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的组合方式研究
2016-05-27范立珂
范立珂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的组合方式研究
范立珂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83)
摘要:文章从意义出发探讨位移事件各概念进入句子结构的组合方式规律,进而探究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特征。结合“运动、路径”的多种编码方式,提出并论证:位移事件表达的最简必要要素是“运动、路径”,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即“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进而分析位移事件表达中:一、六要素的十六种组合方式及特征;二、位移表达中各要素的等级:动因<方式<背景<动体<运动/路径;三、十六种组合方式的等级、规律。
关键词:位移事件;运动;路径;组合方式;等级
一、引言
位移(motion)即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很多文献用“运动”对应motion概念,本文认为“运动”内涵太广,相对于“走/跑/吃/喝”,“上/下/进/出”类动词用“位移动词”指称更准确。本文的界定,位移: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的相对改变;位移事件:位移动体从源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的一次位移运动。本文中的位移,包括时间、状态等虚拟位移。事物改变自身物理形态或聚合方式的“状态”变化,不涉及空间位置及另外参照,不在讨论范围。语料选取:北大CCL语料库;《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111万字的自建语料库:5篇影视剧本《玉观音》《奋斗》《蜗居》《潜伏》《杜拉拉升职记》。。位移普遍存在,对位移的感知与表达是人类语言的重要内容。位移事件如何识解,相同的位移事件不同语言如何表征,是语言学要研究的问题。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们总要选取一个切入点:或语义恒定,看用哪些形式表达;或形式恒定,看能表达哪些语义。本文从意义及事件结构出发进行描写和解释,将位移事件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描写出各要素的词化形式,再研究它们进入句法的组合规律,这样能更直观地发现概念结构和表层形式的对应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位移事件各要素的编码方式的分析已较深入,但各要素进入句法的组合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关于位移事件概念结构与语言单位彼此组合的选择限制的研究也不多见,关于位移事件表达(下文简称“位移表达”)模式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这都给本研究留下了空间。若能描写出位移事件概念结构与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规律及动因,对位移事件的研究及有一定的意义。
二、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是“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
事件的语言编码,被编码的是事件内部各要素,编码结果得到表层形式。根据位移事件的六要素(运动motion、动体figure、背景ground、路径path、方式manner、动因cause)*Talmg,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r2Ⅱ,Cambridge:MIT Press,2000,pp.218-221.,本文重新界定两个概念:运动——位移事件中动体改变其位置的时间过程,事件的表现方式;路径——位移事件中因动体位置改变而设定或留下的空间轨迹。
(一)运动的编码方式及运动、路径在位移动词中的不可分离关系
