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
2016-05-28许进品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1
□ 许进品(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1)
“四个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
□ 许进品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的根本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制度成熟化定型化的新阶段、道路价值建构的新阶段和理论体系“书写”新篇章的新阶段。从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理论形态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活内容,是在新阶段新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识,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之上,敏锐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时代性特征,准确判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理论形态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化定型化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从制度建立走向制度定型、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6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发展成熟。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核心内容的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基本文化制度,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具体制度、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发展,“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
改革开放之后,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立足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持续推进改革,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建立起以基本政治制度为基础,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原则,保障社会公众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法律体系;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实行有效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文化发展体制;建立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整套由基本制度和居于其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涵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这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切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成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取向、基本理论指导和制度体系架构已经形成,基本构成要素已经具备,但并不意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备、成熟和定型。对此,邓小平早在1992年时,就从改革与发展规律的高度预见性地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2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改革“升级”的强烈要求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还有不完善之处,还存在制约和妨碍科学发展的障碍。历史确实如邓小平所预言,已经把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化、定型化的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脉搏和阶段性要求,勇敢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4]104-10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全力以赴,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的政治责任和勇于担当。
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化定型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国家管理效能。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从全局视野和战略角度,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化定型化进一步聚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以此为总目标,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实现总目标的基本路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实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意义极为深远:
首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任务,要求“一项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过上更加舒适的幸福生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造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制度性根源,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并将其赋于治国理政制度体系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优越性,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核心价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根本标志。
其次,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引导和服务作用,激活社会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应有的市场化制度和动力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良性互动,确保全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基础性要求。
再次,把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推动力,创新性探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推动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努力构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律制度结构,实现治理法治化,确保社会有序运行、良性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定型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基石。
最后,把全面从严治党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政治保证,铁腕反腐,着力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提高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努力“打造”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核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简言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为重点,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制度成熟化定型化的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建构的新阶段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有人类价值的参与。就此而言,社会发展道路只是人类核心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历尽艰辛,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又不同于世界既有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发展历程,它不断展现出一种具有全新价值特质的人类文明崭新形态。
制度需要价值支撑,道路需要价值升华。在走过了30多年艰苦探索而又波澜壮阔的开辟和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发展到了需要而且必须对自身进行价值审视和提升的新阶段,即价值建构的发展新阶段。如果说30多年来,在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道路外在内容和形态的探索与创新、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体制的“破”与“立”的话,那么在改革急待“攻坚克难”和整体深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转型升级的历史发展新起点之上,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注重道路内涵的注入、价值的塑造与提升,即道路的价值建构之上。
首先,日益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价值发现。在经历了30多年的大改革、大发展之后,我们需要对所创造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进行总体性认知和价值判断,从而凝结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共识。在当前国内改革与发展任务艰巨、国际秩序变动剧烈与国外意识形态冲击严重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长期以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行系统总结,寻找出中国道路背后所蕴含着的创造性与活力的痕迹、线索和经验,梳理“中国奇迹”背后的理念、战略和逻辑,发现中国特殊环境下特殊体制和方式、文化、价值等各种可能性中的普遍意义、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寻找自己的“魂”,从而为继续深化改革“寻根”“导航”,提供“路径依赖”。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需要价值支撑与推动。道路是价值的外化,自觉自信方能走稳致远。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而又成就辉煌的道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信,深刻“挖掘”出其中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最具深刻意义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就不会有这条道路基于历史积累和传承而来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意识,也就不会坚守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毕竟“没有意义和价值领域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辩护,实践层面上的行动也走不了多远。”[6]同样地,如果不能深入发现这条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价值追求,赋予并体会其精神层面上的道德品质,那么我们就无法把自己的特殊道路和特殊经验提升到“普遍”的高度,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最后,人类应对现代困境需要观照中国道路价值。现代化、全球化导致的全球性问题以及以西方个体与零和思维为基础的传统方式在面对全球化问题所显示出来的困境表明,当代人类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解决道路和方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中国道路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发展范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我们有责任把中国几十年来解决现代化、全球化问题所推行的价值理念、目标定力和战略思维,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精神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总结提升。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应负有的责任,也是中国为当代人类发展与进步应当作出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建构,不是要把过去所有的全部推倒重来,而是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精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重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新塑造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知和道德认同,“铸就”中国道路“灵魂”,解决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价值紊乱与道德荒漠化问题,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我发展”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各项工作中去。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内在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实现了内在统一。三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引领和文化导向工作;要求在全社会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要求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重塑价值不能只靠教育教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安排和行为实践及其绩效来实现。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中国梦”为统领,以“四个全面”为基本方略,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建设,在推进“四个全面”中宏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全社会重塑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
社会主义是个价值目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使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努力把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精神,全面而充分地转化、“变现”为全国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原则不断实现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消除和克服目前体制机制中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地拥有和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和特质,确实保障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依法治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同时又是保障社会主义价值体现和实现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也是重塑中国道路价值的核心和关键。“全面从严治党”、铁腕反腐、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坚持和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和标兵,从组织上保证实现社会平等、公正、文明、和谐。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化要求,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道路价值构建的战略性举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新篇章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开放性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那样,它是一篇“大文章”。毛泽东为它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构架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先后都在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它必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进而继续“书写”下去。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阶段性新变化和“向何处去”的历史决择,需要以创新实践开启新的发展征程。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必将蕴育、产生伟大的理论创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科学态度和历史担当精神,满怀豪情地向世人宣示:“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4]23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根本走势和基本国情新变化,提出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内涵相当丰富:一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进一步坚定我们党在中国“向何处去”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根本态度。二是明确提出中国梦伟大愿景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是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强调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民主协商体系和法治体系,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四是与时俱进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拓宽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认识。五是提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勾划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图。六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七是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传统论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论断,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八是深刻论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化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认识。九是提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把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十是高度概括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迫切性,进一步深化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十一是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嬴、和谐共生的外交战略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致力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我国外交理论注入极具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容。
这些新观点新论断,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构成为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新思想。它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以治国理政为切入点,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进行新的战略谋划和理论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和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基本成型之后如何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引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活内容,是在新阶段新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识,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如果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半程和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的话,那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后半程、改革开放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之后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无疑开始“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方位的重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8—119.
[6]张旭东.2008:重新认识世界[N].21世纪世界经济报道,2008-12-30.
责任编辑陆昱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023-05
收稿日期:2015-1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14XKS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进品,男,中共广西区委党校领导力拓展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