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及借鉴*

2016-05-25蒋黎陈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启示模式

蒋黎,陈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及借鉴*

蒋黎,陈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方式,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即粮食生产发展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地发展模式、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在分析各类模式相关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为其他生产资源相似地区提供一定借鉴。由此得出,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已较为成熟,发展模式比较健全,农业标准化通过基地建设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相互衔接,不仅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促进农业增收,还通过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产业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但同时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也存在农民素质相对较低、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需要采取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创建多元投融资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进程。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模式;启示

在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和途径。总结各地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同类地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发展农业标准化主要有四种模式:粮食生产发展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地发展模式、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

一、粮食生产发展模式

粮食生产发展模式,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在政府和政策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方式发展粮食生产。

(一)政府、科研机构、协会、企业深度联合,打造产业链支撑点

2013年,德惠市政府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农业部主管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主攻流通、主打品牌,致力于开发高质量产品)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县级首家合作伙伴。德惠市通过政策和奖励措施引进人才,在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及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的支持下,逐步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基地建设,开展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示范推广

以德惠市为例,该市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农药控制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肥料及平衡施肥技术、环境治理及保护技术和农药残留监测等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在粮食和蔬菜生产重点乡镇,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优势,建立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采用专用优质品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并且以示范点为基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通过改造老企业、培养新企业构建“企业+标准+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利用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从而发展和推广标准化模式(潘志远,2008)。目前,德惠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申报的九大类81个品种的产品认证为绿色食品。以集约型、科技型、创汇型园区建设为方向,建成各类园区150个,其中种植园区54个。

(三)通过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德惠市依据粮食、蔬菜标准化工作需要,一方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另一方面在标准化示范区的资金扶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标准化人才培养、“三品一标”认证补贴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针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德惠市出台:新建温室每亩补贴1000元;建设植保措施,补助70%;滴管补助30%;申报A级绿色食品标识奖励3万元,达到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验收标准的奖励电脑和农药残留速测仪一台等支持政策。同时通过农机购买补贴、百万棚行动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项目,引导农户积极投入标准化生产,吸引企业进入标准化经营管理行列,整合资金完善标准化薄弱环节。

(四)强化标准实施,严控投入产出市场,完善监督体系

德惠市紧紧抓住质量安全重心,依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环节监督农户操作规范,检测农药残留量,监管病虫害防治和用药过程中有无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同时,加强农资市场执法检验,严厉打击违规出售高毒、高残、假冒伪劣农药的行为,从源头控制不合规农资流入生产环节,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检验,监测不合格的产品禁止入市交易,对于市场出售的假冒伪劣产品予以没收并处罚相关责任人员。德惠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对标准化基地和主要农贸市场定期抽样,每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四批次,发布《德惠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四期。同时建立起田间档案管理及责任追溯制度,记录农户粮食和蔬菜生产过程,逐年抽检。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是指利用交通和资源条件,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打造功能多元、技术高新、设施先进、效益显著、模式新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彭成圆,2014)。山东省安丘市属于典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以大中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为农业产业创造了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其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与一三产业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安丘市立足大中城市消费市场需求,作为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精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力度,推动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实施模式,加强标准化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确分工,以设施化、园艺化、工厂化为生产手段,提升农业标准化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打造现代物流储运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为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及品质提供保证。同时,搭建现代化展示展销平台,运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逐步打造农产品销售领域的电商模式。

(二)保障农业综合标准化建设成效,严把“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是源头控制、过程监管以及末端检测,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入手,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安全监管防线。源头控制即针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生产、流通与使用的管理。过程监管的重点是抓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末端检测主要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和流通环节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安丘模式”在实践中的有效运行,改变了传统农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安丘区域内各类蔬菜的药残检出率(含药残达标蔬菜)由实施区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2011年的2.4%,外供蔬菜从未发生投诉问题(见图1)。

图1 安丘市农产品产前、产中与产后封闭式监管流程

(三)依托大中城市优势资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示范区农业政策支撑体系

安丘市从土地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农业风险保障政策、标准化技术推广保障政策、标准化培训政策等多方面建立完善的示范区农业政策支撑体系,保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见图2)。

图2 安丘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政策支撑体系机制

三、基地发展模式

基地发展模式是指特色农产品产区以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核心,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当地优势资源,提高基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同时通过基地的发展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四川省苍溪县属于典型的基地发展模式。

(一)夯实农业基础,为标准化建设提供条件

在农田水利和交通方面,重点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排河及涝洼片治理、田间节水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园区交通、水利、产业配套等工程,2013年四川省苍溪县共建田间便民道493.8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12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8 691亩,建设田间渠系367.22公里,整治山坪塘85万立方米,建蓄水池110口,沉沙池112立方米,整治病险水库37万立方米,治理骨干河道3公里,完成田型调整9 326亩,全县旱涝保收标准农田达到2.5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58%。整体推进39个乡镇共146个村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土地深松、水肥综合利用、地膜高效降解等技术,提高耕地内在质量,改良土壤40 476亩。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达42万亩。

(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苍溪县先后制定《苍溪雪梨产品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苍溪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苍溪猕雪梨生产技术规程》等农业技术规程22个,农业标准23个,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为质量监管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产地和“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苍溪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协会颁发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称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3个,为创造知名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奠定基础;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整体认定,认定面积达到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

