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互惠、反思和规范
——美国服务学习制度的启示

2016-05-28杨义凤

新视野 2016年3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反思

文/辛 华 杨义凤



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互惠、反思和规范
——美国服务学习制度的启示

文/辛 华 杨义凤

摘要:志愿服务在当前我国社会中面临国家与个体、理论与行动相脱节的单向度发展困境,阻碍了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发端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制度在服务理念、管理过程和制度层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创新元素。服务学习中体现出的互惠理念,可以有效避免志愿服务中的参与不足、动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服务学习中的反思环节,突破了从服务到服务的限制,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价值和预期成效;服务学习中的国家、社会、学校三方合作与互动和制度规范为服务学习的互惠理念、反思过程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志愿服务;服务学习;互惠;反思;规范

一 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着转型困境

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在《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培训激励、使用保障等各项制度。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到了对志愿服务的鼓励和支持,“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体系”。一年之内出台两个制度文件,可见国家层面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2008年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民间社会的志愿服务热情也在持续高涨,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番热火朝天的志愿服务景象。根据杨团主编的《2014中国慈善蓝皮书》中的数据,2013年全国注册的志愿者数量约为7345万人。然而,与注册志愿者数量不相匹配的是志愿者的时间付出:平均每人每年志愿服务约10小时左右。[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一边是志愿服务喊声阵阵,另一边却是志愿服务效果的雨点细小?为什么被激发的民众志愿服务热情并没有转换为持续的志愿者行动,产出为具体的志愿服务效果?

已有研究中已经意识到了我国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且对志愿服务的局限性和根源进行了一定分析,比如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公私合谋、制度化不足等,但却未能形成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理论框架。[2]其中,国家、志愿者个体与志愿者组织三者之间的合作缺位与管理脱节,以及对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问题与矛盾的分析也远远不足。正是基于理论上缺少对志愿服务理念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延伸,实践中没有对服务过程、制度规范的进行有效突破和创新,仅仅停留在志愿服务就事论事的表层分析,缺乏实践与理论、再实践与再理论之间的交相印证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志愿服务研究难以突破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践相区隔的发展困境。

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以社区的志愿行动为依托,以促进学习为目标,通过整合志愿服务与课程学习的不同内容,促进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激发了志愿者服务热情,保障了服务效果和目标实现。与此同时,服务学习还有助于解决服务实践与理论研究、服务绩效与激励评估、志愿者组织管理与志愿者个体意愿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服务学习已经从地方性的志愿服务运动发展为全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与合作,无论在志愿理念、管理机制还是制度建设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启示。

二 服务学习对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把服务学习定义为:“服务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社区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必须满足社区的真正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相互协调,帮助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应该融入并增强学生的学术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时间来反思服务经验。”[3]以上定义回应了三个问题:服务学习如何成为可能,服务怎样转化为学习,学习效果怎样得到保障。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体现了社区需求、教育机构、志愿者主体三位一体的多维视野,突破了传统志愿服务仅从奉献或服务对象需求出发的简单助人行为。第一,理念设计层面,服务学习不仅注重服务他人,还非常重视强调教育的维度、志愿服务的过程以及志愿者的收获。服务学习的目标是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客观上包含了高校教育的使命,满足了社区的社会需求,最终使得学校、学生、社区三方受益,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互惠理念。第二,实践应用层面,服务学习中的服务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服务过程体现了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学习则体现了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在实践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第三,过程创新层面,服务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范围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和社会。由于服务学习需要得到社区、学校、老师、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服务学习通过组织化和规范化方式可以保障服务学习的效果。其中,反思环节是服务学习得以实现的重要维度。如果没有反思环节,学生就无法通过思考掌握和理解已有学科知识,更无法在知识获取、学习兴趣、职业规划与发展和公民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制度设计、服务学习满足了社区的真实需要,实现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体现了社区、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互惠关系。基于此,我们提出互惠、反思、规范是服务学习的核心元素(见图1),三者之间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图1 服务学习内部元素之间的逻辑框架图

(一)理念创新——互惠的提出

互惠理念作为服务学习对志愿服务进行创新的产物,源自志愿服务与不同专业学科的实践结合和理念碰撞。互惠的概念最早来自人类学家对礼物和礼物交换的研究。与原始部落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志愿服务不是在封闭群体中的两两对应,而是在开放社会中的互惠传递。美国社会学家帕特南认为,互惠规范和社会参与是促进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并把互惠分为均衡互惠和普遍化互惠两种。均衡互惠是指人们交换价值相等的物品,而普遍化互惠是指互惠交换关系在持续进行,而在特定时间内互惠是无报酬和不均衡的。[4]

