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2016-05-24蒋保林
蒋保林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概念源自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对反省性思维的解释是“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进而指向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思维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价值多元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巨大的,其一,它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基础。多拉蒙维尔指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其二,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西方国家教育界已经日益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这也许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有启发意义。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语文是人文学科,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既要学会语言文字,又要得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的综合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陶行知老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离开了批判性思维,“求真”和“真人”都将落空。仔细说来,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造就独立人格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将成人意志和理解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天长日久,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形成了“依附性”人格,学生个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不放心学生,总要将知识讲深讲透,甚至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原原本本讲给学生听,抄给学生背。想一想,学生掌握的是什么?都是一些应试教育的垃圾。失去的是什么?是继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泯灭意味着教育的最大失败。有位哲人说得好:“有谁会陪你一辈子呢?”我们总不能将教育目标定位在依靠教师存在的所谓的“主体”上。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决、自为、自控能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度弘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才能获得。
2.激活批判精神
在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常常用布鲁姆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目标来定位语文教学。其实,它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养成主动探究和批判的精神。这个教学目标直接涉及人的培养,是对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长期以来,我们过度重视严密的知识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批判的精神。批判精神从什么地方来,应该涉及我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涵盖到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领域,是主目标之一,应贯穿于各个子目标之中。我们应将这一目标作为衡量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指标。罗素说:“能够使学生不信,教育就成功了。”离开了批判,社会就会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就可能渐渐烂掉。所以,任何思想都没有受到质疑的豁免权,当然任何思想也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3.提升生命质量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就是要“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了解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从而实现人本身的超越,这就是更加广阔意义上的创新和批判。所以,在语文学习方式上要做大的变革,要变接受性学习为体验、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悟和研究,让学生联系生活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做得并不理想,在语文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提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中的某某同志真是机智勇敢,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于是乎,学生就开始找了。仔细分析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就发现这个问题实在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不管学生思维的内容是什么,思维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他的思维结果已经框定在教师框定下的范围内,根本谈不上什么独立探究,更谈不上批判性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体会,自主发现。可能学生发现的结果不一样,但那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融入感情和智慧的,是学生亲身所经历的,体会自然深刻,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关怀意义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培养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是一个庞杂的工程。其一是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黑格尔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行为转变才有可能发生。其二是策略方法问题。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要落实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中。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营造课堂生态
第一,着力经营生活课堂。大家知道课堂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是学生和教师个体生命成长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它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课堂向生活回归,就成了大家的共识。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美国人文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小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构建生活课堂的逻辑起点。因此,知识和能力必须在生活化的教学和学习场景中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以情境创设为主线的六大途径——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生活展现,正是“生活”“情境”“活动”的具体体现,恢复了语言学习的本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避免了枯燥的字词句篇的讲授、分析和训练,实现了学习和生活的统一。如此,学习呈现出本真的面目,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都得到自由释放。所以,我们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生活课堂的温床和沃土。
第二,努力构建生态课堂。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生态课堂”为学生发展而教,为学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完善的个性、开放的思想、批判性的品质。如何营造生态课堂呢?江苏黄大龙认为:“生态课堂中学生要有五种权利:一是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二是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三是自选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四是偶尔出错和‘越轨的权利;五是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权利等。”如此,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课堂呈现出原生态的状态,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幸福乐园。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批判性精神的培养也就成为可能。
2.鼓励多向思维
从本质上来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异发散的思维方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课程,最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关键的是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易于反应的学习环境,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批判思维的欲望和动力。试举例如下。
(1)变求同为求异
批判性思维离不开求异思维,离不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见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是求异”。所以,求异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思维深刻性的表现,是让思维更逼近事物的本质规律。怎样来引导学生求异呢?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意见,培植求异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愉悦。
有位教师上苏教版第三册第15课《大禹治水》,在组织学生听故事“三过家门不入”后,使其感受大禹的英雄事迹,然后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师:同学们,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什么?
生1:大禹是为了治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你说得多好啊!