位移的本质是位移力的传递及位移力作用下动体位置的变化。一个位移动词即可激活一个位移事件,在这个事件里,至少有一个动体产生了线性的运动,随着这线性的运动,动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变化。就是说,位移动词都至少编码了两个概念——运动、路径,在表运动概念的同时,一定有内在路径概念的存在。没有运动,不可能产生位移,而只要有位移发生,就一定产生了一段轨迹,这个轨迹就是路径。依据是否编码运动、路径两个概念,我们考察了能找到的所有位移动词*部分动词是某个义项有位移义。内部不同时间,动词有不同位移特征:如“坐”的“非坐向坐”的转变,可归为位移动词。,发现位移动词都往往还编码了其它概念,以“综合性动词”方式存在,编号列举:a.运动+路径;b.方向;c.方式;d.速度;e.介质;f.工具;g.背景;h.数量;i.步伐状态;j.心理;k.神情状态;l.轨迹形状;m.动因。这些概念共有21种组合方式,见下表:
⑴a+b:来、去⑵a+c:跳、走⑶a+b+c:坐、蹲⑷a+c+d:跑、挪⑸a+b+c+d:摔、塌⑹a+e:飞、漂⑺a+b+e:溢、升⑻a+b+d+e:喷、泻⑼a+c+e:滚滑、涉水⑽a+b+f:倒车⑾a+b+c+d+e:腾飞、奔泻⑿a+c+d+e:飞渡、奔流⒀a+c+f:骑、溜冰⒁a+c+d+f:疾驶、飞驶⒂a+c+g:跳伞、潜水⒃a+c+h:递进、蜂拥⒄a+i:踱步、蹒跚⒅a+j:滚蛋、私奔⒆a+i+k:游行、漫步⒇a+l:环绕、蜿蜒(21)a+c+m①:拉、搬、递
①位移事件可分自移、他移两种。位移力来自动体之外的即位移“动因”。该类动词都融合了“方式+动因”概念,成为位移力。
(二)路径的三种编码方式
1.动词来编码路径,又分三种:纯路径义动词,含路径义动词,补语位置的含路径义动词。
纯路径义动词融合了“运动+路径+方向”概念,不编码“方式”信息,自身能激活一个位移框架,能独立承担位移事件的表达,能表征动态的路径,易和方式动词结合,成为一个封闭的类(趋向动词),本文称之“纯路径义动词”。
含路径义动词多不能直接与表主观方向的“来、去”连用,有时能独立作谓语表达位移;易与纯路径义动词结合,但前提是方向一致。他们内部彼此结合时,因“方式”信息明晰,受限较多,不如与纯路径义动词结合那么自由,本文称之“含路径义动词”。
含路径义动词Ⅰ按动体位置分A.源点:出发、离开B.中段:经过、通过C.终点:到达、抵达Ⅱ按路径方向A.水平:a.前进:走、迈;b.后退:撤、倒;c.前后往复:徘徊、踱步B.垂直:a.向上:登、升;b.向下:掉、坠;c.上下往复:跳、蹦C.内外:转、翻D.辐射:散、伸E.聚拢:凑、围F.不定:扑、撞G.形状特殊:蹒跚、蜿蜒
“补语位置的含路径义动词”如何表达路径,请看绕口令:“……说刮风,就刮风,刮得那,男女老少难把眼睛睁。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倒了坑外的松,刮飞了松上的鹰,刮走了鹰下的僧,刮掉了墙上的钉,刮翻了钉上的弓。只刮得星散、松倒、鹰飞、僧走、钉掉、弓翻。”
“散、倒、飞”本是含路径义动词,在“刮”后,其路径义凸显,成为纯表路径的动词,表达“星、松、鹰”在致动因素“刮”的作用下位移的路径,同类如:降、落、动……。更典型的是“飞、走、跑”,在动词后做补语时能表达相似的“离开”义,可两两互换:吓飞≈吓跑;打飞≈打跑; 穿走≈穿跑。单音节的含路径义动词,能进入补语位置的,一定语境中都能失掉其他信息,只留下纯路径信息*现代汉语“补语位置的含路径义动词编码路径”的方法较凸显,如英语单个动词的,汉语多用动补结构:open=开开,select=选出。。
2.介词编码路径:表达“小王从楼下到楼上(了)”这样一个位移事件有很多种方法,如下表:
⑴小王上楼纯路径义动词“上”独立做谓语,同时可表“运动”和“路径”,“走”就不可以。⑵小王走上楼含路径义动词“走”做谓语核心词,纯路径义动词“上”在其后,成为纯表路径的补语。⑶小王到了楼上含路径义动词“到”做谓语核心词,要加方位词“上”,如“*小王到了楼”的表意有变。⑷小王到楼上去“到+终点”表路径,“去”表“运动”,“到”成为标引终点的介词。⑸小王向楼上去“向+目标”表路径,“去”表“运动”。⑷和⑸比,“到+终点”注意视窗在路径终点,是实现体位移,“向+目标”注意视窗在源点,是未实现体位移。⑹小王向楼上走⑸和⑹因“去”和“走”而不同:“去”侧重“路径方向”,“走”侧重“运动方式”。⑺小王向楼上走去“向+目标”表路径,“走”表“运动”,“去”变成纯表方向的路径词。“到…走去”不能说,印证了⑷和⑸的对比。“向…去”中“去”前可加位移动词,“到…去”不能。⑻小王走向楼上同⑹比,“走向楼上”表位移已开始,“向楼上走”表位移开始或没开始。“走向楼上”新信息是“楼上”,侧重方向,“向楼上走”新信息是“走”,侧重方式。⑼小王走到楼上“到+终点”表路径,“走”表“运动”。⑹和⑻能互换,⑼却无对应的互换形式。“向楼上走、走向楼上”都是未实现体位移。而“到楼上走”不成立。⑷的成立是因为“去”。⑽小王走到楼上去“去”在“走”后表有方向信息的路径的补语。蕴含“位移进行中”之义,未完成体位移。⑾小王从楼下走到楼上“从+源点+到+终点”表路径,“走”表运动。不能变换源点、终点的顺序。“去”不能进入这一结构,“去”可直接跟终点宾语,加介词标引反而不合格。⑿小王从楼下走到楼上去⑿是在⑾基础上加有方向指示信息的“去”,类同⑽和⑼的关系,表未完成体位移。……用“来”替换“去”,变换动词“走”,实际表达可能无穷,但遵循规律可能不变。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表达“路径”的第二种方法:介词结构——介词+方所词(处所、方位、指示性词)。介词结构编码“路径”,位移动词表达“运动”,二者的结合满足了位移表达对最核心要素的需求,“介词结构+位移动词”即可完成一个位移表达*主要介词:标引源点:从、由、打、自、就、于;标引途经:经、循、缘、沿、顺、绕、依;标引终点:向、往、朝、到、冲、于。。