作为普遍化互惠的一种有效形式,服务学习在实践中处处体现着互惠的规范,使得参与服务志愿者本人、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三方均可受益。具体来说,服务学习使志愿者们在服务的同时获取了社会实践相关经验,成为参与者进行知识获取的一种手段,即志愿者付出了智力、体力、劳动和时间,也收获了美好、信任、知识和技能。

作为服务学习的一项属性,互惠继承和发展了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首先,互惠的前提是奉献和回应社会需求。服务学习缘起于让教育与社会连接,回应贫困者需求,体现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其次,互惠可以促进友爱和互助。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不会得到物质利益,而是理解社会和增强知识等精神层面的回报。最后,互惠的目标是明确志愿者、服务对象、社会需要等多方需求,拓展了服务的受益方,强调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服务对象、社区三方受益模式,最终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对学生志愿者来讲,通过志愿服务这一独特的服务形式,解决了学科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并在实践和服务中激发了志愿者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志愿者的实践经验,在服务中思考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社区或服务机构而言,志愿者的加入不仅为不同机构人力资源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弥补了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服务学习中的互惠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增强了各方的能力,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二)过程创新——反思的作用

传统志愿服务通常由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开展服务、总结表彰三个阶段组成,意味着只有在服务结束时才对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而服务学习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互惠理念贯穿整个项目设计和服务过程中。如何在服务过程实现互惠?服务期间的反思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反思是对社区进行志愿服务之后,产生了真实社会观察和接触之后的感受,并将这种体会和感受与课堂学习和理论知识结合后进行思考。反思环节体现在反思设计和反思实施两个方面:一是反思设计,即通过社区、学校、老师、学生多方的共同参与,制定课程计划,确保反思内容;二是过程反思,实施过程中还对学生的服务进行督导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思作为志愿服务的管理控制环节贯穿于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甚至服务结束后。艾勒认为,反思具有持续性、联系性、挑战性和情境性。持续性是指整个服务过程中连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联系性是指反思不是毫无目的和意义的,而是与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具有联系的;挑战性是指反思是服务学习的难点;情境性指服务学习的反思离不开具体的情境。[5]通过反思,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品质,服务社区、强化社区并改变社会。蓝采风认为,服务学习的含义比志愿服务更严谨,更具动态及互动性,在服务学习过程中与服务结束后学生必须反思,由反思汇总领会课程的真谛和内容,并提升对专业的进一步了解。[6]雪莉(A.Shirley)通过科学实验法,将服务学习的元素融入社会学导论的课程中,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只参与志愿服务,而另一组进行结构化的服务学习。研究得出,通过服务学习中的反思等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的结构化因素。同时,两组成员同样都参加志愿服务,进行结构化服务学习的一组对社会学导论的课程理解和掌握远远高于只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组。可见,设计、反思和协调等过程环节在服务学习中的重要性。[7]

反思是从服务到学习的重要连接桥梁和实现路径。对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效果获得不仅在于感受,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深入的思考。服务学习中有三个重要环节:社区组织、学校和志愿者。由社区组织和学校共同合作为志愿者也是学习者制定服务计划和学习目标。因此,服务学习中不仅是单纯服务,更需要在服务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应用,反思学科知识。反思的过程,既包括了通过服务对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思考,也包括对服务对象、服务过程以及社区困境等社会实际的思考。与此同时,服务学习强调对志愿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志愿服务过程的督导、评估和服务,通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培训、督导、反思及评估来取得志愿服务的多种效果。此外,从管理的角度,作为过程督导的反思,可看作对志愿者的过程激励。反思环节的设置也包括了对志愿服务各方进行的评估,反思设定的服务目标、反思自我的服务和能力,反思有无社区能力的提升。通过反思过程深化互惠理念,更加凸显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三)制度保障——规范的力量

从美国经验来看,服务学习能够经历长期持续的发展,不仅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还与服务学习的政策法规体系密不可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美国志愿服务的一种主要形式,服务学习已固化为一项制度。通过制度手段对服务学习的经费、政策及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促进了服务学习的专业化、项目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项体现互惠理念的制度规范,服务学习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国家和学校的互动等层面。

