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2016-05-23李扬洪剑
李扬 洪剑
[摘要]羽毛球运动集于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比赛竞技于一体的大众性体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在进行这项运动中受伤的几率也在逐渐增高。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康市的业余羽毛球运动员进行调查,对膝关节损伤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使业余运动员了解其原因,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业余羽毛球运动员 膝关节 损伤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136-01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竞争程度比较激烈,时间短、节奏很快、运动量较大。长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们,不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正确的掌握击球的动作及步伐训练,很容易在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一些运动损伤。本文主要对业余羽毛球群动员膝关节部位的损伤进行调查,分析受伤原因及预防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康市羽毛球俱乐部的业余爱好者为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50,回收145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法、数理统计法了解业余羽毛球运动员受伤的情况,为本文提供所需的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长期运动负荷太强引起膝关节慢性劳损
在羽毛球运动中,对于长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爱好者来说,当膝关节直接受到外力的冲击,剧烈的运动和超强度训练、长期负重、慢性劳损等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膝关节主要内部组成结构为半月板以及四条韧带,半月板为膝关节内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之间的连接处所垫的一块新月形的纤维软骨组织,作用是缓冲膝关节震动,以避免两块骨头直接摩擦。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也是较为脆弱的关节,每天承受很大的压力。在人体所有关节中,膝关节劳损和运动受伤发病率都排在首位。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打羽毛球带护膝,加强腿部力量,热身至少10分钟,选择软地面、塑胶木地板等。
(二)技术动作不正确
从技术动作来讲,正确地掌握好技术是预防受伤的前提,步伐是最基本的技术,练习好步伐能减少对膝关节的冲力,减少受伤的几率。在羽毛球运动中由技术动作不正确引起的最常见的损伤有:不正确地启动和回动时脚尖外翻,屈伸时关节间不断摩擦引起内侧副韧带和软骨损伤,膝关节半月板、髌骨损伤等。
(三)肌肉力量不均衡
羽毛球运动中,下肢的力量起关键性作用,首先要通过专门性训练增加下肢力量,其次要训练膝关节周边的小肌肉群,特别要注意力量的平衡训练。
(四)准备活动不充分
热身给大脑以刺激,能为身体更强的运动做好准备,很多羽毛球业余爱好者在开始打球之前都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开始,这样会导致腕关节膝关节腰部等都容易受伤。
(五)场地设施
场地不平整、太硬都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
(六)膝关节有慢性伤病未痊愈
膝关节有慢性伤病的,如果恢复不好急于训练,伤病会更加严重,所以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和休息。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劳损伤病也是比较复杂,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所以羽毛球爱好者应学习和了解膝关节部位的结构,找出受伤的原因和伤病的特点,掌握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的大小,科学训练和练习可以预防膝关节的损伤。
第二,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羽毛球初步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技术动作,根据每个动作的技术原理以及发力顺序学习,进行单项训练,把每个动作都固定下来,再连贯动作,不断练习提高技术。有了正确的动作才能减少在运动中的损伤。
第三,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在学习规范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羽毛球运动的基础,没有好的素质,技术动作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训练过程中,加强臂力、腰部、腿部、膝关节力量训练以及协调性、柔韧和灵活性训练。膝关节部位力量练习如负重深蹲,腿部伸展,靠墙蹲马步等。应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第四,避免伤病、疲劳损伤训练。在身体状态不好或者是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进行激烈的运动,需要调整休息后方能进行适当运动。另一方面,在上一次的伤病未恢复好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训练否则会加重伤病。业余爱好者应加强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了解,在平时运动做好预防。
第五,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我们在参与羽毛球运动前应先做15分钟左右的热身运动,若冬天比较冷,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应延长热身活动时间,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例如先慢跑再拉柔韧、挥拍练习等。
第六,场地设施。在训练中选择比较合适的羽毛球场地,一般是室内塑胶场地,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室外水泥场地,我们要注意选择平整光滑的场地,避免地面凹凸不平引起膝关节损伤。
【参考文献】
[1]周威.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07).
[2]沈雁冰.南京市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8).
[3]李鹤洲.长期从事羽毛球运动的业余爱好者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学版),2006(0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