最重要的是准确。词藻的堆砌、拼凑,表面上貌似热闹,其实可能里面逻辑混乱、思维粗糙。语言表达要做到“信、达、雅”。信,准确、可信、精准,这是表达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其次是达,流畅、舒展。第三个是雅,典雅、雅致,有才情,能够富于个性地表达。为什么特别强调精准表达,强调表达的信、达、雅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就是关注语言表达,实质上是更好地关注内心。所说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究竟在哪里呢?在语言之中。是语言构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你想不清楚你就说不明白,你不能够说出你不知道的事情,语言的边界就是你精神世界的边界。语言的丰富其实是因为你内心的丰富,表达的贫乏与空洞其实是因为你内心的贫乏与空洞。所写的每一行字,它一定不是无意义的字符,说出的任何一句话一定不是无意义的、空洞的声音流,它一定是承载着要么是思想,要么是情怀,要么是二者兼而有之的东西。“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 可以通过锤炼语言来锤炼内心,使内心变得丰富,细腻,井井有条。兰德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生活在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一年接收的词汇量是 300 万个,生活在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一年接收的是 600 万个,而生活在上层阶层家庭的孩子一年接收的词汇量是1100~1200 万个。大量的研究也一再地证明:影响学生成长的第一个因素是家庭文化背景。所以读更丰富的书,获取更丰富的词汇,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其次是孩子,第三是学生,第四才是学校。当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最后对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都是巨大的贡献。所以发展自己,这是使命与责任。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强调教师精准表达的第二个理由是,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无法代替的影响学生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媒介。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不难理解,如果老师上课总是婆婆妈妈、拖泥带水、颠三倒四、云山雾罩,学生就会感觉听得很累,就会逐渐地丧失对你所教的学科的兴趣,以致丧失对整个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能做到要言不烦、有条不紊,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学生就会感觉听课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语言,进而模仿老师的思维。从比较理想的角度说,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歌词一样,“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你不妨仔细研究一下歌词,其实很多好歌歌词都具备“信、达、雅”这些特征。举例来说,“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美丽的目光不属于流泪的双眼”“春天已准时到来,你的心窗打没打开,对着蓝天许个心愿,阳光就会走进来”“我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因为梦过你的梦,因为苦过你的苦,因为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幸福着你的幸福”“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对着太阳说,信念不会改变;对着大地说,生活总会改变;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对着黄河说,贫穷总会改变”……像这样的歌词,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一个内部的语言系统,如果大量地积累这样的语言,内部的语言系统就会得到改造,语言的奇迹就会转化为生命的奇迹。语言的奇迹何以能够转化为生命的奇迹呢?因为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情怀,当拥有了美好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怀,生命当然也就变得美好了,所以我特别强调教师要养成表达精准的习惯。
五、坚持写作
我几乎每天都写微信评论,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小事我几乎都会写点评论。其实老师就是要这样,一个真正的老师应该是一个非常丰满的人,你要表达你的世界观,你对世界的理解,你对一些资料、事件的立场、态度,这就是教育。微写作也是写作的一个习惯。我认为写作对于专业成长和幸福人生的价值有八点:第一,写作有助于提升阅读品质。阅读是心灵成长最为重要的途径,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有太多泛泛浏览、走马观花的阅读。你就会用心精读、研读,就会用心咀嚼、仿写、圈点、批注、有意识地背诵等,所以你的阅读品质就会比较高。第二,写作能够丰厚文化底蕴,帮助积累学养。写作是很好的积累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进行学识积累。写作中引用过的资料,会理解和记忆得更加深刻。第三,写作可以帮助你梳理思路,使之变得井井有条,更具有捕捉、解读信息的能力。比如说一个问题、一个主题,你写过文章,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那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就会梳理得特别清楚,你的头脑就会变得有条不紊,你说起话来就可以从容自信。第四,写作能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质量。 大家知道书面语言的特点是相对完整、规范、精当和舒展,如果口头语言表达具备书面语言的这些特点,那就特别有品质。我坚定地认为一个受过好的教育的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表达精准、舒展、流畅,而且逻辑严密。“言行”二字,言是排在第一位的。“立德、立功、立言”,“立言”能够提升口头表达语言的质素,提高表达的质量、水准。第五,写作能够提升对作品的鉴赏力。如果你会做手工制品的话,你对它的鉴赏能力就会很高。文章也是这样,如果你会写的话,你对文章的鉴赏力、对好的作品的鉴赏力也会更高。所以我特别提倡老师怎么来教写作,最理想的是你要自己写文章,你要写范文给学生模仿。 这就是给学生的好的示范。所谓好的示范是什么?就是你是怎么来写作的,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你是怎么选材、剪裁、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的。如果你写的文章是值得模仿的,学生都可以模仿得来,你的这个示范就到位了。第六,写作可以帮助形成积极、开放、敏感、阳光、踊跃进取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呢?