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经历 在经历中提升
——以“烙饼问题”一课教学为例
2016-05-26江西会昌县会昌小学342600余夏生
江西会昌县会昌小学(342600)余夏生
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提升
——以“烙饼问题”一课教学为例
江西会昌县会昌小学(342600)余夏生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情境体验反思思维能力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由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中的“烙饼问题”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情境中酝酿,为教学作铺垫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指教学环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又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等。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
如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学案是由老师一个人发快,还是由每排的第一个同学向后发快?”学生都知道由每排的第一个同学向后发快,因为几个人在同一时间工作远比一个人干要快得多。在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我出示统筹和优化的概念,并进行讲解:“统筹就是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就是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本节课要学习的‘烙饼问题’,就用到了统筹和优化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操作中体验,由生活到数学
小学生知识的获得大多来源于动手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感悟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如在引入课题后,我出示例题并提问:“‘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3分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我用手作饼、课本作锅,演示烙1张饼、2张饼的方法,使学生在演示中轻松地理解了题意。我接着提问:“那么,要烙3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学生用手中印有正反面的3张纸片分别代表3张饼来进行分组操作,有的组得出需要12分钟,有的组得出需要9分钟。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发现,需要用12分钟的第3次烙饼时锅只用了一半地方,而需要用9分钟的烙饼每次都能保证锅内有2张饼,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最节省时间,由此出现了2种烙法,即“同时”与“交替”。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尝试烙4张饼、5张饼并完成表格(如下)。
饼数 面数 烙法 次数 时间1 1×2 一正一反 2 2×3=6…… …… …… …… ……2 2×2 同时 2 2×3=6 3 3×2 交替 3 3×3=9 4 4×2 同时 4=2+2 4×3=12 5 5×2 同时+交替 5=2+3 5×3=15
学生在完成烙4张饼、5张饼的探究后,面对烙更多饼的问题时不需要再进行操作也可以得出方法,即“烙饼数为双数时,分成几个2张同时烙;烙饼数为单张时,分成几个2和1个3交替烙”,从而将学习内容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层面。
三、总结中反思,提高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一个个具体现象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如在学生积累了烙饼的探究经验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总结,得出“烙饼问题”的计算公式:第一步求出饼的面数,即饼数×2;第二步求出烙饼的次数,即面数÷每锅一次可烙饼的数量;第三步求出时间,即次数×烙每面饼的时间。由于一张饼不可能同时烙两面,所以只能作为特殊情况,故公式中的饼数需大于1。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分步公式进行合并,从而得出:烙饼总时间=饼数×2÷每锅一次可烙饼的数量×烙每面饼的时间。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每次烙2张饼,而且适合每次烙3张、4张饼或更多的饼,但需注意次数要取整数。在提炼出公式后,让学生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实现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编杜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