3.框式编码路径:自刘丹青(2002年)引入框式介词概念,“框式”概念渐受学界重视,拓展到各种框式结构,如邓思颖(2009年)、邵敬敏(2008年,2011年)。我们发现汉语中有“框式结构*“格式”所指太泛,“构式”适于成型的结构,“框式”能强调两个特征:形式有“框”的特征;意义上体现“路径”义。编码路径”之法,即用介词结构和位移动词搭配而表征动态路径。主要有三种,见下表:
含路径义动词+方所词含路径义动词+经过点走南京到上海。走四平路到外滩。一定语境中,含路径义动词“走”可直接带地点宾语,形成路径概念,无需加纯路径义动词做趋向补语。含路径义动词+终点快跑楼下看看!欢迎光临,请坐二楼。“跑”本只表无界的位移,加上“终点”宾语,就成了有界的位移,无需加趋向补语。迎宾语“坐二楼”即“到二楼就座”,“坐”加终点“二楼”,就完成路径描述。“伴随位移”动词+终点(衣服)放床上。(水)背山顶。方所词能激活很多动词的“伴随位移”概念,两者搭配而编码路径。
含路径义动词+数量词走1000米需多久?走两圈就是1000米。走10分钟是1000米。“走”表“无界”位移,要使路径界限明了,或给出“终点”,或给出路径的“量”。“米、圈、分钟”分别从“距离、轨迹特征、时间”等角度“度量”位移。纯路径义动词“来/去”多不能进入这种结构①。“(把/将)……+动因动词+到/在/给……”的框式编码路径把书放到桌子上。把书放在桌子上。把书拿给我。动词“放/拿”编码位移动因(纯路径义动词“上/下”等不可能出现在该位置),“把/将”后是动体,“到/在/给”后是位移终点。“把”字句表位移图式的研究详见于诸多文献中,足以证明这种句式可看做编码路径的框式结构。
①“来、去”编码了“方向”义而无“方式”义,路径无界,“数量词”要求有界,二者不能共现。“进、退”表方式义时例外。
(三)位移事件的表达,是“运动”与“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
综上可知,词汇编码中,“运动、路径”概念相互依存。位移动词的编码中,一定有“路径”信息的存在;而“路径”概念的表征中,也一定有“运动”信息的存在。从位移事件表达看,一个位移事件,一定有“运动”存在,没有“运动”,难以产生位移;而位移事件的产生,一定有“路径”存在,不产生“路径”的位移也是不存在的。位移事件的核心概念就是——运动和路径,运动即“位移力的传递”,路径即“动体位置的变化”。人们感知位移事件时,意识到物体在位移,可以不知物体、背景是什么,最先关注的,往往是有那么一个“运动”,并产生了位置的改变。若非特别需要,往往不去关注“方式”,也不去追究“动因”。而且,当刻画出位移“方式”时,“动体、背景”往往可以推知,“方式、动因”可以省略不说,“动体、背景”可蕴含在表达中,唯有“运动、路径”无法省略,缺一不可,其它概念可随事件刻画精细程度的提高而出现。因此可说,位移事件的表达,“运动”和“路径”是最简必要要素,位移表达的过程,就是“运动”和“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下文通过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六要素组合方式的研究来验证这一观点。
三、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组合方式的研究
(一)各概念在事件表达中的组合方式分析
考察位移事件各概念在事件表达中的组合方式一共有哪些,因为“运动”与“路径”永不分离,二者可以相当于一个要素进入排列,不考虑组合顺序,可得到16种方式。16种组合方式的出现频率不同。考察自建语料库中的所有有“来”的句子,一共有7,840句,减去1,010句不表示位移义的,共得到6,830个有效的位移事件句。我们的考察方法有所限定:
A.只统计有明确形式表征的概念,蕴含的概念不予考虑。
B.只限于小句单位,只观察同一个小句中的概念成分,小句的前后句中与之相关的概念不作考虑,不予统计。
C.所考察的位移事件包括物理空间的和虚拟的,六要素的形式可以多样,包括抽象的。
D.各概念的标注方法分别是:“运动”=[动],“路径”=[径],“动体”=[体],“背景”=[景],“方式”=[式],“动因”=[因]
(1)运动+路径
[1]怎么不打个电话就上来[动]+[径]了?
