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2016-05-25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生生活空间国土

李秋颖 , 方创琳 , 王少剑

(1.山东社会科学院,济南 250002;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李秋颖1, 方创琳2, 王少剑3

(1.山东社会科学院,济南 250002;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 “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综合评价

0 引言

国土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和整合空间布局的新要求。但至今有关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的概念及划分标准和评价体系尚未明确界定。因此,亟需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划分。从国家需求层面看,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国土生产空间利用质量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开发区集约利用、耕地集约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2-4]。G.D.Li等通过对全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研究表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右侧[5];陈红霞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对城市人口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进行了评价[6];朱会义等采用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重点衡量了1996—2005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分异规律[7]。国土生活空间利用质量的评价多集中于单个城市视角,如张文忠等利用宜居性的单一要素评价结果对北京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居住环境差异进行研究[8];谌丽等从“居住安全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出行便利性”“环境健康性”指标出发利用多要素对大连市城市宜居性综合水平进行评价[9];孟斌等通过GIS分析方法提出宜居北京满意度呈现由内向外的递减规律及空间差异[10]。国土生态空间利用质量的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等方面[11-12]。湿地的生态评价一直是生态学关注的重点[13];随着诸多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绿地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4],对城市绿地生态结构的评价主要关注绿地的面积、绿地的人均占有量等量化指标[15]。总的来看,已有研究大多从单一空间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探讨,缺乏基于“三生”空间综合视角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本研究以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为研究重点,以省级尺度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TQI)测度的基本单元,采用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PTQI)、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LTQI)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ETQI)评价2012年中国“三生”空间利用质量,分析其空间分异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国土空间常常被认为是地理学的基本元素,在地理学研究中占核心地位[16-17]。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划分的界定最早源于城市规划的空间划分,微观尺度上“三生”空间划分相对较为明确,但在宏观尺度上,微观层面的3种空间集成在一起不易清晰的区分。因此,在宏观尺度上采用“三生功能”的概念进行界定[18-19]。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是指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空间系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发挥各组成要素自身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定生态环境中,人类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所发挥效应的程度。亦即一定地域空间所产生对自然界或人类发展作用的综合能力。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组合,往往导致该区域的功能会侧重于某些方面,即不同区域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功能的保障和支撑程度不同[20](图1)。

图1 基于功能的国土三生空间系统组织Fig.1 Organization system of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国土空间的生产功能可划分为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两类。直接生产包括从土地获取的各种物质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产量等。间接生产指以土地作为载体空间并以直接生产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加工获取新的产品的生产。间接生产功能主要包括商品生产和服务产品生产,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直接生产在用地方面主要依托于农用地,而间接生产在用地方面主要依托于城市建设用地。国土生产空间利用质量评价的重点是测度生产活动中对初始要素如资本、劳动等的消耗程度,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出的产品和劳务的实物量或价值量的大小。

国土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利用程度。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宜居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y)”“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21]。人类的生活从分类上包括食、住、行、教育、卫生、娱乐、交往等,生活空间的评价重点是评价生活空间的实体判别,如对交通线路、交通设施、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娱乐设施、绿化空间、垃圾处理等进行数量和质量的客观评价[22],以确定不同生活空间的优劣程度,为生活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空间是维系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前提条件。森林、草地、水体、土壤、动物、植物以及呼吸的空气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3]。生态空间通过第一性生产与次级生产提供了人类所必需的有机质,如为人类提供了木材、纤维、橡胶、医疗资源及其他工业原料,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传粉与种子扩散、对有害生物控制和环境净化等重要作用[24]。

2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2.1 数据来源

以全国各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12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数据为研究支撑,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2》。

2.2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TQI)的内涵,组建了相互联系、具有层次结构的功能组团,每一功能组团又由一组基本指标构成。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具体指标层4个层次,其中一、二级指标是基于对TQI概念内涵和影响机理的理解基础上建立的,由一系列指标功能组团构成的典型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层则是由各个功能团具体的表征指标所构成。分别为PTQI,LTQI,ETQI三大类要素共12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数TQI(表1)。PTQI由生产空间投入指数、生产空间效益指数、生产空间强度指数和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指数构成;LTQI由生活空间舒适度指数、生活空间便捷度指数、生活空间保障度指数和生活空间安全度指数体现;ETQI由森林覆盖指数、建成区绿化覆盖指数、湿地覆盖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构成。TQI评价模型为:

TQI=αPTQI+βLTQI+δETQI=

式中:α,β,δ分别为PTQI,LTQI,ETQI的加权影响系数。

2.3TQI典型指数的量化识别

按照指标功能组团的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原则,本着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原则,组建由相互联系的若干个原始指标通过计算得到的TQI典型指数。力求选择能表现国土空间利用的关键性指标,使评价结果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区国土空间利用的基本情况。

