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
2016-05-27张洁
张洁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完美的,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美好。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完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不认真,但静下心来想想,问题确实出在教师身上,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常常是因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完善。教师应当是引领学生到达思维顶点,为学生搭建思维之桥的那一个人。
为学生搭建思维之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真实情况。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每节课前都掌握学生对本节课授课内容的学习情况。
高中阶段复习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时,我们往往借用的是已经学过的诗歌,这样能够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是在复习思乡怀远类诗歌时却在选诗上遇到了问题。学过的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内容太过浅显,不具有参考价值;课本内思乡怀人的诗如苏轼《江城子》又不够典型。这样一来,就必须重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但是学生又不熟悉的诗歌,经过几番考虑,我最后留下了四首诗词,分别是杜甫《月夜》、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范仲淹《渔家傲》、晏殊《蝶恋花》。
为了减少上课时的阻力,我在授课之前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要求学生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熟悉诗歌,自行梳理诗词大意,并且圈划标注不理解的地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概括每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并将自己的意见以书面形式呈现。根据学生提交出来的反馈,我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除夜宿石头驿》和《月夜》的字词理解,以及晏殊《蝶恋花》的中心思想上。因此,我在上课之前修改了课件,在其中添加了诗词的注释。依据注释,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就有了较大的进步,诗词主题的概括也就顺理成章。
前三首的主题由学生归纳出来后,只有《蝶恋花》这首难“啃”的“硬骨头”了,学生分析不透这首词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从探究“词以谁的口吻来写”入手,因此,我又趁势提出了这个问题。联系古时状况,一般是男子在外,而女子在家,明确这一重要信息之后,让学生分析诗句“山长水远(不)知何处”的是谁?(男子)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又是谁?(女子)通过分析,学生就能很清楚作此词的尽管是晏殊,但是以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即“闺中怀人”。
从学生频频点头的动作中,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加明确了准确分析学情,并且依据学情为学生搭建思维之桥是多么重要!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我都尽量预先了解学情,并以此修改课件和授课思路,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语文的课堂一步一步向“完美”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