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内而发的微电影创作

2016-05-27齐幼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校本实验室素养

齐幼娣

2012年,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数字影音实验室通过上海市创新实验室的评选,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学习、体验和实践微电影的制作,周同学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一位平行班很平常的男生,个子不高,相貌普通,成绩一般,因为要完成英语外教老师布置的视频作业,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复兴数字影音实验室,从此爱上了微电影创作。他后来选修《微电影制作》拓展课,加入微电影社团。利用短短两年时间,居然诞生了3部自己创意的微电影《心门》《城市之夜》和《初生》。他用微电影来表达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思考,组织团队,担当起影片创作的责任,学习与人合作、体验创新与实践、收获快乐和成长,成长为一名能独立思考,有主见、能担当、有一定创意的孩子。

事件描述

1. 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学而有趣

周同学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在高一的一节外教课上。外教老师布置了一个拍摄几分钟英语微电影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分组,设有导演、编剧和演员三大职务,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由于缺乏经验,周同学找到了我这位计算机老师,我带着他和另外几位同学走进数字影音实验室,告诉他们网络课程网址,并提供了一些设备。

我和周同学最初都没有意识到,在完成这部微电影制作的作业后,他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微电影创作,并对我开发的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同学在他的课程学习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作为导演,我承担了制作这部微电影的大部分工作,要在所有小组成员中进行协调,寻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拍摄,而每一次拍摄活动我必须到场进行指导。当然,第一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失误。有时是剧本需要修改,有时是由于我考虑不周而导致一个镜头重拍很多次,不过同学们都没有丝毫抱怨。

我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拍摄了一部长约5分钟的微电影。烂指挥加上烂剧本,烂表演加上烂拍摄,烂后期制作加上烂配乐,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成就感,我不可抑制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回味。

如我所料,本来一部毫无笑点的微电影在班级内部放映时,还是硬生生地被看成了一部喜剧(看到同学出现在屏幕上怎么着都想笑吧)。但不得不承认,以这种方式得到认可实在是很受用,小组成员们显然也很投入其中,一次次提及拍摄时的糗事。

然后我认识到,我爱上了制作微电影的快乐,爱上了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爱上了被他人认可作品的满足感,更爱上了制作微电影本身。

后来,周同学踊跃报名加入了微电影社团和拓展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微电影近乎狂热的兴趣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我在《微电影制作》校本课程基础上,不断完善网络校本课程,同时还开发了微课程。

2. 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学而有心

创新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就需要设计、开发课程的老师善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距离、情感距离。

设计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活动,我并没有简单、机械地从技术入手,而是鼓励学生将程序性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我采用“自由作文”的模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把自己观察到的、思考的内容用微电影表现出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灵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乐趣。联系生活的实践性作业自然能引导学生自由寻找身边最鲜活的素材,因而,他们的学习是用心的,也是快乐、有效的。请看周同学的自述——

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面对着陌生的学校、陌生的教室,特别是一群将要一起度过3年的陌生的同学,一些人难以适应这全新的环境,甚至产生了一丝抗拒情绪。同时,又因为没有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感到特别孤独。这便是《心门》所展现的一种矛盾心理。

我的初中同学就向我抱怨过这件事,他以为最多半年时间,就可以融入这个大家庭。可是半年过去了,他的新同学们早已有了自己的圈子,可他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也不知道怎的,经过这次谈话后,我就下意识地留意起班级里的同学,还真的发现有一个女生总是独来独往。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与另外哪个女生特别要好,吃午饭前没有人邀请她一起吃,也没有人去小卖部买零食时想到要拉上她一起,而她好像也不是很愿意主动与人聊天,总是若有若无地疏离别人。

于是我想,为什么不把这种心态转换成画面呈现在屏幕上呢?

说做就做。

微电影《心门》的问世,与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设计直接有关。倘若我只是让学生画地为牢,从纯技术、程序的角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影片断的制作,虽然学生也会提交作业,却不会如此用心、用情。

3. 实践应用创新,让学生学而有为

创新实验室的教育倘若在教学过程中仍偏重于知识传授,那么其价值与意义也就失去了。所以,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鼓励在实践应用中创新有为,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真正激发——他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周同学对于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的实践应用创新,同样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在萌发出这个念头之前,我就已经从老师的课堂和网络课程中了解过写剧本的相关知识,也知道了“推镜头”“摇镜头”等关于镜头运用的专有名词,可到了实际运用时还是有些不足。于是,我一边写剧本,一边查阅资料。我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人物”“场景”“动作”“神态”“语言”和“镜头动作”等。例如以下来自《心门》剧本的片段: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元素,不管是在修改剧本还是在拍摄时,都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拍摄中还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噪音。由于没有专门的麦克风收集演员的说话声,所以时常很难听清演员在讲些什么。也想到一个拍完后再配音的方法,试验出来的效果出奇的怪,立刻被所有人否决了,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在制作中配上字幕。