在社会推动层面,非营利组织服务学习与领导国际伙伴组织(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Service-learning and leadership)等组织纷纷成立,促进服务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运行,并提供到国外参与服务学习项目。1985年,美国布朗大学校长和斯坦福大学等校长创建学校联盟(Campus Compact),在学校和学术氛围中促进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服务学习活动的开展。该联盟的使命是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与社区之间共享知识和资源,为各项社会需求提供服务和开展服务学习计划。此外,还有全国经验教育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美国高等教育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等全国性机构对服务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进行支持,规范服务学习的开展过程。同时,众多的非营利组织也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如福特、卡内基等基金会都赞助、支持服务学习项目。

在国家政策层面,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法案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并为服务学习的经费、政策和技术提供制度保障。1990年美国通过《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对其做了明确界定:“服务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得到发展,这种服务在社区中发生并满足社区的需要;服务学习与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社区相协调,有助于形成公民责任感。服务学习与学生的学术课程相整合,并为学生规定时间对服务经验进行反思。”与此同时,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该项目的实施。1993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CNCS)成立,该组织在美国联邦政府直接监督与支持下开展高校与中小学的服务学习项目。该项目自成立后每年投入达到1500万美元,与社区、大学、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130万名学生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的机会,通过促进青少年在社区参加服务,加强教育和提升青少年的服务意识。2009年,美国通过《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将服务学习理念从青年学生延伸至了老年志愿团。如设立银发奖学金(Silver Scholarship Grant),为55岁以上完成350小时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1000美元的奖学金鼓励其继续学习。

在服务和操作层面,高校和社会组织为服务学习需要的人、财、物提供协调和支持。除了校园联盟之外,社区、公益机构等都与学校建立了联系。比如,学校内部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课程,为学生的服务学习和参与提供资讯和服务。这些机构通常设有主任、社区服务项目联系人,由学校教授、行政人员和社区机构代表组成社区服务项目委员会、学生助理等。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了服务学习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良好实效。同样作为对志愿者的相应激励,就是完成服务学习课程,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项目的运行通常会得到来自学校的经费支持,或者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如,密歇根大学的学习服务中心(Center for Service-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以下简称CSLCE)成立于1968年,其重要使命是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注重服务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的双赢的学习机会,提高加强他们的公民责任和对学术、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通过服务建立连接大学师生与社区的纽带是CSLCE中心的首要任务。目前,全美有超过1000所高校与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学校、医院、健康保健机构、政府办事处、民间宣传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学习的实践机会。[8]

三 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服务学习是志愿服务在教育领域的一项成功应用和服务实践,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整合志愿服务的各方参与主体,促进国家、社会和志愿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化解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极强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具体来说,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国家政策、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和志愿者个体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推动理念、过程和制度的发展创新(见图2),突破现有志愿服务中的单向度发展困境。

图2 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从主体多元到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城镇化一体化的推进,互惠、反思和规范的志愿服务与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结合和碰撞,将产生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宏观层面,通过国家在制度层面对志愿服务规范和保障,促进社会、教育机构、志愿者组织、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在中观层面,通过反思过程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激励;微观层面,通过志愿者的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内在地激发志愿者的参与,而经历发展和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必将促使志愿服务的跨界服务和跨专业发展,促使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和规范化发展。互惠、反思、规范的志愿服务通过激发互惠理念回应社会需求必将激发全社会更广泛更热情的志愿行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注释:

[1]杨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2]参见富晓星、刘上、陈玉佩:《“主位诉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探究——以流动儿童为例》,《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魏娜:《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3]Timothy K.Stanton等:《服务学习:先驱们对起源、实践与未来的反思》,童小军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5]J.Eyler, et al., A Practicitonal's Guide to Reflection in Service Learning: Student Voice and Reflections, Nashvile, TN: Vanderbilt University,1996.

[6]蓝采风、许为民:《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7]A.Shirley, “Hollis Capturing the Experience:Transforming Community Service into Service Learning”,Teaching Sociology, Vol.30, No.2(2002), pp. 200-213.

[8]沈蓓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综合研究项目及服务学习计划》,《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刘秀秀

作者简介:辛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所博士后,北京市,10084;杨义凤,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上海市,200042。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6)03-0099-05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反思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