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及主导类型划定

2016-05-25陈文盛范水生邱生荣郑金贵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年5期
关键词:福建省水平农业

陈文盛 , 范水生 , 邱生荣 , 郑金贵,d

(福建农林大学 a.作物学院; b.安溪茶学院; c.经济学院; d.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中心, 福州350002)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及主导类型划定

陈文盛a, 范水生b, 邱生荣c, 郑金贵a,d

(福建农林大学 a.作物学院; b.安溪茶学院; c.经济学院; d.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中心, 福州350002)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① 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② 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③ 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乡村发展;主导类型;评价指标;美丽乡村;福建省

0 引言

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以工业化为主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乡村发展具有一定弱质性,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视与支持,如欧盟“乡村发展政策”、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印度“民众科学运动”、中国台湾地区“社区再生”等。2003年我国政府开始关注“三农问题”,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2014年提出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我国社会具有乡土性[1],现有68万个行政村,乡村人口占全国的46.27%,乡村建设始终是国家必须加强和支持的重要领域。因此,发展乡村,杜绝村落衰退[2]、“乡愁”丧失等现象,成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

乡村发展水平(rural development level,RDL)是衡量乡村由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落后状态向现代化状态转变的优劣或快慢程度。国外研究多以乡村性(rurality)为主。乡村性是综合反映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乡村内部差异、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3]。对乡村性的衡量,P.J.Cloke最早提出16项乡村性指标[4],后与G.Edwards合作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进行评价[5]。而时代的新变化与乡村发展的密切关系[6]以及乡村性的重新回归[7-8]使得乡村理论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高涨,并由此推动地理学对乡村地区的持续关注。其中,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乡村社会因地理条件不同导致乡村社会变化的动因和结果,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则着重研究乡村发展的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政策建议[9]。国内对乡村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多在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主要延用国外“乡村性”和“乡村发展水平”两种观点,但均以一定的数据指标衡量乡村发展水平,并依据结果深入分析,侧重乡村发展转型、发展类型与模式的研究,内容包括:① 结合农业地理的乡村发展研究[10];② 区域内乡村性评价[11]、乡村发展类型、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12-15];③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性测评[16-17];④ 乡村性与乡村转型研究[18-20]。总之,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发展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为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和发展类型划分两种。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方面,国外研究经历了P.J.Cloke的简单线性求和[4],B.Pini的半结构化访谈等定性方法的引入[21],到F.Duenckmann[22]Q方法的应用,从单一的定性、定量分析转变到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国内研究主要侧重构建乡村评价体系,方法以线性加权求和[23]、多指标综合评价[14]、力学平衡模型[20]为主。发展类型划分方面,国内外学者认为乡村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其类型划分依据可归纳为以产业经济为主、空间地域为主和多因素综合,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指标、职能体系和空间区位为测度因素[9],采用ArcGIS空间分析[24]、星座图聚类法[25]、SOFM聚类算法[12]等技术或方法,研究逐步实现了以乡村地理学为视角的定性定量评价与空间型态分析相结合。

综上所述,对乡村发展水平的研究在内容和评价方法上逐渐多样化、系统化、复杂化,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发展水平的研究目前尚无涉及。乡村发展水平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衡量因素,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福建省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支持政策,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以来的乡村发展水平能否推动其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犹未可知。因此,认识和探索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类型等总体状况是美丽乡村“百姓富、生态美、机制活、产业优”目标得以实现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福建省为实证,从县域尺度对2010—2013年福建省57个县的乡村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主导类型进行探索,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宜人,行政范围包含9个地级市、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4 745个行政村,地形多样化、经济差异化等因素孕育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东文化等,乡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类型丰富多样、文化差异较大的整体局面。同时,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2009年国务院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若干意见,由此福建省乡村进入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2013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达60.76%,人均GDP 57 856元[26],高于全国人均GDP同期的38.05%;在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尤以2011年的15.42%为最高。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却高达65.8%[27],农业产业类型单一、乡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紧缺等仍是当前福建省乡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1)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考虑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12,14,28-30],以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公共基础条件、乡村社会保障4个方面为评价层指标,以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村土地生产率等10个方面为因子层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表1)。

表1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RDL)评价指标体系Tab.1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RDL) in Fujian Province

1.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11—2014)、《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0—2012)、《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3—2014)以及各县、市相关统计网站与实地调研获得的资料。需要说明的是:① 缺失值采用序列平均值方法替代;② 石狮市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缺失3个年份数据,为保持结果合理性剔除该样本;③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但现阶段农业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考虑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将其保留;④ 2014年国务院同意南平建阳市撤市改区并于2015年正式实施,选取数据截至2013年,将其保留。

2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及特征

2.1 基本特征

(1)乡村发展水平总体稳定,增长趋势显著。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立和建设,福建省在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招商引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特别在农村地区推进饮用水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金融改革、“小型公益设施”工程、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创业园区创建等措施,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确保了农村地区良性快速发展。