因为写作是这样一件事情:是你一定经历了某一件事,你对这件事情有所感悟、感怀,你对这些感悟、感怀进行提升,有了文章的立意和灵魂,经过素材的铺陈、布局谋篇,把它组织成一篇文章。所以写作是由事到感,由感到意,由意到文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过程。写作是由“事情”所推动的,即你观察到的、了解到的、经历到的某件事情。不管这些事情对你是怎样的,不管它们对你来说是光荣还是耻辱,是欢乐还是痛苦,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富有还是贫困,你都可以品味生活,你都可以从这件事情中有所发现,你的生活“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些事情都是对你有意义的,它可以给你许多写作的动力和素材,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真正做到像席慕蓉所讲的:“生命原本是不断地受伤,与不断地复原,世界依然是等待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命原本是可以这样的安宁与美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开放的、敏感的、阳光的、积极进取的、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一个乐于写作的人,能够更敏感地去面对世界。第七,写作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丰富教师的教育情怀。能够把教学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比如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转变、教学中无法预知的精彩、教学中出现的遗憾,都当做写作素材。当工作中的一切都成为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的时候,你会对教育有更多的理解,也会对工作有更多的热爱。第八,就是写作能带给人成就感,不要说你出了一本著作,也不用说你发表了一篇文章,哪怕没有发表而只是自己精心打磨过的一段文字,你都会有成就感,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古人对待写作有一种特别虔敬的态度:“为安一个字,拧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就是那些大诗人对待写作的那种郑重的、充满敬畏的态度。那写作为什么值得这样去对待呢? 甚至古人把它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呢?因为它会给人带来成就感。我希望大家是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有成就的人。成就感是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如果缺乏成就感,幸福感就会显得比较苍白、单薄、平淡。
六、掘井及泉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意思就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还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做事情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将功亏一篑,挖了半天不过是挖了一口废井。在我眼里,有两种人生。一种是“掘井及泉”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地方不断挖井,直至一泓清泉流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常反省,对什么事情真正做到了了解和熟悉,对什么样的事情真正下过工夫,有过长期而专门的钻研。另一种是“挖坑”的人生,就是做什么都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缺乏持续的努力和扎实的积累。挖不下去了,就换个地方再挖两下。结果,人生就是挖了几个坑,坑里也可能有点水,但最后只能成为蚊蝇滋生之地,既“坑”了自己也“坑”了别人。我们应该在一个地方一直坚持,奋斗不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成为精英和翘楚,这其实就是一种成功。所以我认为,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地下足工夫。《中庸》里面有三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
第一句,“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对德行的推崇、对崇高人格的推崇是要通过学识的积累来实现的。这里讲的是人格修养与学识的关系。一个人要追求比较高的人格境界,路径究竟在哪里呢?路径就在于学问。一个人学识修养的提高,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人格境界的提高、生命境界的提高。这个结论今天看来是可靠的可信的。现代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就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是建立在他的认知发展基础上的。所以孔子强调智、仁、勇,即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三个光明而重要的道德。为什么他把智慧视为重要的道德?是因为智慧影响道德判断。如果你缺乏智慧,轻则好心办坏事,重则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成为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人。
第二句,“致广大而尽精微”。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途径在哪里呢?就是要穷尽精微。为什么穷尽精微就能够达到广大的境界?那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同构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就是“从一朵花中见世界,从一粒沙中见天堂”。为什么要掘井及泉,为什么要学有专长,道理就在这里。只有掘井及泉、学有专长,你才会真正地感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才能够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第三句,“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讲的是伟大与平凡的关系。伟大总是要通过平凡来体现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有修养的人,总是显得低调和朴素。《论语》里面讲“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意思是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非常庄严,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很温暖很低调很平和,听他说的话严厉不苟。
怎样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深度阅读,勤于积累,细腻思考,精准表达,坚持写作,掘井及泉,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教育人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