[2]晚秋看见了余则成,过来[动]+[径],拥抱他。
“动体、背景”等要素在上下文中一定能找出,但是在小句中,只有“运动、路径”这两个最简必要要素。
(2)运动+路径+动体
[3]等王伟[体]接了电话出来[动]+[径],阿宝笑着说:“我得走了,还有个约会。”
[4]余则成点头:哦,中间的时候进来[动]+[径]了个电话[体]。
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下同,省略该句),动体出现了,可以是物,可以在宾语位置。
(3)运动+路径+背景
[5]林怀复等人也听到了枪声,来[动]+[径]到窗前[景]张望。
[6]翠平对晚秋:别客气,要不家里[景]来[动]+[径]坐坐,你家先生呢?
背景出现了。背景可以是具体的、抽象的,可以是源点、终点。
(4)运动+路径+动体+背景
[7]手机[景]显示有短信[体]进来[动]+[径],是王伟发的:“你要是不接电话,我就上来敲门了。”
[8]翠平[景]来[动]+[径]了精神[体]:袁政委,我看看。
[9]从这两处错误分析,我认为情报的泄露[体]不是来[动]+[径]自我们天津站上[景]。
动体和背景共现,有一个规律——动体抽象时,背景多数还是具体的。
(5)运动+路径+方式
[10]这回连个弯也不拐,直接就撞[动]+[式]上来[动]+[径]了。
[11]余则成索性不忍了,笑[动]+[式]了起来[动]+[径]。
方式出现了。“笑”表动体进入新的状态,虚拟位移。
(6)运动+路径+动因
[12]管亲热话叫下流,亏你想[动]+[因]得出来[动]+[径]!
[13]余则成:可惜我没有打听[动]+[因]出来[动]+[径]运到哪去了。
在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动因出现。动体(蕴含)因这动因“想、打听”而产生位移。
(7)运动+路径+方式+动因
[14]余则成咬着牙:该早把他关起来,一点一点地[式]抠[动]+[因]出来[动]+[径]。
[15]翠平手里的酱罐,慢慢[式]端[动]+[因]了起来[动]+[径]。
动因和方式共现,往往方式由副词编码,动因由动词编码,即动因往往编码了“运动”概念,而方式则不。但这类句子的数量非常之少。
(8)运动+路径+动体+方式
[16]一面就情不自禁伸[动]+[式]出[动]+[径]手[体]来[动]+[径]想抱她。
[17]余则成[体]持枪[动]+[式]下来[动]+[径],在这里等着特务们,特务们赶到。
[18]这时突然传[动]+[式]来[动]+[径]枪声[体],余则成一惊,观察。
动体和方式共现。较多的顺序是“动体+方式+运动+路径”,其次是“方式+运动+路径+动体”的顺序,但没有“动体+运动+路径+方式”和“运动+路径+方式+动体”的顺序,就是说,“方式”一定会在“运动+路径”前面,反之不可。
(9)运动+路径+动体+动因
[19]李斯特想了半天,又把这些人的简历[体]翻[动]+[因]出来[动]+[径]复习功课,交待招聘经理。
[20]拉拉好生郁闷,唯有怨自己当初招[动]+[因]周亮[体]进来[动]+[径]时眼神不好。
[21]站长摆手:守财奴藏的东西[体]你是猜[动]+[因]不出来[动]+[径]的,也许根本就不在天津。
[22]李斯特事先一点没看[动]+[因]出来[动]+[径]玫瑰的动向[体]。
[23]我是长途公司的经理,余主任,司机[体]被放[动]+[因]回来[动]+[径]了,说是遇到了土匪。