至于配乐,我知道电影配乐大部分都是请配乐大师专门制作的,我也曾找过一个钢琴玩得很好的同学。她表示自己的能力还没那么强大,对此无能为力。所以所有的配乐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因为是现有的音乐,所以不可能为了配合画面而修改音乐,只能为了配合音乐而对画面进行改进。虽然找的音乐风格与微电影的风格一致,但在节奏上并不完全匹配,这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周同学的学习经历令我对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实践、应用和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创新实验室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事非经过不知难”“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大胆实践,他们才能学有所知,用而知困,行有创新。

4. 触动学生内心,让学生学而有慧

以微电影《心门》制作为例,对微电影主题以及生活的反思,拷问着周同学的内心世界。正如他在文中所写,“从《心门》拍摄完成之后,我便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这是一种可贵的素养,而这种素养的积淀,正是学生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发展、提高的过程。

心门,顾名思义,就是心中的一扇门。它在一些人心中是敞开的,在一些人心中是闭锁的。它闭锁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是一个人真正的感情,还有深深的孤独感。它锁住了那些人,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生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他们不想接受陌生的环境,不想接受改变的现实。

为什么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有没有想过,其实是你在与整个世界作对。锁住自己的你,又怎么能接受这个世界?所以,打开心门吧,释放自己,试着去体验,试着去感受,试着去接受。

以上,便是《心门》所要表达的。

从《心门》拍摄完成之后,我便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那就是一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就立刻将它记录下来。灵感总是无缘无故地跳出来,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我通常都是掏出手机立刻将它写下。

什么是学科素养?虽然周同学没有从理论上定义,但是,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习惯的形成,正是素养形成的第一步。这是学习达到一定境界后,才能形成、内化的。

5. 创造成功体验,让学生学有挑战

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其欠“刚性”的一面。但是,借助创新实验室和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挑战自己,同样会使我们感到,其课程竞争力、课程魅力丝毫不让国家课程。所以校本课程开发者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和享受中,升华对校本课程的热爱。

周同学在其课程学习日记中,记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因为学校里举办微电影比赛,在同学的推波助澜下,我也参加了这项比赛。虽然当时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校内的各种活动也多,但还是挤出了一点时间进行制作。

为了拍摄参赛微电影,我一个人几乎承包了编剧、导演、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加上主演精妙的演技,整部微电影从写剧本到杀青用时不到两个星期,但是制作完成后效果却比《心门》和《城市之夜》好很多。

在制作过程中总是会有新的想法涌现。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我总是去尝试新的方式。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也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我需要为微电影录一大段旁白,再一段段地与画面配合。若是没有了我的旁白,整部微电影就是一个有配乐的无声电影。

一个旁白,该用什么样的音调?用什么样的语气?充入什么样的感情?也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我知道,我必须每一句都认真地完成,因为除了画面之外,这贯穿整部微电影的旁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

《初生》,两个星期拍摄,一个星期制作,完工。

《初生》是周同学自认为摄制成功的另一部微电影。学校里有个女生在家里观看时,竟然“看得眼泪哗哗的”。这部微电影在全校展播之后,许多学生都说“《初生》非常好看,非常赞,看完之后有一种小小的感动”。

分析与反思

作为数字影音实验室负责教师,校本课程《微电影制作》是我的一次成功的基于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开发实践。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周同学只是若干同学中的一个。他的经历、体验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课程效果,主要源于我和同伴们选择了较好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做发自内心的影片,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创作实践。在课程中,我给学生一个具体(微电影)且又开放的(主题自拟)目标,给他们一些有效的激励(如学长学姐获奖作品,学校举办微电影大赛等),给他们一些真实的支持(开设课程,一些引导,提供设备等)。此后,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这门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收获是极其丰富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以周同学为例,因为教师要求从身边出发,自选题目拍摄微电影,他就会认真地去观察、去独立思考身边的生活。他不局限于课堂所学,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外的知识,如重复几十次的拍摄中去感悟怎么拍才是最美的;从未配过音的他,去尝试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迎合影片;能够一连三天坚持吃方便面,节约时间用于精益求精的拍摄实践;能够主动送剧本给演员,一起讨论剧本和演绎;能够动脑筋思考到底用不用颜色去标注剧本;能够想办法一段一段剪接,减少自己和机器的压力,等等。这种围绕微电影具体项目的实践和体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了动脑创意创新实践的能力,并能激励同学间合作交流、相互鼓励、一起前进。他们做的是发自内心的影片,他们确实在自觉自动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积淀、养成与提升。

我深感,只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才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力的课程。周同学在课程日记中的另一段文字让我通过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我在复兴高级中学学会了拍微电影,学会了摄影,学会了坚持、共享、欣赏、倾听、配合、珍惜……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复兴带给我的。

当我升入大学,定然还会拍摄更好的作品,但我一定不会忘却在复兴高级中学拍微电影的日子,更不会忘却那些奋斗的日子,和陪伴我的,一起快乐、一起努力的人。

注:本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2014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校本实验室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