(1)生产空间投入指数(UINI)。生产空间投入指数指生产过程中对初始要素,如固定资产、劳动等的消耗,即体现单位土地上所投入要素的分析指标,包括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两个方面。UIN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Ni为固定资产投资额;CAi为建设用地面积;STLi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S为指标的标准值。

(2)生产空间效益指数(UEFI)。生产空间效益指数指国土生产空间系统进行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价值,主要反映单位土地的资本回报率。包括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建设用地财政收入和单位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3个方面。UEF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TPi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GRi为地区财政收入;PPi为第一产业增加值;AAi为耕地面积。

(3)生产空间强度指数(UITI)。生产空间强度指数主要由建成区人口密度、单位建设用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效灌溉面积、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4个方面组成。UIT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UPi为城镇人口数量;RCi为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IGi为有效灌溉指数;GCi为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

(4)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指数(PCOI)。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包括能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两个方面[25]。PCO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i为万元GDP能耗;Ti为万元GDP废水排放量;Ei为万元GDP废气排放量;Fi为万元GDP固体废物排放量。

(5)生活空间舒适度指数(LCFI)。生活空间舒适度指数包括人均住房面积和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两个方面。LCF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HCi为人均住房面积;DOi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6)生活空间便捷度指数(LFAI)。生活空间便捷性指数包括城镇路网密度、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和互联网普及率3个方面。LFA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Di为城镇路网密度;BAi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NEi为互联网普及率。

(7)生活空间保障度指数(LGUI)。生活空间保障度指数包括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和城乡一体化指数。LGU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Wi为用水普及率;ASi为燃气普及率;RIi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UIi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生活空间安全度指数(LSFI)。生活空间安全度指数包括万人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万人火灾发生数和社会保险覆盖率3个方面。LSF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Ai为万人交通事故受伤人数;FIi为万人火灾发生数;INi为社会保险覆盖率,由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复合而成。

(9)生态空间森林覆盖指数(EFRI)。森林生态空间具有显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生态空间森林覆盖指数包括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两方面。EFR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Ri为森林覆盖率;FAi为人均森林面积。

(10)生态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指数(EGRI)。城市绿地有利于维持系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地调节气温和保持水土。建成区绿化覆盖指数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建成区的百分比。EGR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Ri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GAi为人均绿地面积。

(11)生态空间湿地覆盖指数(ESAI)。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净化天然水体、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湿地面积包含近岸及海岸、河流、湖泊和沼泽在内的天然湿地面积和人工湿地。生态空间湿地覆盖指数包括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和人均湿地面积。ESA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Ri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例;WAi为人均湿地面积。

(12)生态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ES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和土地环境质量指标。EES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i为空气质量达标率;Ti为污水处理率;Ei为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Si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2.4 TQI的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TQI合理值的确定主要根据不同指标特征,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城市现代化指标标准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规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典型区域相关指标值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指标权重采用熵值法进行计算(表1)。熵值的概念源于信息论,是对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使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可消除权重确定的主观因素,熵值越高,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越高[26]。

表1 TQI的评价指标及权重Tab.1 The indices and weights of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说明:①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规程》,确定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标准为1万人/km2。②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指标目标值城镇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9%,供水普及率为95%,污水处理率为95%,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为95%。③ 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为18~28 m2/人,本研究确定为28 m2/人。④ 目前,世界互联网拥有率为30.15%,高收入国家互联网拥有率为73.45%,据此确定标准值为70%;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为27%,确定森林覆盖率标准值为27%;世界人均森林面积为0.6 hm2,世界平均湿地覆盖率为6%,世界平均人均湿地面积为0.21 hm2,相关指标标准依此确定。⑤ 万元GDP能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固体废物排放量、每万人交通事故受伤率、每万人火灾发生数均为逆向指标,采用研究单元最低值为指标的标准值,其他指标为正向指标,采用研究单元最高值作为标准值。

3 TQI的空间分异特征

根据TQI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全国及各省份TQI,PTQI,LTQI,ETQI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数和离散程度(图2)。在ArcGIS支持下,利用自然聚类法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和低质量4种类型,判断全国省域TQI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TQI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TQI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浙、沪、闽等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中高质量为主;中低质量和低质量类型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甘、新、宁、藏、贵、晋和滇等地区的TQI较低。

我国PTQI分值较低,仅为0.472,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大但利用效率较低。1981—2012年,建成区面积由7 438 km2增至45 565 km2,增长了5.12倍;而同期城区人口从14 400万人增加到36 989万人,仅增长1.57倍,建成区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城区人口扩张的速度。近年来,开发区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开发区圈而不建,造成大量耕地流失,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万元GDP能耗和“三废”排放量较高,对国土生产空间利用效率造成了较强的制约作用。从格局上看,沿海地区的PTQI普遍高于内陆地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沪、津、闽、浙等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宁、黑、甘、新、藏、吉、滇、内蒙古等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图2 分类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幅度变化Fig.2 Improvement of China’s differentiation of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LTQI的分值仅为0.597,主要原因是城乡一体化指数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社会保险覆盖指数、人均拥有馆藏图书量、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路网密度和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指标分值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中部、西部的LTQI呈阶梯型分布特点,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LTQI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京、沪、津、浙、苏、粤、闽等地区;藏、甘、蒙等地区的LTQI水平较低。