动体和动因共现。出现次数较多的顺序依次是:“动因+动体+运动+路径,动因+运动+路径+动体,动体+动因+运动+路径”,但没有以下三种顺序:“动体+运动+路径+动因,运动+路径+动因+动体,动体+运动+路径+动因”,就是说,“动因”一定会在“运动+路径”前,反之不可。动因的表达主要是使动性动词,他们同时也编码了“运动”的概念,也有介词性短语如用“把字句,被字句”等标引动因,其编码方式比较多样化。
(10)运动+路径+动体+方式+动因
[24]拉拉受不了了,她打电话让[因]王伟[体]马上赶[动]+[式]回来[动]+[径]。
[25]拉拉听了比较中意,她的团队现在工作量不轻,急性子才能手脚麻利地[式]把活[体]做[动]+[因]出来[动]+[径]。
[26]岱西一看公布出来的图纸,叽叽歪歪地[式]找[动]+[因]来[动]+[径]上海办的行政部助理麦琪[体],要求换一个座位。
[27]她[体]硬着头皮[式]来[动]+[径]找李斯特[动]+[因],涨红了脸说:“老板,装修项目总算是顺利完成了。”
动体、动因和方式共现。方式和动因概念,只一个可以编码“运动”义,或者由方式动词编码,或者由使动性动词编码。但是,同句式(7)一样,这类句子的数量也非常之少。
(11)运动+路径+背景+方式
[28]我累了,想先找个酒店[景]住[动]+[式]下来[动]+[径]。”
[29]这时候有个人(他看了一眼特务头目),从那边[景]跑[动]+[式]过来[动]+[径],就开枪了,打死了那个人。
[30]李斯特盘算了半天,行政团队[景]现在唯一有可能顶[动]+[式]上来[动]+[径]的,就只有拉拉了。
背景和方式共现,方式概念同时编码了“运动”义。但同句式⑺、⑽一样,此类句子的数量也非常之少。
(12) 运动+路径+背景+动因
[31]陕北[景]挖[动]+[因]出来[动]+[径]的,都是秘密档案。
[32]你给了她很多指导和帮助,我从她的总结报告中[景]看[动]+[因]得出来[动]+[径]。
[33]李斯特问她是否在面试中观察到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实例,拉拉[景]答[动]+[因]不上来[动]+[径]。
[34]你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我[景]要在最需要的时候拿[动]+[因]出来[动]+[径]作武器。
[35]这王宏乃是成都人,念大学念[动]+[因]到上海[景]来[动]+[径]了。
[36]她草草地扎着一个马尾,估计放[动]+[因]下来[动]+[径]能到腰间[景],但是养得并不好,头顶有点毛。
背景和动因共现,动因同时编码了“运动”信息。较多见的顺序依次是“背景+动因+运动+路径”和“动因+运动+路径+背景”的顺序,后者较少见,其它的顺序都没有了。就是说,背景概念的句法灵活性远低于动体,不能置于“动因”和“运动+路径”中间。而且,同上,“方式”概念只能在“运动+路径”概念之前,不能在其之后,“动因”概念也是只能在“运动+路径”之前,反之不可以。有背景出现,动体一定蕴含在上下文中,只是没有标明或无需标明。很多虚拟的位移事件,动体是抽象的“话语、心理活动”等,背景便多数是人。表达动因概念的多是有致使义动词,也有非致使义动词,但是在位移事件的组合过程中成为表示“动因”性的动词。
(13)运动+路径+背景+方式+动因
[37]拉拉抬头说:“那么多高官的邮件地址,她[景]都能准确无误地[式]拼[动]+[因]出来[动]+[径],--事实上,其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以岱西的级别,她怎么能清楚地知呢?
