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早期研究
2016-05-24严雪怡
严雪怡
【摘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对2020年将要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界定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中职高职衔接的具体要求,就此引发了中高职衔接的热潮。但回顾过往,中高职衔接问题早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便已引起职教界前辈的关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职教界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想,对当下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进程将有所助益。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学制与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17-04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衔接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学制都是终结性的,毕业后都得就业,不再考虑升入高层次学校继续学习的问题,因而不存在学制间的内容衔接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学制间的内部衔接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陆续出现了很多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制。我国高职院校试招中职学校毕业生,进行学制间衔接的试验时间虽不长,但已呈现出内部衔接的很多优越性。发布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可以预计,职业技术教育学制间的内部衔接将日益广泛地得到发展。
(一)实现内部衔接的优越性
1.有利于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实践证明,某些高级人才的培训必须以对口的中级人才为招生对象,如高级工培训。显然,这种人才是很难以普通中学毕业生为基础直接培养的。我们常听说有些学生“高分低能”,说明学习成绩与工作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注意从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中选拔优秀者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这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2.缩短学习年限,提高效益,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招收对口中职学校毕业生后,如果将以普通高中为基础的教学计划改为以中职为基础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将原来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这是由于来自中职的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减去这方面的学习时间。也就是说,招收对口中职毕业生后,如果仍按以普通高中为基础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属于重复学习,造成很大浪费。而缩短一年期限,亦可节约教育经费,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衔接在经济效益上的重要意义。
(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内部衔接的技术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种类繁多,所培养的人才有类型差别、层次差别,还有行业与专业方面的差别。学制也十分复杂,有职前的、职后的,也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工读交替制等形式,在正轨学制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如此庞杂的学制体系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西欧国家制订标准单元和建立考试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可能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1.制订针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培训标准。这项工作既能保证所培养人才符合一定的规格要求,也是实现学制间衔接的先决条件。如德国焊接技术协会(DVS)所属技术委员会有32个工作组,150个小组,负责焊接培训标准的汇编和审定工作,他们制订的培训标准被推荐给联邦标准委员会,委员会认可后即成为国家标准。各培训委员会都要根据国家培训标准编制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与教材。例如,要实现学制间的衔接,高层次学制可以以学员入学前已经达到的标准为基础,制订达到培训标准的教学方案。
2.制订达到培训标准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往往是统一制订的,例如英国的技术教育委员会所属教学计划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技术员与技术工程师(即高级技术员)的几千个标准单元,并规定取得某一级证书(文凭)必须完成的最低单元数。学校可以在这几千个单元中选择所需单元并将之组成适应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这些标准单元在不同行业与专业间、不同层次学制间大多通用。因此,可以通过单元间的衔接实现不同层次学制间的衔接,也可培养多种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实现正规学制与短期培训间的有效衔接。这样,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制间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便得以通过标准单元间的衔接实现多种学制的内部衔接,从而避免重复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建立统一的考试机构,按照统一的考试标准,控制培训质量。例如,德国对各类焊接人员的考试形成一套体系,由联邦考试委员会、9个州考试委员会、75个区考试委员会负责考查所有焊接技术培训人员是否达到培训标准。