生2:大禹是为了保护千千万万的小动物不被洪水淹死。
师(有点不知所措,迟疑地说):大禹大概也有这样的想法。下面,我们来想一想,大禹为什么不进家门,他心里面想的是什么?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苍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答案。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是为了保护千千万万的小动物不被洪水淹死,这从二年级小朋友口中讲出,很正常,因为一个二年级小朋友,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洪水到来,一切生物都不能幸免都将遭受其荼毒。也许小朋友想象伟大的大禹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去思考,我们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教学。此时,教师如果这样引导:“你看大禹是多么伟大,不仅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还想着千千万万的小动物我想,其实大禹想的还有好多,可能他还想到美丽的森林、如茵的草地、老百姓的美丽家园……总之是为天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变正向为逆向
逆向思维是从反方向看问题,使人超越常规打破习惯,从对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诺贝尔》时,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师: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满身鲜血,留下了浑身伤痛;自己的父亲被炸成残疾,生活非常困难;弟弟被炸死,从此和亲人天人永隔。诺贝尔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就是为了发明炸药,这一切你觉得值得吗?(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诺贝尔这样做不值得,因为没有人逼他去发明炸药,是他自己去做的。弟弟被炸死,父亲成了残疾人,一家人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生2:我觉得这样做值得。因为,诺贝尔发明炸药,减轻了许多老百姓的痛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师:许多人认为诺贝尔发明炸药付出自己的一切不值得,是因为他牺牲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有人认为值得,是因为这样做减轻了老百姓的痛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其实这就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问题,诺贝尔选择为了老百姓,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我认为是值得的。
学生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其实,争辩的核心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发言是其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激烈争辩的过程中,不同的想法进行碰撞,思想越辩越明,学生的视野同文本视野逐渐融合,教师再适时给予指点,学生就能充分了解诺贝尔高尚的品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旧的价值观不断解体,新的正确的价值观也在变化或形成。这样的教育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3)变平面为立体
立体思维就是能从不同的时间、空间、结构进行思考,它是相对于平面思维方式而言的。立体思维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人全面地认识事物,它是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标志。
苏教版二年级有篇文章叫《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小青蛙非常想看看大海,苍鹰告诉它到高山顶上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大海,但是却没有帮助它到达山顶。后来,小松鼠鼓励青蛙一步步地跳上台阶,青蛙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教师在教完课文后,问学生:“苍鹰对青蛙有帮助吗?”一学生回答“没有”,还有一学生回答:“苍鹰对青蛙有帮助,告诉了它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大海。”
显然,这两个学生的回答,都只强调了一个侧面。应该承认苍鹰对青蛙还是有帮助的,最起码的是,苍鹰告诉了青蛙可以到什么地方去看到大海,但是苍鹰却没有帮助青蛙完成目标实现理想。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总两个同学的看法,让学生形成立体综合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批判性品质。
3.重视评鉴创意
香港大学祝新华教授提出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六层次阅读教学理论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整体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以苏教版第九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来阐述。文章通过对林冲人物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梁山好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英雄行为,表现了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主题。我们以“打”为话题,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进行批判性评价,对情节进行价值意义的判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中用两个板块问题来组织教学。第一个板块:“你认为洪教头该不该打,请在文中找出原因论证你的观点。”第二个板块:“洪教头是这样的一个人,林冲是怎样对付他的呢?你觉得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你认为洪教头该不该打”“你觉得林冲做得对不对”上述两个评价性问题,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一,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和思辨,并进行有效的语言组织才能正确地回答,要求学生“在语言中走一个来回”(张志公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感悟,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意义世界。其二,在批判性的争论和评价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洪教头这样的人屡次侮辱林冲,目中无人,见利忘义,这样的人不给他教训,公理何在?正义何在?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是非观念、道德观建立的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产生独立价值判断,对生活世界和人生意义进行批判性认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意义世界,即“创意”,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作者的想法对吗?如果是你,会怎样去办?”等等。如此,学生就会经常带着审视的目光阅读教材,不仅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意识的觉醒,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精神的孕育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