鉴于目前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使用较普遍,应用也比较成熟,所以本文在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

(三)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苍溪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6万户,培训农民24.883万人次,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38.1万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1名农技人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9%。农业标准化极大的促进了苍溪县农业提质增效,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也得以增强。据苍溪县农业局统计,2012年苍溪县实现粮食总产量43.01万吨,超过目标任务2.4%。实现油料总产量5.3万吨,超过目标任务6%。新增特色水果基地6.7万亩,超过目标任务123.3%。实现水果总产量20.8万吨,超过目标任务4%。新建蔬菜基地3 000亩,实现蔬菜总产量40万吨。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次,超过目标任务14.3%。完成粮油高产创建8万亩,超过目标任务33.3%。全县出栏生猪126万头、土鸡1 703万只、肉兔355万只。

四、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

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是指垦区基于体制优势,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为标准化技术、服务、生产施行推广的载体,立足优势农业产业,在保障粮食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管理的着力点,带领垦区农业走上全面标准化、大规模、大农机、大科技、大产业、大市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带动区域内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沈同,2005)。黑龙江垦区属于典型的规模化农场发展模式。

(一)加强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成效明显

建三江管局无公害认证面积110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14.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0万亩①2013年赴黑龙江农委调研所得数据。。建三江管区在黑龙江省第一个全面积推进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认证,在全国农区第一个实现“农牧群”整体农产品追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垦区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 205.1万亩,比2012年增加8.4万亩,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亩产有所突破,农业生产水平总体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增加28万亩,玉米增加54.6万亩,两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为87.7%。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504.4公斤,比2012年增加2.8公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589.4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491.15公斤。

(二)做好基础工作,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垦区从源头抓起,制定了农业生产标准319项,其中行业标准11项、省地方标准8项、企业标准300项。黑龙江垦区建立由农垦总局带头、各管理分局负责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全面、严格推行标准化实施工作,规范各生产环节,坚持农业投入品管理标准化、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农艺农机结合标准化、农机全程作业标准化、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化、专家指导服务标准化,努力提高农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标准化质量,提高了农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黑龙江垦区从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机制(见图3)。

图3 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机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垦区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家指导,二是做好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三是依托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加强与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合作,共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并通过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农业人才,建立与黑龙江农垦配套的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管理者、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黑龙江农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标准化进程奠定基础。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全面提速。2012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1 143.4亿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0 227元。七星农场亩产效益达到1 000~1 1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 000元。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黑龙江垦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606个,占全省的15.2%。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达到63个。启动建设9个管理局农产品检测站项目;无公害生猪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为100%。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政策支撑体系

示范区支撑政策体系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政策支撑体系包括:示范区土地政策、示范区金融税收政策、示范区人才政策、示范区风险保障政策。外部支撑政策体系的功能在于为示范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入示范区,为示范区产品提供公平开放资源的市场,降低示范区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张光辉,2009)。

内部政策支撑体系包括:示范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政策,标准化培训政策。内部政策支撑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推动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农民培训,保障示范区公益性功能的发挥,在示范区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苏昕,2007)。

(二)选准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农业建设

特色农产品产区虽然地理、区位、交通和经济发展条件有限,但具有多样化土地生物资源、较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条件等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在标准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做好农业主导产业规划,将自然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通过扩大规模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专业+特色”三重优势叠加,主导产业群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徐亚东,2003)。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不同,农业规划应当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准确定位当地现代农业功能属性,不盲目照搬临近区域或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要吸引人才,制定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就业创业,促进人才的稳定就业和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留住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提升能力的知识更新和学习培训,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鼓励支持各单位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奖励制度。

(四)创新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发展标准化建设,在申请政府部门项目资金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对标准化的资金扶持力度。对于农业标准化项目的争取,要根据标准化建设的需求,从重点环节入手,协调组织人员,积极准备材料,根据申报条件及时将相关信息收集汇总、提交。在项目引导和项目资金支持下,使农业标准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各种资金投向农业标准化生产中,资金来源逐渐由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民间投资、风险投资倾斜,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光辉,李大胜.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09(4): 31-35.

[2]潘志远,丁昌东.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历程[J].大众标准化. 2008(9): 51-53.

[3]李光字.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措施与方法[J].中国标准化, 2003(7): 6-7.

[4]沈同,邢造宇.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

[5]徐亚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3.

[6]彭成圆,蒋和平,白雪.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 2014(9): 223-228.

[7]苏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7.

*项目来源: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503252);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Z024)。

Development Modes and Inspiration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JIANG Li, CHEN 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hrough which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al can be realized.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empirical analyses, we identified four mod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which were grain production development mod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the bas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large-scale farm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main methods, and the achievements associated with each of the four modes, we propose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egions with similar producing resources. We find that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has been maturely-developed, and the modes of development are well-established. However, issues including relatively low quality of farmers and insufficiency of capital input exist. A range of measures such 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up of diversifie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can be appli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inspiration

作者简介:蒋黎(1984-),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农业资源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6)02-0018-07

猜你喜欢

启示模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