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学术发展力的计量研究①
——基于教育学学科的数据
2016-05-28赵俊芳刘艳红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赵俊芳,刘艳红(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学术发展力的计量研究①
——基于教育学学科的数据
赵俊芳,刘艳红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项目之一。通过分析2003-2013年间教育部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情况、论文产出及影响力,可以管窥教育部重大项目的学术发展力。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率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的论文,在本学科研究领域起到了创新、引领与示范作用,为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学科;学术发展力;计量研究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计划”,并制定《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办法》,指出“设立重大攻关项目的宗旨是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规定重大攻关项目的选题范围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研究重大课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可见,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本上反映了每一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热点与趋势。课题基金支持的论文一向被期刊和情报研究人员视为重点关注对象,很多期刊对于基金论文给予优惠政策。[1]董建军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2001-2010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的被引分布情况和历年零被引率的波动情况。[2]赵奇钊与陈子君以1993-2007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年度变化情况为基础,借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区域分布及走向。[3]教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每年都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尚未有学者对其学术发展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因此,就2003年以来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的教育学科课题(下文简称教育学科重大课题)的立项数量、关注范围、主题分布、论文产出及学术影响等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和分析,以为学界及国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网站检索所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时间跨度为2003-2013年,共计466项。根据我国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涵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二级学科,从46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筛选出教育学科的40项课题,在CNKI数据库检索论文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立项概况及学术影响力作出分析。
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合、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4]鉴此,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数据库,并分析其课题数量、课题类别、课题地区分布等情况,随后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课题产出论文、研究主题、论文关键词分布等信息。
二、教育学科重大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教育部重大项目自2003年立项以来一直是教育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支持项目,11年间资助了40项教育学科领域的攻关研究。本文对历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承担者来源及其地区分布和研究领域与选题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分析
图1 教育部重大项目总数与教育学科重大项目数(2003-2013年)
如图1所示,自2003年首次设立教育部重大项目以来,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育学科课题立项。从教育学科课题数量的相对变化角度看,2003-2013年间教育学科课题数量占课题总数的比重介于5.1%-15.2%之间。总体来说,11年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总量为40项,占全部课题比重的8.6%;从逐年情况看,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比重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部分重大攻关项目学科交叉明显,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是关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因此在其他重大攻关项目中教育学相关研究也有涉及。
(二)教育学科重大项目承担者分析
2003-2013年,教育学科的40项重大项目共有39位负责人承担(其中除袁桂林教授承担过2项重大项目),这些负责人均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在教育学界享有盛誉,多担任博士生导师,部分负责人为一级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成员以及大学校长、书记等。如图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12项)、华东师范大学(4项)与清华大学(4项)等高校为教育部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立项集中的高校,课题立项主要集中于师范院校(26项)。另外,教育部与高教学会作为重要的教育领域的行政单位与学术团体,也分别承担1项重大项目。这些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是教育学重大项目申报的主要来源地,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为我国教育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立项单位的区域分布情况看,40项课题立项单位所在地区虽分布于9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但仍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倾向,主要分布在北京(19项)和上海(6项)两地,两地课题数量合计25项,占总数的62.5%。北京与上海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高,教育事业也最为发达,高校数量较多,地缘优势明显。
图2 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立项单位分布
(三)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研究选题分析
2003- 2013年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选题分布领域广泛,主要分布于十个方面:高等教育是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共有9项课题,占全部课题的25%,涉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制度”、“高教资源”、“创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等内容;其次是基础教育,共有8项课题,涉及“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发展”等内容;再次是教育管理共有6项课题,涉及“招生制度改革”、“教育创新”、“民办教育管理”等内容;而职业教育、农村教育、道德教育等研究领域也有若干项重大项目立项(见表1)。
表1: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研究选题分布
三、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学术生产力
学术生产力反应了项目的研究情况,并直接代表着项目的完成质量。11年间,教育部重大项目集合了高校内外优秀的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产出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引领了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并解决了众多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重大项目的成果产出有多种形式,如研究论文、咨询报告、专著等,本文主要就项目负责人发文情况与项下论文的创新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负有全责,在项目实施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反映项目的完成质量。2003-2013年,教育部教育学科36项重大项目由35位首席专家承担(其中个别学者曾两次中标)。为客观反映负责人学术生产力,表2统计了负责人的项后及项下年均发文量,立项后10JZD0036、10JZD0041、11JZD037与12JZD040项目负责人项后及项下年均发文量突出,项下年均发文量分别达到3.3、4.3、3.0、4.0,这说明上述项目负责人致力于教育部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另有多位项目负责人已出版专著,如《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03JZD00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07JZD0028)、《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03JZD0038)等,这些标志性成果回答了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表2:教育部重大项目负责人立项后与项目下论文产出情况 单位:篇
续表2