背景、方式和动因共现。方式概念和动因概念只有一个能编码“运动”信息。但是,跟句式(7)(10)(11)相比,这类句子的数量更少。
(14)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
动体、背景和方式共现。这里重点分析这些概念的更加灵活的组合顺序。以频率较高的20种例句(20个例句中的关键部分将在下文依序出现,这里不再显示)为例分析。这20种例句一共出现了6种顺序,由多到少依次是:
A.动体+背景+方式+运动+路径:
拉拉[体]“嗵”地[式]从沙发上[景]跳[动]+[式]起来[动]+[径]
她[体]从李斯特的房间[景]告退[动]+[式]出来[动]+[径]
一支摄像枪的镜头[体]从走道的中间[景]扫[动]+[式]过来[动]+[径]
心[体]都要从喉咙口[景]跳[动]+[式]出来[动]+[径]了
“蓝裤子”[体]匆匆地拖着行李箱一直[式]朝后舱[景]走[动]+[式]来[动]+[径]
戴笠[体]震惊地[式]从椅子上[景]站[动]+[式]了起来[动]+[径]
他[体]是朝余则成这边[景]跑[动]+[式]来[动]+[径]
正喝咖啡[体]的马太太[景]一下[式]喷[动]+[式]了出来[动]+[径]
汤四毛[体]从里面[景]钻[动]+[式]出来[动]+[径]
两辆吉普车[体]从远处[景]驶[动]+[式]来[动]+[径]
B.动体+方式+运动+路径+背景:
玫瑰[体]专门飞[动]+[式]来[动]+[径]广州[景]
亚太总裁“萝卜”[体]忽然[式]来了[动]+[径]上海办[景]
他[体]失落地[式]来[动]+[径]到镜子前[景]
中年人[体]拿着报纸[式]过来[动]+[径]前台[景]
C.动体+方式+背景+运动+路径:
两人[体]都气喘吁吁地跑[动]+[式]到搬家现场[景]来[动]+[径]。
他[体]想走[动]+[式]上前[景]来[动]+[径]
D.背景+方式+动体+运动+路径:
柯必得[景]首先跟[动]+[式]了个mail[体]出来[动]+[径]
王伟[景]马上竖起[动]+[式]手[体]来[动]+[径]
E.背景+方式+运动+路径+动体:
老李[景]偶然[式]来[动]+[径]了兴致[体]
F.背景+动体+方式+运动+路径:
里面的[景]欢声笑语[体]传[动]+[式]了出来[动]+[径]
我们发现有以下规律:
a.“方式”在“运动+路径”之前这条规律依然不变。
b.动体在背景前的频率比背景在动体前的频率高。
c.当动体和背景都出现时,动体和背景紧密相连的频率高于其分离的频率。
(15)运动+路径+动体+背景+动因
动体、背景和动因共现。这个句式较(14)种句式又更加灵活。20个例句(同上,20个例句中的关键部分将在下文出现,不再显示)一共出现了7种顺序,由多到少依次是:
A.背景+动因+运动+路径+动体:
李文华[景]忍不住扑哧笑[动]+[因]出[动]+[径]声[体]来[动]+[径]
帕米拉[景]交[动]+[因]出来[动]+[径]的活[体]
周亮[景]发[动]+[因]来[动]+[径]的邮件[体]
拉拉[景]提[动]+[因]出来[动]+[径]想了解公司的新HR系统软件[体]
从美国[景]派[动]+[因]来[动]+[径]了新的HR总监ROY·C[体]
他[景]说[动]+[因]不出[动]+[径]什么[体]来[动]+[径]
她[景]又使[动]+[因]出[动]+[径]什么出人意料的招数[体]来[动]+[径]
IT[景]很快查[动]+[因]来[动]+[径]结果[体]
站长太太[景]递[动]+[因]过来[动]+[径]自己的杯子[体]
从马奎身上[景]搜[动]+[因]出[动]+[径]枪[体]来[动]+[径]
给马奎同志[景]带[动]+[因]来[动]+[径]危险[体]
B.背景+动因+动体+运动+路径:
劳务公司[景]给你雇[动]+[因]个临时工[体]来[动]+[径]
DB[景]雇[动]+[因]我[体]来[动]+[径]
她[景]会扯[动]+[因]一些别的事情[体]来[动]+[径]
C.动体+动因+背景+运动+路径:
把你们的思路[体]搬[动]+[因]到对付共产党上面[景]来[动]+[径]
天倒霉的事[体]就找[动]+[因]上[动]+[径]门[景]来[动]+[径]了
D.动体+动因+运动+路径+背景:
李斯特[体]三年前调[动]+[因]来[动]+[径]中国区[景]
E.背景+动体+动因+运动+路径:
在邮件里[景]先把要点[体]给他们标[动]+[因]了出来[动]+[径]
F.动体+背景+动因+运动+路径:
这咖啡[体]是我家亲戚从外国[景]带[动]+[因]来[动]+[径]的
G.动因+动体+运动+路径+背景:
让[因]您[体]来[动]+[径]这边[景]
我们发现以下规律:
a.“动因”在“运动+路径”之前这条规律依然不变。
b.背景在动体前的频率占一半以上,远超其它任何一种顺序。
c.当动体和背景都出现时,动体和背景分离相连的频率远高于其紧密相连的频率,同上面的(14)组合方式的“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的现象正好相反。
(16)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动因
[38]李斯特对拉拉提过,谁要盖章,一律[式]把东西[体]寄[动]+[因]到总部[景]来[动]+[径]盖。
[39]拉拉脑子里[景]飞快地[式]就把关于SMART原则的谈话思路[体]给理[动]+[因]了出来[动]+[径]。
[40]站长[景]慢悠悠地[式]把商人的袍子[体]脱[动]+[因]下来[动]+[径]扔在地上。
这里位移事件的六要素都出现了。较之句式⑺、⑽、⒀,这种“各要素俱备”的句式的数量反而增加了。原因何在?不难看出,这四种句式的频率之低是有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的,都将于下文找到答案。
