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的核心任务:走心的阅读
2016-05-24韩杏英
韩杏英
常听家长说,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孩子也看了很多书,阅读能力怎么就上不去呢?
也常听老师说,课堂阅读教学上得很辛苦,阅读训练也做了不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为何还是提高得不快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老师的阅读教学没走心,孩子的阅读也没走心,阅读的有效程度自然就不高。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履行以生为本
正确的教学理念必然建立在正确的教学目标之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七条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原本就是以情感来打动人的,语文阅读教育,说到底就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孩子情感的参与,激发孩子的情感是有效阅读的中介。
应该看到,小学语文阅读的首要任务,不是中心思想,不是写作技巧,而是要让孩子与作者同哀乐。俗话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孩子们阅读入情入境之后,自然就会着眼于作者是如何把人、物、景、情写得如此精彩的,于是乎就开始赏析写作技巧了。
有了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才能法为生用,书为生读,题为生练。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源于学生所需。师为生而教,教为学而设,学以悟为贵,悟而后有思,思而方有得,得而践于行,如此反复地走心阅读,才有效。
二、坚持科学的务实态度,切实规范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要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将阅读教学回归阅读间接交际的本质,进行作者、文本、读者的三方整合。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杜绝弄虚作假、矫揉造作杜绝死背课文中心思想,避免阅读体验的统一化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在孩子基本阅读能力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更需要精细化的阅读指导。此刻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恰恰是不可取的,孩子会畏惧,效率也不会高,因为孩子还不具备阅读的“消化吸收”能力。教师要时时想着如何让孩子们轻松愉悦地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渐爱上阅读,在爱阅读的基础上再谋求孩子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扎扎实实训练,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应该陪伴于孩子整个阅读的心路历程之中,洞察入微,了解每个孩子阅读时的情感。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尊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科学规律。以情为突破口,催生孩子的阅读兴趣;以述为抓手,通过复述、简述概述,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以悟为期望值,注重感受、心得、体会,剖析文本,呈现阅读理解程度。
三、培植教材的解读能力,慧眼捕捉语用价值
教师对教材“语用点”的智慧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效果。
那么,教材“语用点”的选择有什么原则呢?我的观点是,“语用点”的选择应该要考虑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文本的整体理解,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有利于孩子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课文《哪吒闹海》改编后和原著有很大的不同,文本语言通俗易懂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知识难点,学生对文本情节都已经非常熟悉,也难以激发太多的兴趣,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觉得难以下手。而薛法根老师无疑是智慧的。他关注文本情节,因为情节会带来阅读兴趣,有兴趣就有利于语用点的训练。薛老师将着眼点放在“同为哪吒杀了龙太子这一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呢?海边百姓认为哪吒是为民除害,玉皇大帝认为哪吒触犯了天条,父亲李靖认为哪吒闯下了大祸,龙王认为哪吒是杀子凶手,哪吒自己肯定认为做得是对的……”这样的“语用点”选择上,肯定能让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肯定是走心的。
四、选编课外的阅读素材,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鼓励学生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生活结合起来,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课外阅读实践。学生阅读的“得益于课外”,无非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有效就必须得走心。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也走心有效呢?
我们不妨尝试让孩子们进行批注阅读和阅读批注。这“批注”就像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陪伴着孩子们自主课外阅读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阅读的走心状态。批注阅读和阅读批注又是内化和外化的双向训练。阅读时,因为有“批注”,有助于孩子们阅读走心;阅读时,因为要写“批注”,孩子们就必须走心阅读。
回归阅读教学,我们的老师要百般呵护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竭力培植孩子们的好奇心。阅读训练的过程,一定是走心的过程。只有走心阅读,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只有走心阅读,才能使孩子获得高贵的沉静,或许孩子们的生命会因此多一点色彩,多一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