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的学术论文不仅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前瞻性与创新性。回顾2003-2012年的36项教育学科重大项目,其中不乏能够引领学术发展的创新性研究,2003年获得立项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产出的代表性论文《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于2005年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近十年间被引达97次之多,该文首度将教育机会均等化问题与招生规模相联系,并在MMI和EMI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原因,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后提出:如果不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城镇居民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均等化程度在199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果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则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的趋势。[5]2005年获得立项的“我国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项下论文——《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被引达82次,该文通过对法律文本的分析,探讨了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聘任制度,开我国“教师权力”系统研究之先。[6]可见,重大项目所发论文往往能够科学、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的对策与建议,带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引领研究新趋势。
四、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教育部重大项目作为国家战略课题,其宗旨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因此应更注重论文产出的高质量与高水平,关注学术的创新性。论文的引用频次是反映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其研究内容越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也越高。[7]
(一)项下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从总量上看,截至2013年,2003 - 2012年间立项的36项重大项目共公开发表1260篇中文学术论文,共被引5931次,年均被引593.1次,篇均被引4.71次。2007年立项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被引频次最高,达527次,篇均被引11.2次;其次是2004年立项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该项目的41篇论文总被引525次,篇均12.8次。2003年立项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篇均被引次数最高,达41.6次;其次是2004年立项的“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31篇论文篇均被引14.7次。
从项后2年的被引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与“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不仅项后2年的发文量(21篇、43篇)领先,论文被引频次(30次、27次)也十分可观;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与“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项后4年的论文被引频次十分突出,表明其科研团队效率较高,同时注重成果质量。
(二)项下所发的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是体现科研课题质量、水平的重要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的高被引论文(见表3)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表3: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的前15篇高被引论文
2003年的重大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产出的论文《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被引达93次,该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机会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实证研究,论证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程度通过招生规模的扩大得到了改善。实证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城镇居民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均等化程度在199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果考虑高等院校内部分层的因素,则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的趋势。[8]重大项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产出的论文《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被引70次,该文认为师资问题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历、职称和社会待遇等方面。究其根源是农村社会的二元结构、脱离农村教育实际的教师政策、城乡有别的社会待遇以及断档的师资培训所导致。作者提出,政府应从确立农村幼教师资身份、修订教师编制标准、建构城乡幼教师资流动机制等方面促进我国农村幼教师资的发展。[9]
2004年的重大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产出的论文《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被引78次,该文认为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然而,我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借鉴国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建立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0]
2005年的重大项目“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产出的论文《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被引82次,该文回顾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历程,认为传统的教师与政府、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职业的性质正逐步由过去的国家干部转变为专业人员,提出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来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并对《教育法》的教师法律地位提出若干建议。[11]
2005年的重大项目“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产出的论文《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被引78次,该文认为当前主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若干问题和不足。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正面临着研究主题、评估功能、研究范型三个方面的重要转换,而重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界定课堂教学科学化研究的论域,确立体现现代教学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所应坚持的基本命题,并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提升和教学行为的改善。[12]
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发现,15篇论文中有6篇作者为重大项目的负责人,其他论文作者也均为教育学界的知名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在项目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升了项目的学术影响力。
(三)项目负责人学术影响力
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率与创新性具有较大的正相关,被引率越高表明其创新性越强,而论文的学术创新性与项目完成质量也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从表4可以看出,立项后项目03JZD0032、04JZD00025、05JZD00032等负责人项下成果的篇均被频次很高,03JZD0032、05JZD00032、05JZD00035、04JZD0023、07JZD0031等项目负责人项下研究成果单篇被引分别达到89、86、83、79、63次,项下研究成果拥有很高的学术价值。03JZD0032项目项下论文《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单篇被引高达89次,成为项下标志性成果。总体而言,教育部社会学科重大课题负责人学术积累丰厚,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同行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表4:项目负责人项下论文被引情况 单位:次
续表4
五、回应性、契合性与团队建设
教育部重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回应国家、社会或学科本身的需求;而研究成果与项目本身的契合性则反应了项目研究主题的集中程度;另外,重大项目往往由知名学者作为负责人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同研究现象,而协同研究也促进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学术梯队。
(一)论文成果的回应性
在分析2003-2012年立项的40项教育学科重大项目所产出的论文时发现,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能够依据项目要求,回应国家、社会或学科本身的需求,体现了课题研究团队踏实、重在实践的科研精神。2007年获得立项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一项是在2005年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创新性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进行研究,试图寻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13]该课题回应了国家发展新农村的战略需求,为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术指导。2009年获得立项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认为“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和政策导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大创业观’的指导下,在教育对象、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4]该课题很好地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重大项目往往是在国家、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或难于破解的问题,重大项目研究能够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贴近现实社会开展研究,体现出良好的公共导向与公共服务精神。
