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儒宗欧阳修诗歌中的佛禅因缘

2016-05-30李晶晶

关键词:欧阳修

李晶晶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文艺论丛·

论宋代儒宗欧阳修诗歌中的佛禅因缘

李晶晶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510632)

摘要:被冠为“宋代韩愈”的儒宗欧阳修,在对佛教的态度上跟韩愈一样力主排佛。但是在细读其诗歌文本时考见其是北宋士大夫“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他外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风范,内含远离尘俗修真养性的佛禅心境。文章从欧阳修的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三个角度对欧阳修宽容乃至亲近佛教的情况展开论述:一是从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通过细读分析欧阳修的诗歌文本,全面展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的精神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认识欧阳修作为儒宗的佛禅因缘。

关键词:欧阳修;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佛禅因缘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后世几代君主皆奉行“隆佛”政策,使士大夫参禅、僧人通儒盛行一时,出现了禅僧世俗化与文人僧侣化现象。欧阳修虽然力主排佛,可他由于长期生活在儒释交融的社会环境中,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修作为儒宗先驱极力排斥佛教,但同时也显露其崇佛倾向。如《本论》三篇称佛教离散天伦、乖人之性、又有虚耗民财之弊,但佛教又有引人向善的一面。《本论下》曰:“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于人之性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归焉者,以佛有为善之说故也。"[1]291欧阳修对佛禅的宽容乃至亲近态度,对其诗歌创作结下了深厚的佛禅因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人生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笔者将欧阳修诗歌分为三类展开论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4]210的精神历程。

一、独特诗境的禅僧交游诗隐现其禅隐态度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自中唐韩愈以来比较突出的排佛儒士。虽极力排斥佛老,但从不拒绝与和尚道士交往,相反结交了不少方外人士,如慧勤、居讷、法远等。据《欧阳修全集》所载共结交有近20位高僧大德,与禅僧交游诗大致有10首(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欧阳修与高僧大德交往不仅频繁而且还写下了与禅僧交游时独特的诗境。欧公与昙颖禅师相交十年,感情深厚。欧阳修的《送昙颖归庐山》能印证欧公与昙颖的交游情况。从前两句“吾闻庐山久,欲往世俗拘。昔岁贬夷陵,扁舟下江湖”[2]602可以看出诗人向往庐山已久,但因凡尘枷锁而未能如愿,只能通过回忆昔日被贬夷陵游访庐山时的情景来表达他渴望报国又羡慕山林隐士的矛盾心理。诗人作此诗正是庆历新政改革初期, 但西北战乱、江南干旱、新秦攻寇、京陕争兵的政治时局令人担忧。作为士大夫的他必先身先士卒为国效力。他希望自己能为国效力却“未能膏鼎镬”,最后他发出了“羡子识所止,双林归结庐”[2]602的感慨,流露出对山林隐士的羡慕之情。

表1 欧阳修禅僧交游诗创作一览表

欧阳修与净照禅师唱和诗有《酬净照大师说》:“吾方仁义急。君且水云阁。意淡宜松鹤,诗清叩佩环。林泉苟有趣,何必市廛间。”[2]1603诗人以秀冶之笔,记游状物,绘景写意,抒发超尘脱俗的雅致。诗作开篇点明诗人无心向佛,但是随后通过对朝廷命官忧国忧民与禅僧悠闲自在进行对比,流露出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隐露出其弃儒崇佛的倾向。于是他规劝禅僧赶紧回到山林中,不要停留在市廛间。诗中对这种山林之乐的向往,来自于欧公与寺院的游历及与禅僧的交往。

《题净慧大师禅斋》甚为著名。诗中道:“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时应暮钟响,来度禁城烟。"[2]374在这首诗中,欧阳修热情赞颂了净慧大师专注禅定的道行和高深的佛学造诣。欧阳修由反佛到崇佛,源于他结识了越来越多的高僧大德。一次,他在圆通寺见到居讷和尚,两人一见如故,言谈甚欢,临别题诗《赠庐山僧居讷》相赠:“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2]1066,钦佩其渊博学识。

二、欧公笔下的寺院诗展现其心路历程

欧阳修一生中游览过众多寺院,在欧公的作品中亦曾多次提及到寺院游览、聚友或夜宿之事。据笔者大致统计在1190首欧诗中,大致有10来首诗题是跟佛教寺院有关(见表2)。