至此,比较所有有“方式、动因”的句式,我们发现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当“方式、动因”同时在句中出现时,方式一般不含“运动”信息,即一般不是由方式动词编码,而“动因”一定是动词,且同时编码了“运动”信息。同“方式”概念要在“运动+路径”之前和“动因”概念要在“运动+路径”之前一样,“方式”和“动因”同时出现时,一般都会排在“运动+路径”之前。而且,“方式”又一般排在“动因”之前,“方式、动因、运动+路径”的顺序一般是固定的“方式+动因+运动+路径”的顺序。
(二)各概念在事件表达中的等级分析
具体了解各句式的特点之后,再将各句式的出现频率做一个统计,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得出位移事件各概念的组合规律,且能回答上文中留待解决的问题。这6,830个位移事件句中各句式、各要素的出现频率及所占比例列表对比如下:
组合元素动因方式背景动体运动路径占比运动+路径+动体1,6700001,6701,6701,67024.45%运动+路径+动体+方式1,16001,16001,1601,1601,16016.98%运动+路径+动体+背景9250092592592592513.54%运动+路径+动体+动因7757750077577577511.35%运动+路径50000005005007.32%运动+路径+动体+背景+动因48048004804804804807.03%运动+路径+方式3200320003203204.69%运动+路径+背景3050030503053054.47%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26002602602602602603.81%运动+路径+动因2002000002002002.93%运动+路径+背景+动因150150015001501502.20%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动因303030303030300.44%运动+路径+动体+方式+动因20202002020200.29%运动+路径+方式+动因1515150015150.22%运动+路径+背景+方式1501515015150.22%运动+路径+背景+方式+动因55550550.07%合计6,8301,6751,8252,1705,3206,8306,830100.00%占比100.00%24.52%26.72%31.77%77.89%100.00%100.00%
位移事件六要素出现频率的等级,可借树形图(下)更直观地比较:动因<方式<背景<动体<运动/路径等级表明: 1)运动、路径频率最高,在位移事件中都不可或缺,因而平等。2)在表达出运动、路径的基础上,动体最凸显,因而频率略次之。3)位移是相对背景而言的位置的改变,背景和动体互相蕴含,因而频率略次于动体。4)人们对位移方式的感知略高于对位移动因的追究,方式比动因更凸显。5)在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动因+方式”的组合会是最低频率的组合。
(三)各概念组合方式的等级分析
结合直观图,分析各组合方式出现频率高低变化的原因,按由高到低的顺序:
(1)运动+路径+动体,24.45%
人们感知位移事件时,动体是最容易感知的,描述位移事件时,在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只需标明动体,位移事件便表达出来了。符合认知规律和语言的经济原则,所以其出现可谓频率居高临下。
(2)运动+路径+动体+方式,16.98%
方式伴随位移过程、伴随动体而展现,在指明动体的同时,方式也很容易感知和描述,因而“动体+方式”组合的频率也高高在上。
(3)运动+路径+动体+背景,13.54%
位移是动体相对于背景而发生的位置的改变,当动体和背景都指明时,就突出了位置改变这一事实。也是位移事件表达的一个常用的方法。因而进入前三的排名。
(4)运动+路径+动体+动因,11.35%
很多位移事件,尤其是他移事件,动因的重要性远超方式,而且,他移事件中,方式可以不去了解,而动因一定要弄明白,所以,“动体+动因”的表达频率紧跟其后。
(5)运动+路径,7.32%
这是最简必要要素,在有上下文的语境中,可以只出现“运动+路径”,但是这样简洁的表达方式毕竟是需要语境的,所以频率就大大降低。
(6)运动+路径+动体+背景+动因,7.03%
动体、背景都出现的情况,多是他移事件而非自移事件,他移事件中的背景很多是位移的施动者,凸显位移的施动者及动因,因而这种句式的频率相对而言远远高于“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的频率。这种句式的频率超过了平均频率6.25%的线。
(7)运动+路径+方式,4.69%
在这种事件表达中,观察者的注意力只在运动方式上。但是出现频率已经相当低了。
(8)运动+路径+背景,4.47%
一般来说,动体比背景凸显度高,位移的动体不出现而只出现背景的情况,动体往往在上下文中有所交待,至少蕴含在上下文中,很容易推断出来。这种句式的频率和“运动+路径+方式”相差不大。
(9)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3.81%
动体、背景共现,一般是自移事件表达中,观察者要刻画出位移的方式。但因为出现的概念要素比较多,与语言经济原则相违背,虽然有方式概念,但出现频率仍较低。
(10)运动+路径+动因,2.93%
在他移事件表达中,观察者只刻画位移动因的可能性不大,该句式频率之低就理所当然。