(2)乡村发展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图1)。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整体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由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交通要素等因素产生的乡村区域性特征较为突出。福建内陆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的乡村发展因复杂地形条件、人口外流严重等因素,必然产生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扶持方向以乡村为重点考虑对象;闽东南沿海经济带因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城市圈发展导致农村人口转移和经济结构转型,乡村地区建设相对被忽视,而漳州市因加强基础建设、政策倾斜等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乡村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3)由不同驱动力、不同因素影响所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对2010—2013年福建省57个县(市)乡村发展水平排名进行波动系数分析,系数≥0.1的占总数的87.72%,表明绝大部分县(市)乡村发展的不稳定情况普遍存在。其中,最不稳定的有晋江市、东山县、漳浦县,其次是福清市、南安市、诏安县、华安县、长汀县、寿宁县、仙游县等(图1)。晋江市2009年启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引起农村农业产业的被替代、农村人口身份的转换、乡村生活转变为城镇生活;东山县、漳浦县等以渔业、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占据主导,近几年受海产品市场波动、工业环境污染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影响,历年波动较大。而乡村发展较为稳定的是闽西、闽中、闽东大部分县(市),原因可归纳为地形条件限制、与城市距离较远、对外交通不便和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等因素。

图1 2010, 2013年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及历年差异系数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annual coefficient vari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10 and 2013

2.2 区域特色及影响因素

2010年,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漳州市,其次是北部南平市和闽东沿海县(市),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集中在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周围(图1 )。漳州包含以漳浦县、平和县、东山县、云霄县、诏安县等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台湾农业转移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前期基础建设资金支持较大,政策力度明显。南平包含以建阳市、建瓯市、邵武市、政和县、武夷山市、蒲城县等地区为主,主要是以生态旅游业、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乡村发展的高水平。乡村发展水平的高低离不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影响,福建省乡村经历改革开放、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等机遇,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以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而工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农业产业比重的明显下降、农业产业人口身份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发展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不足,致使乡村发展出现低水平现象。

2013年,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南南部和闽北地区(图 1 )。闽南南部区域以云霄县、诏安县、平和县、漳浦县为主体,辐射东山县、龙海市、南靖县、永定县、华安县、长泰县等地区,SRDL平均水平为0.559 6,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依托闽南三角经济带的城镇化建设和需求市场,具有基础设施、产业支持、交通运输等方面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北部区域以政和县、蒲城县、建瓯市为主体,辐射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顺昌县、松溪县以及闽东地区的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古田县、霞浦县等,SRDL平均水平为0.559,主要原因是以武夷山市为中心的闽西北绿色生态旅游的持续带动、以畜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特色山地农业的整体建设与推动。而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闽东、闽南沿海县(市),福州市辖长乐市、罗源县、福清市、平潭综合试验区以及泉州市辖南安市、惠安县、晋江市等,SRDL平均水平为0.400 6,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都市圈的同城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吸收了大量的财政支持资金。

总之,福建省各县(市)的乡村发展水平具有区域间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 整体上,福建省的乡村发展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主要是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因素驱动所致。

3 乡村发展的基本类型及政策导向

为了明晰福建省乡村发展地域类型分异,以产业为载体,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行为中各元素的交互作用[23],通过Stata 12对福建省57个县 (市) 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同时,因各地域单元的乡村发展类型的发展条件、水平、结构、方向不同,结合调研中掌握的实际情况,将福建省的乡村发展类型以“产业构型导向”方式命名,主要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再利用ArcGIS软件对数值特征进行绘制成图(图 2 )。最终,结合分布特征、实地情况及各县(市)政府相关发展规划,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相应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工商业导向型(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县(市),包括福清市、长乐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晋江市、龙海市。该类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且位于大城市周边,农业生产效率较高,农村城镇化速度较快,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农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农业耕地的非农占用现象较为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今后应以大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综合型现代农业体系与都市多功能农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意识的普及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在合理配置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减少耕地的非农非法占用。

农工业导向型(Ⅱ),包括永安市、大田县、南安市、安溪县、云霄县、漳浦县、建瓯市、建阳市、政和县、福安市。该类型县域农业产业历史悠久,且普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特色明显;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区域辐射与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主要制约因素有新型城镇发展体系有待完善,快速工业化造成乡村污染问题严重化,农业发展的续航力下降。因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同时,应着力引导乡镇企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生态发展,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小城镇发展体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图2 福建省乡村发展基本类型分布Fig.2 The genre distribu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农工商导向型(Ⅲ),包括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武夷山市、福鼎市、霞浦县。该类型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良好;多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乡村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近年发展较快,农工商产业构型相对均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农村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相关服务设施尚需加强,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农产品科技、文化附加值仍具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今后应继续加强和保护整体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价值产出;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居民文化、生态、技能等方面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养;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结合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山区特色农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验旅游为载体,促进农村农业、加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农业主导型(Ⅳ)主要分布在闽西、闽中和闽北大部分地区,共计29个县(市),包括闽清县、仙游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等地区。该类型多以交通条件不便、地处偏远山区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大城市经济难以辐射,乡村工业化、专业化水平滞后,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耕地抛荒、乡村空心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应以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供给为主要方向,保障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文化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政府财政支持应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农村内生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和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引导电子商务参与发展农业产业。

