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途径研究
2016-05-27王超
王超
阅读理解能力,一般指个人在遗传或成熟的基础上,经由阅读活动而获得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 也指个人经过阅读而具备的潜在的阅读提升可能性,还指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阅读指“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强调,阅读教学是以阅读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现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通常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二是通过对字、词、句的解码从中获得意义的技能,三是理解作者的思路、构思与表达技巧的技能。
年龄范围大致是12—16岁的“高中生”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既是语文阅读教学深化的需要,又是新课改下有效提升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价值的有效探索。从目前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看,实现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60-70%,是语文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部分。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阅读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主导的课堂阅读教学,树立学生的现代阅读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读”。阅读教学着眼于阅读过程、阅读教学理念的细化、阅读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阅读教学方法、模式、课型和教学设计等,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有趣、有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是,国内外的阅读教学研究,要么偏向理论研究,难以有力推动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提升;要么侧重于高中阶段的阅读研究,着眼于课堂价值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较少,难以满足当下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形成、提升的需要,难以体现素质教育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这一问题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授太多,课堂更多针对中考阅读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展开;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学生阅读迁移能力严重不足、阅读面狭窄、阅读兴趣不浓等问题,阻碍了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学生从小学阶段形成的阅读习惯、意趣,也不同程度地阻碍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等等。总之,目前的高中阅读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不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基于高中生的特点,基于阅读教学的理念细化和形式创新推进课堂的衍变、创生,通过阅读课型的创新和深入思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阅读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理解,实现双赢,为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奠定基础。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研究对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阅读教学,重视情感体验,强调个性阅读,构建学生合理的阅读结构和更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可持续阅读视野、理性判断精神的人才。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实现课堂的多元发展、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师生阅读层面的共同成长,有其独特性和延展价值,也对当前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意义。
(1)以扎实的阅读教学实践和多种研究方法,以“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为核心目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并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不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使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促使学生从个体的阅读兴趣开始,实现自主阅读,不断改进阅读习惯,拓宽阅读面,最终实现个性化、互动性、可迁移的有效阅读个性及能力,进而促进拓展阅读以及终身阅读习惯的实现。
(3)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能力为先”的阅读教学观,力求培养一批理念先进、研究扎实并且能够娴熟运用各种教育技术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