(二)论文成果与项目主题的契合性
研究成果与项目的契合性反应了项目研究主题的集中程度。为客观分析项目成果与项目本身的契合性,本文将项目主标题进行分解,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并依此将项目论文按契合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如项目“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其论文成果中题目或关键词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化社会”即为高契合性论文;含“终身教育”、“成人学习”、“公民学习”等为中契合性论文;其他论文为低契合性论文。表5列出了各项目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论文成果数量及其所占比例。统计结果表明,重大项目的论文成果与其项目本身的契合性较高,高契合性论文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部分项目的高契合性论文达到90%以上,说明重大项目的研究过程体现了较强的集中性,符合项目本身的研究目的。
表5:项目成果契合性情况
(三)重大项目的团队建设
重大项目往往由知名学者作为负责人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甚至几校、十几校合作攻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协同研究现象,在项目研究中建立起相应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2003-2012年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1260篇论文,独著者563篇,合著者473篇。表6给出1260篇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论文的统计情况。两人合著是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著文章的七成多,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机会相应增多。重大项目负责人通过课题研究能够带领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年轻学者进行合作,建立起具有一定研究方向、研究特色的学术梯队。
表6:高被引论文合著情况统计(2003- 2012年)
另外,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可以进一步看出重大项目的学术梯队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较大的节点一般为教育部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们往往能够与其他若干名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有交叉学科优势的学术梯队,这在增强课题研究力量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新生力量。
图3 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经统计,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的1260篇论文的署名机构多达453个(包括一级机构和二级机构)。如图4所示,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单位能够带动其他合作机构进行跨学科、跨校、跨地区协同研究,形成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科研队伍。这种合作研究易于形成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加速推进我国教育学的学科建设。[15]
图4 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在某些项目研究中,项目负责人几乎独立承担项目的所有研究工作,项目团队整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只在申报项目时将各自成果打包,平时很少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完成质量。如何在项目实施中发挥团队优势,借助重大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及整体科研水平是未来重大项目实施及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利用CNKI数据库、运用网络计量方法就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论文产出及影响力等进行分析时发现:2003 - 2013年间,教育学科重大项目总量为40项,占全部课题比重的8.6%,教育学科重大项目的立项率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项目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立项数量最多,是我国教育研究的核心力量。在重大项目的约束与激励下,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在教育研究领域起到了创新、引领及示范作用,体现出良好的公共导向与公共服务精神,为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项目主题契合度普遍较高,能够就项目核心内容开展研究,但仍有个别项目将与项目不相关的论文加上项目名称或编号。
限于数据收集手段及研究成果呈现的局限性,本文所做分析仅就CNKI网络数据库所收集的论文而言,著作及报告类研究成果并未纳入分析范围,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后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忠明. 2006-2009年《图书馆论坛》基金资助论文分析——继1993-2005年该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1):52-54.
[2]董建军.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的被引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5):776-778.
[3]赵奇钊,陈子君.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区域分布及走向分析——以1993-2007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28-30.
[4]邱均平,等.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
[5][8]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24-33.
[6][11]劳凯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J].教育研究,2008,(2):7-14.
[7]祖雅琼,陈欣,王耀刚.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创新性培养的探讨——基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形成因素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108-110.
[9]于冬青,梁红梅.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2):13-16.
[10]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37-40.
[12]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17-22+29.
[13]柳海民,娜仁高娃,王澍.布局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12.
[1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15]张建春,殷志扬,程培思.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迷与展望——基于CNKI(2000-2011)收录文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00-104.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Key Grant Project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ZHAO Junfang,LIU Yanho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Key grant projec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ic project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Key Grant Project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n be discovered by analyzing the project set up circumstances,paper output situ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f key grant project of education discipline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tween the year of 2003 and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between the year of 2003 and 2013,the trend of project set up rate shows steady and a number of high quality,high-level,high-impact papers has been published,and has played an innovative,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and also provides many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Key words:Key Grant Project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education discipline;academic development;quantit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1-0065-09
基金项目:①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985大学核心竞争力发展研究”(吉教科合字[2014]B002号)。
作者简介:赵俊芳(1962-),女,河北安国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刘艳红(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文献计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