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代女性的等级划分

2017-03-15唐晓梅范学新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女性诗经服饰

唐晓梅+范学新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研究古代民俗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本文以《诗经》中女性服饰作为切入点,以此来了解人们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并对周代社会女性的等级构架做一分析,以此窥见周代渐趋完善的礼制规范及等级制度构架。

关键词:《诗经》;女性;服饰;等级

《白虎通义》:“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加注释)身份之尊卑会详尽地体现在服饰方面,而其区别主要通过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纹和饰物的多少等来体现。随着礼制的形成与不断完备,衣冠服饰制度从夏商之时的初见端倪,直至周代遂渐趋完善。服饰在《诗经》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尤以女性服饰变化较大,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等级划分。

《诗经》中女性服饰词汇大体分为两大类:名物词汇与材质词汇,所表现的多为两周尤其是东周时代的女性。而穿着对象涉及贵族女性和普通劳动妇女,根据地位等级的尊卑将女性分为三大等级:王后等级、贵族女性和普通女性。观察《诗经》中服饰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可以从中一窥当时的文化与社会阶层架构。

一、王后等级---以卫夫人为例

阅读《诗经》及各家注疏的基础上整理出王后等级之服装与配饰,合成下表。(见表1、表2)

如上所列,《诗经》中涉及卫夫人的文章共为两篇,《墉风·君子偕老》与《卫风·硕人》。《墉风·君子偕老》主要是写卫宣公夫人宣姜。而王照圆诗说,言之甚详:“‘副笄六珈、‘象服是宜,是说服饰之盛。‘玼兮玼兮以下复说服饰之盛,‘瑳兮瑳兮以下又是说服饰之盛。”以首饰方面来看,“副笄六珈”,副,古代首饰名。《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释名》:“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也。”副,通常是王后及夫人的假髻,搭配褘衣、褕翟、阙翟作为祭服的首饰,副的本体一般由假发制成,其上插戴衡、笄、六珈等物,统称为“副”,是后夫人最隆重的首饰。“笄”,《毛传》:“笄,衡笄也。”《孔疏》:“以此笄连副,则为副之饰。是衡笄也。”“珈”,首饰名。系在笄下,垂以玉。因走路时珈会摇动,故汉时又称步摇。其数有六,因名六珈。实际上,“副”的组成共有四项饰物:假髻、衡、瑱、六珈,六珈即六支笄首饰玉的短笄,统称为“副”。其尊卑以珈饰的多寡加以区别,夫人六珈,那么王后可能至多十二珈。“鬒发如云,不屑髢也”,《说文》曰:“鬒,益发也。”言已发少,聚他人发益之。髡,其实就是指假发,穿着椽衣时则以次为首饰。次是以假发续借于自己头发上,挽成高髻。副、编、次均为首饰总名,是假髻与笋、衡等物搭配,形成尊卑差等,王后、夫人以及大夫、士之妻各依场合及身份佩戴。副最尊,编次之,但都是以假发制成高髻,覆于头上;次则是以假发接续于真发再梳髻,其高度、大小应不及副、编。“瑱”,古人头饰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饰。《说文》:“瑱,以玉充耳也。”先秦时,玉已经成为标志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器物,被作为是财富、权利、地位、身份的象征。而玉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宣姜作为卫夫人,配以玉饰,十分符合王后之地位。以服饰方面来看,“象服是宜”,象服,亦名褘衣,即画袍。朱熹《诗集传》:“翟衣,祭服。刻绘为翟雉之形而彩画之以为饰也。”翟雉,山鸡。也就是说翟衣是当时王后跟随先王去参加祭祀的活动时所穿的衣服。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展”,展衣,亦作襢衣,《说文》段注:“按诗、周礼作展,假借字也。”展衣是朝服的一种,女子也有朝服,作为朝见天子、会见宾客等用。《郑笺》:“后妃六服之次,展衣宜白,此以礼见于君及宾客之盛服也。”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绉絺”,细夏布,今名绉纱。“绁袢”,内衣。如今汗衫,亦称亵衣,三家《诗》绁正作亵,即亵的假借字。在古代,王后的衣冠服饰主要分为褘衣、褕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六种,展衣为礼见天子、宴见宾客的服饰。

