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产品”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新出路

2016-05-30张云勤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商贸系广东广州510075

南方农村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互联网

张云勤(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商贸系,广东 广州 510075)



“互联网+农产品”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新出路

张云勤
(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商贸系,广东 广州 510075)

摘 要:本文以农产品发展现状为着力点,以“互联网+”发展外部环境为支撑点,以“互联网+”对于产销对接优势分析为落脚点,论述“互联网+农产品”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新出路。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产销对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延伸,土地承包到户的分散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问题亦是“三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今,中央已发布13份一号文聚焦“三农”,2016年更是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将促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链诸环节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新出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生产方式逐步规模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通过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目前,有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及龙头企业集群的农业产业专业化示范基地等多种组织形式,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表1),截至2015年4月,农村合作社存续数量达到137.3万户,同比增长24.46%,是2008年的12.38倍;出资总额达到3万亿元,同比增长34.53%,是2008年的33.33倍;由图1亦不难看出,2010年是实现农业组织化的高速发展之年,比2009 年4月增长172.53%,之后一直以不低于30%的年增长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表1 2008-2015年农村合作社发展数量及出资总额情况 单位:户数(万)、资产总额(万亿元)

图1 2008-2015年农村合作社发展数量及出资总额趋势图

此外,据农业部统计,2013年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3.4亿亩,是2008年的3.1倍,流转比例提高至26%,流转至工商企业的土地面积较2012年增长40%,较2008年增加87.6%;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2013 年10月,农业部认定了77个园区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上2011年认定的国内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53个,分地区看,东部最多,达到57个,占总数的37.3%,西部、中部、东北部一次为40个、39个级17个,分别占26.1%、25.5% 和11.1%。

表2 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地区分布情况 单位:数量(个)、占比(%)

(二)流通方式趋向直销型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融合农产品产业链,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环节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批发市场依旧在流通环节处于主体地位,小生产需要依靠产地批发市场合成“集聚”之势,大市场需要通过销地批发市场发挥“分销”之能,以调节“小”与“大”间的矛盾,然其环节过多、损耗过大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日益凸显,农超、农餐、农校、农社及农宅等直销模式应时应势而生,百花齐放。

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山东家悦、河北保龙仓、家乐福、锦江麦德龙、江西国光、沃尔玛、上海康城投资、华润万家、中粮集团等9家企业为国家农超对接试点企业。

2009年,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出《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通知, 决定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七省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等学校食,堂简称“农校对接”试点工作。

2011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餐饮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农餐对接,鼓励大型餐饮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采购基地,建立餐饮企业主要原材料固定的供货渠道,探索农业种植与餐饮的合作模式。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超、农餐、农校、农社及农宅等直销模式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截至2011年6月,沃尔玛在全国19个省市建立了67个农超对接基地,总面积超过80万亩,带动农民超过76万;到2014年,北京市参与试点的餐饮集团已扩大到23家,涉及250多家经营网点,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合作组织为所有试点餐饮集团企业供农产品原料8.5万吨,同比增长29.3%。其中本市6.6万吨,占78.5%。

(三)商业模式转至电商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网购已成为消费者的普遍购物行为,消费者也越来越习惯通过互联网寻找价廉物美的产品,而继服装和3C等消费热潮之后,农产品电商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据《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揭露,我国目前各种与农产品相关的电商有3.1万家,其中能够进行销售约有4000家,且具有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并出现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局面,其中“两超”指阿里集团与京东集团旗下的农产品电商;“多强”则表示已拥有较大规模且竞争力不弱的农产品电商,其中以苏宁“喵鲜生”及顺丰优选为典型代表;“小众”则指那些拥有成长潜力且独具一格的农产品电商,例如有青年菜君及多利农庄等,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生鲜农产品电商一览表

据阿里研究院统计,截至2014年,农产品销售额从2010年的37亿元左右增至483亿元,约是2010年的13倍,其中淘宝占59.65%,天猫占比33.23%,1688占比7.12%,速卖通等平台未计入。2011年为农产品电商井喷之年,年增长率高达203.51%,经2012年年增长率为75.21%,2013年又呈现出井喷之态,但2014年年增长率仅为14.64%,与之前的惊艳表现相比,略显苍白,具体如表4及图2所示。

表4 2010-2014年阿里农产品电商销售额 单位:年销售额(亿元)、年增长率(%)

