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2016-05-23郭英
郭英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当时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描述中所显露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马克思描绘的“理想社会”所体现的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以及所提出的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中所蕴含的“普世性”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共产党宣言》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国内建设和国际形象的塑造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人本主义 国际形象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03-02
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近代的屈辱历史,获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信念使作为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在当前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可谓是已穷尽人类思维的所有领域。然而,读者主体性差异与社会变化的共同作用使作为经典文献的《共产党宣言》投射于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后的意义阐发不可能被划定界限。
西方自中世纪结束以来所经历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人”成为其获得最大范围内认同的核心价值。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其最终社会理想实现手段的强调,使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色彩与西方的自由主义相比略显逊色。然而,仔细阅读《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其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浓浓人本主义气息,有助于纠正我们之前狭隘片面的印象。
一、《共产党宣言》文本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描述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正文的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无情剥削的深刻批判:“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1]在资产阶级眼中,工人成了“会说话的‘商品”,对他们的雇佣就像在市场上买卖商品一样完全取决于其对剩余价值的贡献程度。
马克思在接下来的文字中,表达了他的劳动异化思想:“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其容易学会的操作。……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少。”[2]在马克思眼里,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违背无产阶级的本性,成为折磨他们的一种方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工资也就越少”,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的第一层次即劳动者与他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对立。
此外,“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没事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本者本人的奴役”。[3]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完全被当作没有个性的“人肉机器”,必须在资本家的全程监视下,麻木地、无感情地重复千篇一律的工作。这就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的第二个层次,即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对立。劳动对劳动者来说不是本性的释放,不是作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而成了赤裸裸的煎熬,是对其作为人的本性的违背。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4]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的主要支柱的男工,由于机器的推广,不得不面临与女工和童工竞争的局面,并且由于后者所要求的工资较低,男工在与他们竞争中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这就形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的第四个层次即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逻辑上的连贯性使马克思的论述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至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进程的回顾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揭露,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此,引发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同样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的第二部分的论述。
(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
1.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所蕴含的人本主义色彩
在马克思心目中,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状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未来的理想社会,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消灭了所有人与人关系中的层级划分。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对于个人来说,其所从事的所有活动是完全按照自己本性的自由选择,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对于这个理想的联合体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个人的自由发展推动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中包含的人本主义色彩
马克思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的描述首先开始于马克思对共产党的论述:“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阶级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6]由此可以看出,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共产党是整个世界的政党,其领导的革命“不分民族”,具有普世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7]马克思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忽视国别界限的,因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同样遭受无产阶级的压迫,资产阶级通过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并且他们在压制无产阶级的反抗上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为了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为了“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必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8]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理想社会的论述中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他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即“在那里,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对人的本性的充分包容,是对人之为人的充分尊重;二是在指出通往理想社会的途径时,马克思着眼的是全社会无产阶级的联合。这种抛却其他种种社会性身份的区别而仅仅着眼于其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强调,也渗透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
(一)将人本主义作为中国国内建设中制度设立的内涵性思想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宣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见党自始就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多次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始终都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工作中的核心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原则,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但是,民主制度对于中国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中国社会民众政治心理的变化都对民主制度的继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是体现人本思想的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概念,也是人本思想通过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积极意义的途径。因此,当前的中国国内建设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除了以上通过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充分体现《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出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不仅是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而且决定以上措施是否能真正发挥效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9]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表明了他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经济的发展是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本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出发点应是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
(二)在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中贯穿人本主义理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及对通向理想社会的途径的探讨都具有普世主义的色彩。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们曾鼓吹“世界革命论”,特别是在那段特殊时间内曾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武断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这使中国的外交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在这里重提在外交工作中融入人本主义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与20世纪后半叶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为了给中国的发展争取更长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注重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人本主义理应成为我们的指导理念。而塑造中国富含人本主义色彩的国际形象,关键是在具有全球普世性,事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领域有所作为。
在全球环境领域,应注重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的立场并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完全不受其他国家环境问题的影响,而诸如“气候变暖”等问题则更具有全球性,因此,环境保护这类全球性公共议题是关系到全体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中国应在环境保护领域有所作为,具体来说,在全球环境保护实践方面,中国首先应站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上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解决环境问题。同时,针对某些发达国家逃避环境保护责任的行为,中国也应向其他国家说明事实情况,争取实现“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能够为环境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有助于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在国际社会,中国还应以联合国组织为框架,积极参与各种人道主义救援和维和行动,尽自身最大的努力维护世界人民的基本人权。这不仅是中国对作为人类普世价值的基本人权的尊重,对中国自身来说,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对攸关全人类共同利益①的此类问题的解决的积极作为,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家形象,进而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的增加对我们的发展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必将大有裨益。
注释:
①积极承担与当前中国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有助于克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就被打上的“特殊性”烙印,虽然我们倡导“和而不同”但价值观的一致必将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进而在世界人民心中获得更高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2][3][4][5][6][7][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7,407,407,407-408,408,413,419,
435,421.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