(11)运动+路径+背景+动因,2.20%
没有动体出现的情况下,“背景”和“动因”的共频率已经很低,只同时出现“背景”和“动因”的情况就更难。有“动因”的多是他移事件,他移事件中“背景”往往是施动者。施动者和动因同现的情况并不困难。所以这种句式的出现频率是“运动+路径+背景+方式”的10倍之多。
(12)运动+路径+动体+背景+方式+动因,0.44%
从上文关于事件六要素的等级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六要素中“方式、动因”单独出现的频率很低,二者共现的可能性就更低。而且,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方式”与“动因”,人们往往会只关注其一,或者只描述其一。所以“方式”和“动因” 共现的位移事件,其频率就降到了1%以下。因为事件刻画精细程度的需要,6种要素全部出现的句式是存在的。这种各要素俱全的情况多于以下4种情况也是非常合理的。我们请看:
(13)运动+路径+动体+方式+动因,0.29%
(14)运动+路径+方式+动因,0.22%
(15)运动+路径+背景+方式,0.22%
(16)运动+路径+背景+方式+动因,0.07%
第(13)、(14)、(16)种组合频率很低都是因为有“方式、动因”共现的情况出现。第(15)种组合,因为“背景”和“方式”单独出现都是低出现率的概念,从认知的角度看,背景和方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二者的组合当然是难上加难了。无论是“背景”与“方式”的组合,还是“方式”和“动因”的组合,都是很困难的,“背景、方式、动因”三者的组合之最难就理所当然了。
四、结语
本研究旨在研究现代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句的格局、所实施的步骤和所遵循的规则,遵循着以下研究步骤:第一,从意义出发得到“位移事件”概念,分析概念结构得出基本要素。第二,分析汉语位移事件各概念的表层编码特征,重点是“运动、路径”。第三,论证位移事件表达的最简必要要素是“运动、路径”。第四,在最简必要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各概念在事件中的组合方式,各概念在事件表达中的等级以及十六种组合方式的等级。
(责任编辑:袁宇)
On Combination Modes of Various Concepts in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
FAN Li-ke
(PostdoctoralResearchCenter,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SchoolofChineseStudiesandExchange,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syntagmatic configuration of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so a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this research area. By analyzing the various surface coding characteristics of“motions” and“paths”, the paper proposes and proves that “motions”and the“paths”are the two most basic and necessary components of motion events.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motions” and “paths”. Thus, an analysis is made firstly of the sixteen combination modes and features of six key elements, secondly of the grade of each conceptual element in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cause Key words:motion events; motion; path; combination modes; grade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3-0130-09 作者简介:范立珂(1978-),女,河南南阳人,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类型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一等资助(159641);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4YJC740020),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编号:KX161052);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QJTD14LQ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