ETQI的分值为0.625,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省份的湿地覆盖指数和森林覆被指数较低。我国湿地资源总量偏低,人均湿地面积为0.028 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我国森林资源也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2012年,全国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6%,离55%的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三废”处理率距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ETQI区域分布集中程度较为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位列前茅的是黑、赣、粤、琼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甘、新、藏、青、晋等区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主要与不同区域的气候、降水、温度、地貌等自然条件组合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生态环保工艺和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3 2012年中国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results analysis of territorial utility quality across China in 2012

4 TQI的提升对策

(1)PTQI的提升策略。高效、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形态应配合合理规模的人口和产业。要以协调建设用地的“人口-土地-产业”用地机制为目标导向,从产业用地的结构、产业用地的经济投入、效益产出等方面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仅对实现经济方式根本转变产生显著影响,而且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的途径。

(2)LTQI的提升策略。要坚持推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针,注重城镇化的“质”与“量”的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积极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和生活,同时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范围的推行和全面覆盖。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投资,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等化。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3)ETQI的提升策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及江河源头等生态位置重要及生态脆弱的地区。加快受损林的恢复和重建,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进一步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资源涵养保护的工作,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

5 结论

本研究剖析了基于空间功能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概念,构建了涵盖生产空间利用质量(PTQI)、生活空间利用质量(LTQI)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ETQI)三大类要素共12个指标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TQI)综合评价模型。基于2012年中国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TQI的特征。全国层面的 “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省级层面的TQI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PTQI和LTQI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而ETQI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结果表明,TQI模型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国土空间利用的情况。本研究对国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今后需要从中观城市尺度和微观斑块尺度空间加强对动态变化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1] 金贵,王占岐,姚小薇,等.国土空间分区的概念与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5):48-53.

[2] 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

[3] 刘晓丽,班茂盛,宋吉涛,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5):65-76.

[4] 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4):468-478.

[5] Li G D,Fang C L,Pang B.Quantitative Measuring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Intensive Use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24(5):858-874.

[6] 陈红霞.土地集约利用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的评价[J].地理研究,2012,31(10):1887-1894.

[7] 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8] 张文忠,刘旺,孟斌.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15-121.

[9]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2.

[10] 孟斌,尹卫红,张景秋,等.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空间特征[J].地理研究,2009,28(5):1318-1326.

[11] 傅伯杰.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地理研究,2010,29(3):383-396.

[12] Gaston K J.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J].Nature,2000,405:220-227.

[13] 郭雷,马克明,张易.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30年湿地景观退化评价[J].生态学报,2009,29(6):3126-3135.

[14] 毛齐正,罗上华,马克明,等.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2(17):5589-5600.

[15] Maas J,Verheij R A,Groenewegen P P,etal.Green Space,Urbanity,and Health:How Strong is the Relation?[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6,60(7):587-592.

[16]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等.空间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676-685.

[17] 毛汉英,方创琳.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的基本构想[J].地理研究,2002,21(3):267-275.

[18] 马世发,黄宏源,蔡玉梅,等.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31-34.

[19] 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20]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21] Shafer C S,Lee B K,Turner S.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3):163-178.

[22]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27(1):17-23.

[23] 欧阳志云,郑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11):6183-6188.

[24] Costanza R,dArge R,deGroot R,et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25]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26]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5.

Evaluation of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Aspect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Li Qiuying1, Fang Chuanglin2, Wang Shaojian3

(1.Shando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Jinan250002,China; 2.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SchoolofGeographyandPlanning,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From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this paper has built th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index (PTQI), living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index (LTQI), ecological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index (ETQI) with a total of 12 subtype indices and several elem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TQI).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in 2012 in provincial uni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China’s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and typ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has showed that the TQI is relatively low and it has showed differentiated in spacial distribution. PTQI and LTQI in the east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that in the middle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est. ETQI is higher in the northeast areas and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This paper can give sugges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space with intensive and effcient use, the living space with livable and the ecological space with green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

territorial utilization quality;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evaluation

2015-04-05;

2016-08-17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11014-2)

李秋颖(1981-),女,山东临沂市人,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skyliqiuying@163.com。

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市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fangcl@isgnrr.ac.cn。

F301

A

1003-2363(2016)05-0163-07

猜你喜欢

三生生活空间国土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山骨云根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年年有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