(一)洛阳的广化寺、普明寺、广爱寺

广化寺是龙门八寺之一,佛教密宗始祖无畏禅师身葬此地,可见此寺重要的佛教地位。《宿广化寺》是欧公明道元年春与杨愈、张谷等游玩龙门赋诗吟唱的第六首,叙写的是他夜宿广化寺的所见所感。诗人在深山老林中独自撑着木筏横渡这幽深涧谷,冒着晨露采着香薇,暗透其归隐山林的隐居遁世之心。“樵歌杂梵响,共向松林归。”正当诗人撑着木筏采着香薇时突然梵响从远方传来,寺院里传来的念佛经之声与山中的樵歌互相掩映回荡在这苍松茂林之中。另一首《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云:“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2]140月光下的松林与千山万壑同融于明净月色。诗人在描写寺院景致中,将樵夫的吟唱、僧人的梵唱、瀑布泉水之声交织一起,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同年秋,欧阳修于普明寺内为好友梅尧臣设酒践行作诗:“山霞坐未敛,池月来亭亭。”“山水日已佳,登临同上下。”[2]172描述普明寺傍晚时分晚霞尚在而明月已升的明亮美好的亭院景致,同时也点明了好友饮酒践行的时间和地点。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普明院中,洛邑文人登高临望,把酒赋诗,共话离别伤情。此组诗自然清淡,咏山水之景,抒别离之情。同是写普明院的《普明院避暑》“选胜避炎郁,林泉清可佳”[2]115,描写普明院林泉清胜,是文人雅士避暑消烦超脱尘外的佳处。诗中以林泉、拂琴、水鸟、山花、赋诗、烹茶等,表现文人聚会的高雅情趣。另一首《春晚同应之偶至普明寺小饮作》:“偶来林下径,共酌竹间亭……禽鸟休惊顾,都忘兀尔形。”[2]305在清幽寂静的环境中,饱受官场烦恼的士大夫们酩酊大醉,忘却尘世一切的浮名蝇利、勾心斗角。因此此寺经常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避暑消烦的佳处。

表2 欧阳修寺院诗创作一览表

在明道二年秋,时任西京留守推官的欧阳修写了两首有关广爱寺的诗。《广爱寺》云:“都人布金地,绀宇岿然存。山气蒸经阁,钟声出国门。"[2]244《和应之同年兄秋日雨中登广爱寺阁寄梅圣俞》:“经年都洛与君交,共许诗中思最豪。”[2]246广爱寺既是黄金铺地气宇岿然的藏经阁,亦是幽人静修顿悟的佛门圣地;既是登高赏景的游胜之地,又是洛邑文人饮酒作乐赋诗咏志的平台。可以说广化寺成了文人士大夫心灵寄托与慰藉之地。

(二)夷陵的东山寺、甘泉寺、龙兴寺

甘泉寺坐落在夷陵的苍松翠柏之中,诗人携好友泛舟游此寺并于此留下了《和丁宝臣游甘泉寺》。“西陵老令好寻幽,时共登临向此游。欹危一径穿林樾,盘石苍苔留客歇。山深云日变阴晴,涧柏岩松度岁青。……城头暮鼓休催客,更待横江弄月归。”[2]465诗人寻幽访胜,登山游玩。在崎岖幽绝的小径上穿越山林,在盘石绿苔上逗留憩息,看尽山中的阴晴变幻和苍松翠柏。诗人访幽探胜兴致勃勃,甚至听到城头催归的暮鼓声,仍流连忘返,直等到高山月出才横江载兴而归,足见其寄情山水的生活志趣。

(三)润州的金山寺、甘露寺

天圣五年,诗人落第还家沿运河南下,途经润州,游历了金山寺和甘露寺,先后赋诗《题金山寺》和《甘露寺》。金山寺在金山上,依山傍水,屹立江中。诗中“地接龙宫涨浪赊,鹫峰岑绝倚云谢”[1]785的“龙宫”源于海龙王请佛的佛经故事。诗人题咏金山寺壮美景观与神奇传说,流露落拓失志之情感。甘露寺屹立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山上梵宇重叠,蜿蜒展伸,像苍龙盘踞山头,气势宏伟。开头四句“云树千寻隔翠微,给园金地敞仁祠”[1]787道出了甘露寺的缥缈神秘。它坐落在翠微云树、金地古祠中,给人以身临佛境拔俗脱世之感。随后诗中“讲花飘雨诸天近,春漏欹莲白日迟”的“讲花”源于佛教典故,相传佛祖传法时佛法高妙以致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使各种颜色的花都纷纷飘落下来。结尾四句“引钵当空时取露,残灰经劫自成池。危阑徙倚吟忘下,九子铃寒塔影移”[1]787进一步写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如“引钵”“经劫”“寒塔”等,传达出诗人身处佛寺的清空虚无感受。