英国负责培养技术员类人才的技术教育委员会和负责培养技术工人的城市与行业协会都设有中央与地方的各级考试机构,按各个标准单元的目标要求组织有关学校学生的考试工作,发给合格者统一的国家证书。这种证书既是就业的资格证明,也是进入高层次学校的入学凭证。由于培训标准与考试标准都是统一的,这就从质量上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间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得以相互衔接,不致因各地区、各学校掌握标准不一致而出现脱节现象。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职与中职衔接中的学制与课程问题探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1997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以下简称ISCED1997)中,3A可直接进入5A,3B可直接进入5B,也就是说,高职应与中职3B相衔接,而不是与普通高中3A相衔接。早先中职毕业生升入高校一般是作为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者录取入学的,人数极少。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开始成为招生对象,但在招生、学制衔接等方面问题很多,总的说是质量不高、效益较差。ISCED1997把这种衔接作为办好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说明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相当普遍,我国亟须解决好这一衔接问题。
之所以主张在我国推广中高职衔接,主要原因在于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应当首先研究如何衡量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业务水平。在普通教育,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其所达到的文化程度以及在此文化基础上所掌握专业理论的深度、广度,文化程度愈高,理论愈深,知识愈广博,则业务水平愈高。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其所掌握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这种技能与能力虽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但它们自身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发展过程,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反复学习,才能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然后达到高级水平。这种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学习不可能用文化学习或专业理论学习来替代。也就是说,如要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周期。无论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用短学制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周期放长,有利于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道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与中职的衔接实质上是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中职的衔接,实质上是两者所设课程间的衔接。一个重要问题是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既是中职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又是高职开设课程的起点。这种课程标准一般由国家行业或地区统一制订。如何制订(确定)这一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制订统一的标准教学单元。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所制订的标准教学单元按程度共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层次,中职采用Ⅰ、Ⅱ、Ⅲ三个层次,高职采用Ⅲ、Ⅳ、Ⅴ三个层次。两者有交叉的原因是各专业的要求不一致,例如“电子学Ⅲ”,既可作为对电子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的中专教学单元,又可作为其他专业的高职教学单元。这些标准单元的前后两端都可与其他单元相衔接,例如“数学Ⅰ”的前端与“0”水平(相当初中)的数学课程相衔接,后端与“数学Ⅱ”等单元相衔接。有些单元最低层次在Ⅱ或Ⅱ以上,例如“电工和电子原理Ⅱ”,其先修单元为“数学Ⅰ”和“物理Ⅰ”,其后端可接“电工和电子原理Ⅲ”或“电子学Ⅲ”。第Ⅲ层次单元又与第Ⅳ层次单元相衔接,这就通过单元之间的衔接实现了高职与中职学制之间的衔接。
这些教学单元又是通用的。在设计单元时全面考虑了各行各业的要求,例如,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可能只学习“数学Ⅰ”,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则相应增加“数学Ⅱ”,甚至“数学Ⅲ”,高职教育可能还要学习“数学Ⅳ”“数学Ⅴ”。为了达到通用的目的,单元内容很多是综合性的,“数学Ⅰ”包括算术运算、代数、几何、三角和统计等内容,“数学Ⅱ”虽然同样包括这些方面,但在难度上全面提高。“数学Ⅲ”以上的单元增加高等数学。再如,“相关科学Ⅰ”(适应于“制造与焊接”等专业)包括原子结构、气体、材料及能量四个方面内容;“相关科学Ⅱ”包括材料力学、能、功和功率、电学、腐蚀五个方面内容;“相关科学Ⅲ”包括可焊接性与可成形性、力学、焊接电弧的稳定性、材料、电学、流体六个方面内容。采用教学单元来教学是最完善的衔接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或内容脱节,而在其他几种衔接方法中,这些弊端很难完全规避。这种方法的主要局限性是制订教学单元的工作量太大。英国仅中职采用的单元就在3000个以上,每个单元的制订都有严格要求,除了单元编号外,还应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水平(Ⅰ或Ⅱ等),共有多少单元值(每一单元值为60学时),教学计划(本单元可编入哪些教学计划),先修单元,适用于本单元的及格证,单元目的、附注、评估分析(按目标分类学分别提出考核要求),单元内容(类似我国的教学大纲,但明确具体要求)等。因此,制订教学单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2.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依据,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一般是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划分成若干科类,国家对每一科类都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以此与对口科类的高职教育相衔接。欧洲有些国家采取这种做法。法国在高中阶段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三类学校。普通高中分8个科类,其中D(农艺学与技术)、E(数学和技术)包含若干职业技术的内容。技术高中分17个科类,国家对每一个科类都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并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对会考合格者按所学类别分别授予普通业士、技术业士及职业业士称号。继续升学或就业时一般不再参加考试。