图2 2010-2014年阿里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趋势图

其次,截至2014年,从销售类目看,最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农产品有零食、坚果及特产,成交额占比32.21%,且较去年有所下滑;就增长速度而言,鲜花绿植等产品增长最快,高达164.87%;从销售单品看,枣类销量为王,成交额突破18亿元,乌龙茶和普洱同样名列前茅,牛油果是增长最为迅速的单品,增速为676%。

此外,据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移动电商交易额将占2%,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占1%。

二、“互联网+”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一)应用基础更加坚实

首先,无线网络日益普及,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根据CNNIC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其中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 上网的比例为88.8%。其次,企业信息化应用逐渐普遍,40.7%的上网企业部署了信息化系统,通过建设oa系统提高内部流程管理效率,部署实施ERP和CRM等信息系统优化配置产销资源,并开展高效的客户服务,此外,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达32.6%,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达31.5%;最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产业迅速崛起,从认知角度看,超过50%的企业对这三类新技术有所知晓,从应用角度看,超过10%的企业已经采用、或计划采用相关技术。

(二)用户群体持续增长

根据CNNIC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0.1%。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较2014年底增加5183万, 增长率为14.3%,网络购物市场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速度,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3.40亿,增长率为43.9%,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54.8%。此外,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4.16亿,增长率为36.8%。其中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8亿,增长率为64.5%,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渠道,运用对商户和消费者双向补贴的营销策略推动线下商户开通移动支付服务,丰富线下支付场景。

(三)应用服务全面铺开

根据CNNIC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互联网融入到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中,进一步深入影响个人生活方式,且用户规模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社交应用、网络视频及网络音乐等5个方面用户群体突破5亿,且使用率均超过70%,其中即时通信规模最大,高达62408万,使用率高达90.7%;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及网上银行等4个方面用户群体达到3-5亿,平均使用率为56.58%,其中网络支付规模最大,达到41618万,使用率为60.5%;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团购、论坛、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医疗及在线教育等4个方面用户群体为1-3亿,平均使用率为27.21%,其中网络文学规模最大,达到29674万,使用率为43.1%。

三、“互联网+”对于产销对接优势分析

(一)消除产销信息的不对称

现今农产品市场存在两大怪圈,一是部分农产品价格屡创新高, 市民买菜贵,例如广州天价干菜心最高50元/每公斤,而同期草鱼价格最高28元/每公斤;另是丰收季土豆、白菜及萝卜等蔬菜滞销烂地头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报刊,农户卖菜难。市场上约80%农产品均通过批发市场到达消费者餐桌,这种流通模式具有流通环节多的特点,由于牛鞭效应的影响,始端农户接收的终端消费者需求信息在经过多环节及多主体传递后已产生扭曲,信息极度不对称,易造成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导致“买贵卖难”的怪圈。“互联网+农产品”,农户通过信息系统共享消费者需求,规避牛鞭效应,避免信息不对称,有效破解“买贵卖难”困局。

(二)改善生产主体的被动性

当前农产品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参与主体众多,分别有生产者、贩销户、采购商、经纪人、运输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零售商贩等众多中间参与者,其中扮演生产者角色的农户及农村合作社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于商品确价及回款时间等关键重要之处缺乏决定权。农户借助互联网+,依托电子商务,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主导着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包装、配送、销售等所有环节,能够直面大市场舞台,把控所有核心环节。

(三)拓展市场营销的多样性

比起众所周知的伊利、蒙牛等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还处于无公害、绿色产品以及有机产品等概念营销阶段,市场上成熟的知名品牌少,市场营销水平低。截至2015年12月,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33.8%,与电视、报纸、户外广告、杂志、电台等渠道相比,互联网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渠道。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连带效应,2015年互联网营销市场也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开展比例较2014年提升9.6个百分点。时聊天工具营销推广最受企业欢迎,使用率为 64.7%;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搜索引擎营销推广分列二、三位,使用率分别

为 48.4%和47.4%。企业通过“互联网+”收集和积累大量需求数据,对其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有效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就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以增强达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四、总结

“互联网 +农产品”将有力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市场深度结合,促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链诸环节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引领市场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贾敬敦,张东科.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4)[D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254701.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016年1月)[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

[4]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中国商论,2015(02):44-51.

(责任编辑:熊 飞)

作者简介:张云勤,男,教授,研究方向: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第六批教改项目“政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广州市北部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的实践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05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2-0036-04

猜你喜欢

农产品互联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