4 结论与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依赖于乡村发展水平的高低。从县域角度对2010—2013年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福建省乡村发展的主导类型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福建省乡村发展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研究结果与福建省各县(市)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评价体系、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作为区域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决策的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为全面推进和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亟需创新宏观政策与制度:① 支持鼓励农民发展综合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与都市多功能农业,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内部发展创新力;② 完善小城镇发展体系,引导乡镇企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促进以乡镇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多样组织形式的发展,带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激发农村地区发展活力;③ 转变资金政策支持方式和资本参与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支持山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参与农业生产;④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普及教育,减少耕地的非农占用,提高生态价值产出。

致谢: 对华中农业大学蔡银莺教授在论文写作、数据处理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咨询的专家学者以及匿名审稿专家所提修改意见,深表谢意!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1):148-153.

[3] 李红波,张小林.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5,30(1):16-20.

[4] Cloke P J.An Index of Rural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J].Regional Studies,1977,11(1):31-46.

[5] Cloke P J,Edwards G.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1:A Replication of the 1971 Index[J].Regional Studies,1986,20(4):289-306.

[6] Shubin S.The Changing Nature of Rurality and Rural Studies in Russi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22(4):422-440.

[7] Dibden J,Potter C,Cocklin C.Contesting the Neoliberal Project for Agriculture:Productivity and Multifunctional Trajector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ustrali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3):299-308.

[8] Marsden T,Sonnino R.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tate:Deny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UK[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8,24(4):422-431.

[9] 姚龙,刘玉亭.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南方建筑,2014(2):44-50.

[10] 龙花楼,刘彦随,张小林,等.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8):1145-1158.

[11] 李孝坤,王述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68-172.

[12]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13] 邵子南,陈江龙,苏勤,等.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2):185-193.

[14] 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等.基于微观视角的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机理分析——以城乡统筹示范区陕西省高陵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115-121.

[15] 陈阳,李伟芳,马仁锋,等.浙江省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12):133-139.

[16]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17] 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606-1612.

[18]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19] 龙花楼,邹健,李婷婷,等.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3):495-506.

[20] 周华,王炳君.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48-55.

[21] Pini B.Focus Groups,Feminist Research and Farm Women:Opportunities for Empowerment in Rural Social Research[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2,18(3):339-351.

[22] Duenckmann F.The Village in the Mind: Applying Q-Methodology to Re-constructing Constructions of Ruralit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3):284-295.

[23]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24]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28(2):91-97.

[25] 刘自强,李静,鲁奇.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12-17.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7]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8] Van Ittersum M K,Ewert F,Heckelei T,etal.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ystems:A Component-based Framework for the European Union[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6(2):150-165.

[29] 段晶晶,李同昇.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大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4):82-86.

[30] Long H L,Zou J,Pykett J,etal.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J].Applied Geograph,2011,31(3):1094-1105.

Development Level and Dominant Types Partition of Rural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Wenshenga, Fan Shuishengb, Qiu Shengrongc, Zheng Jinguia,d

(a.CollegeofCropScience;b.AnxiCollegeofTeaScience;c.CollegeofEconomics;d.Cross-StraitAgriculturalTechnologyCooperationCenteroftheMinistryofAgricultur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plan.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d and divid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dominant types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form 2010 to 2013 in Fujian Province.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basic features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stable with remarkably growth trend, but obviousl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n Minnan area, Northern area, a small part of Minxi area in Fujian Province, and undul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ujian’s rural development.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is strikingly influenced by geography, resource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re main driving factors. The four dominant types which a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iented (I),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iented (II),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iented (III), agricultural leading (IV) of rural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by cluster analysis.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olicy-oriented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the districts for different dominant types.

rural development; dominant types; evaluation index; beautiful country; Fujian Province

2015-05-25;

2016-08-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64);福建省属公益专项项目(2014R1016-7)

陈文盛(1988-),男,福建安溪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研究,(E-mail)wen13129@126.com。

郑金贵(1949-),福建永春县人,教授,博导,硕士,主要从事现代农业与农业推广研究,(E-mail)jgzheng@fafu.edu.cn。

K909;F320.3

A

1003-2363(2016)05-0143-06

猜你喜欢

福建省水平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张水平作品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作家葛水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