当高职学校(在法国有培养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学院等)招收新生时,一般根据专业性质招收对口科类的中职毕业生。例如,“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高级技术员证书”招收F1系列(结构工程力学)业士,当生源不足时,可能适当放宽招生范围。“电子技术高级技术员证书”主要招收F2系列(电子学)技术业士,但F3系列(电工学)业士也可被接收。这些以不完全对口形式招来的学生可能在数学、物理学习方面感到困难,某些C(数学和物理)、D(数学和自然科学)、E(数学和技术)系列业士也可能被录取,但他们必须接受某些课程(特别是电子学方面)的辅导,以弥补其不足。据统计,进入电子机械高级技术员班的业士中,89%来自F2(电子学),进入机械高级技术员班的业士中,85%来自F1(结构工程力学)。
制订几十种科类的课程标准当然要比制订几千个教学单元简单得多,也没有教学单元需要经常更新和补充等问题。缺点是分类很宽,每一种类包括很多专业,课程的衔接实质上仅局限在各专业的同一基础课程之间,无法实现课程的全面衔接。如果生源不足,把不完全对口的学生招收入学,重复学习及课程脱节等现象更难完全避免,在这一方面,显然不如教学单元衔接法。
3.以高职教育入学考试要求为标准。这是最简易的方法。先按高职教育的专业归并为若干大类,再对每一大类制订主要课程的入学标准,进行招生考试。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在招生时分成30个大类,每类都制订课程的入学考试要求。一般有两种招生对象:一种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课程中,国文、数学及英文三门满分均为100分,专业科目两门均以200分为满分;另一种招生对象为专科学校毕业生,入学考试课程中,国文及英文满分均为100分,专业科目两门满分共为500分。例如,机械类所考专业科目一(含机械设计、机械材料、工程力学、热机学)满分200分,专业科目二(含工厂实习、图学、机电实验、精密测量实验)满分为300分,最后加上国文和英文,总分合计700分。
这种衔接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捷,易于实施,但缺点也比前两种方法多。首先,入学考试门数有限,不能反映全部课程情况,而且,在短短几天入学考试期内,很难反映学生在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掌握程度。第二,由于很多青年有升大学的愿望,很可能使中职在校学生以高职入学考试标准为指挥棒,专心应付入学考试,而忽视职业技术与能力的提高。
(二)对我国实施高职与中职衔接的几点建议
1.要更新观念,改变只有普通高中才能升大学的旧观念。特别要重视高职与中职的衔接,这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完善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
2.由于以上衔接方法中的第一、二种方法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不是短短两三年可以完成的,我国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目前只能采用以高职入学考试要求为标准的做法。首先要做好分类及制订课程标准工作,以提高招生和衔接的质量。同时研究如何改进考试及录取方法,防止使中职成为又一种应试教育。可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做法,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要求考生必须获得某些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合格证书等。从长远着想,应研究如何向比较完善的衔接方法过渡。
3.必须积极发展第4层次高中后非高等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合格的生源。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中相衔接,生源丰富,有很高的招生质量,但高职因与中职的3B相衔接,生源少得多。首先,职校毕业生就业者多,升学者一般较少;第二,中职还有3B与3C之分,并非都与高职直接衔接;第三,即使同是3B,还有不同专业之分,专业不对口也不能直接衔接;第四,即使专业对口,因为学习期间主要目的不在升学,有些课程,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往往较差。因此,中职毕业生中多数未能达到高职的入学标准,按课程标准进行补课是很有必要的。至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虽然文化课基础较扎实,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补学职业技术课,否则也不能达到入学课程标准。按高职入学课程标准广泛开展第4层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难保证高职的招生质量,因而也很难达到高职应达到的水平。
4.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可以办成3B三年再加5B两年,成为中职与高职的一贯制。由于衔接在同一学制的内部,较易解决。因此,在高职与中职衔接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适当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有利的,只要课程设置及结构得当,完全可能使学生达到较高业务水平。
5.高职学校由于招生问题导致入学新生大多数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水平的状况不应长期存在。否则,不仅对按标准要求办学的高职形成一种冲击,而且将败坏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为了保证高职的质量,这种状况必须限期改变,当高职入学课程标准制订之后,更要严格按标准考核,不合格者必须经第4层次学习补课后才能升入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