《卫风·硕人》中“锦”是指锦做成的衣服。《说文》“褧,檾衣也。檾是枲麻一类的植物,用它的纤维制成纱,制为单罩衫,成褧衣。女子出嫁途中所穿,以蔽尘土。

二、贵族等级--以贵族夫人为例

(见表3、表4、表5)

《邶风·绿衣》:“绿衣黄裹。”毛亨曰:“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在上衣和下裳之间是十分讲究的。上衣一般表示尊敬,采用我们传统色彩中的五色,即红、黄、青、白、黑,下衣应该谦卑,属于正色之外。而诗中却以绿衣为上衣,黄衣为下裳,尊卑互易,是不合乎礼仪规范的。

《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裳锦褧裳,衣锦褧衣。”锦衣为贵族女性穿着,用彩色的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成为锦,锦衣是有织绣文饰的衣服,为贵族穿着使用。褧衣也是贵族女性的穿着衣物,用麻或轻纱做成的单罩衫,“衣锦褧衣”,是指将褧衣套在锦衣的外面,是女子出嫁途中穿的衣服。

《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毛传》:“被,首饰也。”被是首饰的总称。

《卫风·木瓜》:“报之以琼琚。”“琼,亦玉也。”所谓玉。琼是对美玉的形容,琚是玉名,以所配的琚玉为质地晶莹的美玉,象征同车女子身份尊贵,品德出众。

《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朱熹在《诗经集注》中对《诗经》中提及的“杂佩”做了详实的注疏:“杂佩者,左右佩玉也。”

三、平民阶级--以普通女性为例

(见表6、表7、表8)

《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广雅》云:“缟,细绘也。”缟是薄绘,不染色,所以为白色,是未出嫁时女子穿的衣服,就是日常生活中女子常见的穿着。

《豳风·七月》:“無衣无褐,何以卒岁。”褐是农民的御寒衣服,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衣服,褐为毛布。褐,用毛织成,就像今天的马衣,即用粗毛布缝制的短衣,是卑贱的、地位低下的人所穿的衣服。

《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这里的仓艾色与浅绛色的斤,可称为佩斤,或大斤,在诗文中与缟衣并称,应是蔽膝,女子的蔽膝类似围裙。

《召南·野有死麋》:“无感我帨兮。”帨,本为指小手斤,佩戴在腰间,用来擦手或者擦物体,男女均可使用;在这里专指女子佩戴的大斤,成为蔽膝,顾名思义,此饰垂在双膝,系在腰间。

《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许慎在《说文》道:“缡,蔽膝也。”缡也就是帨,也是女子佩戴的蔽膝,系佩巾用的带子称为衿。

《小雅·采绿》:“中朝采蓝,不盈一襜。”《毛传》:“衣蔽前谓之襜。”穿着来将身体前方遮住的就是蔽膝。古代先人是先知道遮蔽身体的前半部分,后来才知道蔽遮后半部分。妇人的蔽遮也称为襜。

《小雅·大东》:“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璲是配饰玉器,穿在腰带上,表面略微呈弯状,突起成浅弧状,“鞙鞙”即形容其微曲之貌。佩玉以表德,重在象德之玉,而非徙以佩缓之长为美;犹如用人重德,而非徒务服饰之盛。

本文以《诗经》中的等级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诗经》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女性服饰的词汇为研究切入点。从中可以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受当时等级制度的影响,如同一种符号,在蔽体之外,还被当做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它们纠结盘错,兼容并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古代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朱熹. 诗经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毛亨.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郑玄.周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倪海波 .《诗经》女性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

[5]岳文慧.《诗经》女性描写词汇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女性诗经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