欧阳修的寺院诗多将情感融铸于自然景物当中。仕途顺畅时寄情于山水之乐以归隐自适,仕途失意时从佛教的寺庙山水中慰藉心灵以超脱豁达。从其对寺院景色的描写看,他不是单单喜欢寺院的风景,而是不断地寻找真实的自我和仕隐的乐趣,是士大夫外儒内佛的行为倾向。

三、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情禅意

欧阳修晚年阅佛经、近禅僧,写下一些颇类禅境的诗篇。其《竹间亭》诗云:“鸟语弄苍翠,鱼游玩清澄。而翁乃何为,独醉还自醒。三者各自适,要归亦同情。”[2]1025在这首诗里,欧阳修描绘了一个鸟、鱼、翁三者“各自适”、“亦同情”的和乐世界,展现了一个物我无间等无差别的和谐圆融境界。而这正是华严宗所宣扬的“事事无碍”观,即讲世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之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和谐统一关系。“天形积轻清,水德本虚静。云收风波止,始见天水性。”(《飞盖桥玩月》)月色皎洁,风静波平,诗人将禅境里的虚妙清净与水德天性和谐融合,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清辉夜色图。语似平淡而中实丰腴,饱含诗人对这种淡泊境界的向往。类似的诗篇还有《归云洞》、《班春亭》、《会峰亭》等,多少都含有一些禅意,其禅意不在字面而在意境中,禅意与诗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从欧阳修的禅理诗来看,多为禅语和对禅境的向往。虽然被冠为一代儒宗的欧公热衷儒家治世,但是细读欧公的诗作可以看到佛教治心的精神修养。

欧阳修是力主排佛之人,其排佛立场是坚定的。但是在宋代儒释融合的大背景下,欧阳修是不可能与佛教绝缘的。他因尊重才学拜访禅僧而与其谈诗论道,因政治失意寄托于山水而游历名山寺院,因悟透禅理而将禅境入诗境等行为,使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感染与熏陶。纵观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其是宋人“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这对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欧阳修及宋代文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欧阳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M].刘德清,顾宝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刘思祥.欧阳修:一个终生排佛又难定归属的居士[J].江淮论坛,2011(4):77-80.

[4]宫波.论欧阳修的禅缘诗境[J].学习与探索,2010(2):210-212.

[5]李黎.欧阳修佛教观“好名而欺心”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62-63.

[6]张兆勇.欧阳修与佛禅关系简述——读《中国禅学思想史》札记[J].前沿,2011(11):21-22.

(实习编辑:何静)

On the Buddhist Karma in the Poetry of the Learned Confucian Master Ouyang Xiu in Song Dynasty

LI Jinjin

(School of Litera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Ouyang Xiu,crowned as the Song Dynasty’s Han Yu,strongly advocated the exclusion of Buddhism,same as HanYu.However,upon reading his poetry,it is found that he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who seemed a Confucianist but actually a Buddhis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Ouyang Xiu’s acceptance towards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poems about friendship with zen monks,temples and zen.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tradictory attitude between being exposed and being undertone based poems about friendship with zen monks.Then the paper discovers his self development through poems about temple.Finally,the paper studies the harmony and utilization of zen and poetry from poems about zen. Reading and carefully analyzing Ouyang Xiu’s work,presenting his process of moving towards Buddhism,will enabl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yang Xiu’s self development and his attitude towards Buddhism.

Key words:Ouyang Xiu;Zen monks on poetry;Temple poem;Zen poem;Buddhist karma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6)02-83-05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1-),女,暨南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3-01

猜你喜欢

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牢记安全,警钟长鸣
画眉鸟
欧阳修“荐才”的襟怀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来自欧阳修的嘲讽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