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就是一种成长

2016-05-20何义田

江苏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摘 要】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最重要。经历了,就不畏惧了。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历练,无论成败得失,都值得珍视。成功的挑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全新的压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重要的成长平台。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建设;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75-04

【作者简介】何义田,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南京,210019)校长。

和一般的教育人相比,我的经历稍微复杂了一些:1990年毕业分配到苏北县城一所当时很有声望的城区中心小学,工作8年后因不甘寂寞而来到南京一家民办学校,2002年参加南京市校级领导公开选拔又回到公办学校并进入校长岗位,之后任职了四所学校。有规模较小的普通学校,有社会瞩目的热点名校,还创办过一所新学校,现在又只身一人到跨区合作的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任校长。每一次岗位变动对我都是巨大的挑战,每一次挑战的经历对我都是一种成长。

玩笑开大了

1997年春季学期某天,临近下班时,一个男同事右手举着一份《扬子晚报》走进我们办公室,煞有介事地向我们宣布,说他要到省城工作了,学期结束就过去。安静的办公室立刻沸腾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询问缘由。他把手中的报纸晃了晃,又狠狠地摔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几个人头挤过来,把报纸扯开,一则民办学校的招聘启事解开了谜团。大家纷纷拿那位同事打起趣来,有的向他表示祝贺,有的敲起竹杠要他请客。在哄闹中同事落荒而逃。办公室渐渐恢复了平静。

下班时,我心里坏笑一下,顺手将报纸塞进包里。回到家我如法炮制,和同样做教师的爱人开起了玩笑。没想到的是,我爱人让这个玩笑升了级。她说,咱俩把材料寄过去,看看人家要谁。一言为定。年轻小夫妻的玩笑情趣加上那么一点争强好胜,注定这个玩笑停不下来了。两三天后,材料真的寄出了。寄出也就寄出了,谁也没当回事,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直到快放暑假的一个省城来电让我一下子蒙了:那所学校在电话里热切地向我发出了邀请。忐忑不安熬到回家,急忙问爱人。她也接到了回信。玩笑开大了!因为我们真的没有做任何准备,只是开个玩笑。慎重商量后,找了个借口把对方的好意推辞了。

第二年,在省城学校再三邀请下,我和爱人选择了离开家乡。其实这一年里,去与留的问题一直缠绕着我们。这样的选择,看是环境使然,实则是对职业人生的选择,是生活方式的选择。留,选择的是一切都可预期,是平淡和安逸;去,选择的是未知,是挑战,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验证。因为这样的选择,我才有了对民办学校办学体制的感受和理解;因为这样的选择,我才有机会经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教学;因为这样的选择,我才有机会遭遇那么多的家庭优越却又无暇顾及而疏于教育的特殊孩子。选择了挑战,对我也是选择了成长。这一个经历对我是十分宝贵的。后来所有新的更大的挑战都是由这一次的选择开启的。

两次公选

如果说第一次选择主体是我,那么这两次选择主体就是组织,是市区教育主管部门。2002年南京市教育局公开选拔校级领导,因为在民办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对南京教育缺乏客观的了解,是爱人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克服了胆怯才报名参加。后来过五关斩六将,于2013年顺利地回归到公办学校进入校级领导岗位。当年,玄武区教育局参照市教育局公选方案,从所有副校长中选拔重点后备干部,我又有幸被选出来,得到组织重点培养,安排我到热点名校北京东路小学挂职锻炼一年。两次公选,两次重大的挑战,给了我很重要的学习和历练。挂职期满,得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的赏识,我留在了北京东路小学。这两次公选,应该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在北京东路小学,我才有机会体验了孙双金校长情智教育主张的提出和实践的全过程;在北京东路小学,我才有机会在孙双金校长指导下重新理解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

因为我是副校级班子里唯一的男同志,所以肩上挑的担子比较多:除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还要分管全校语文教学、总务后勤、安全工作、食堂管理、档案管理、人事工作,当时真的觉得很忙,很累!2006年北京东路小学因教学楼改建,高年级12个班级要到条件简陋的原47中校舍过渡一年半,这管理的责任又落到了我肩上。学校在弯弯曲曲的深巷里,沿途还有菜场,家长很是担忧学生上学与放学的安全。校舍老旧,场地很小,分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的压力很大。在所有中层领导和分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分部的教师管理、教育活动、教学质量均得到校长室、书记室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尤其难得的是,在47中分部工作过的同志,都因为压力大,十分努力,十分团结,在工作中也建立了很深的情谊。至今,仍有很多人怀念那段艰苦难忘又充满快乐的日子。

有人说,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是机会来了要能把握住。从第一次市级公选的忐忑,到第二次区级公选的沉着,我对自己说,经历最重要,经历了就不畏惧了。两次公选的挑战,本身就是历练,无论成败得失。成功的挑战给我带来了新的成长环境,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压力,也为我提供了更多、更重要的成长平台。北京东路小学的成长经历,特别是47中分部一年半的独立管理经历,是我后来做主持工作的校长最宝贵的阅历基础。

创办新学校

2008年,受组织委派,我到阳光聚宝山庄小区创办北京东路小学分校。随我一同创业的7位教师中,有5位是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其余两位虽有教学经历,但从未参与过学校管理。新学校没有一点基础可用,我本人作为校长,主持工作的经验、团队管理的经验、师资建设的经验全无。校园建设、干部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课程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面前,我该从何下手?学校开办前一个月,我天天在还是一片工地的校园里徘徊,调动起以前所经历的学校管理工作的经验,特别是接触的每一位校长的管理思路,试图理出一条清晰的办学路径。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校长的责任和压力,尤其是在这头绪纷乱的时候。后来,我根据管理学上“要事优先”的原则,从纷繁的事务中确定了当前最重要、最紧要的三大战略:文化建设确立发展愿景、校园建设满足基本办学条件、教师培训保证学校平稳起步。

之所以将文化建设列为首要战略,我以为它是一所学校发展蓝图展开的魂魄,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在办学理念上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确立了,其它一切工作才有旨归,才有引领。那么,怎样建立学校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确立普遍认同的办学理念呢?我以为,首先要寻找到学校特有的文化因子,然后通过对文化因子的培育,逐渐生长出自己的学校文化。可是一所新学校,从哪里能找到切合的文化因子呢?这又是令人头疼的问题。那段时间,我总是置身在校园里,梦想这所学校未来的模样。那些日子,一本书,一个人,一所我梦想中的校园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林校长,善于倾听,充满友爱和耐心,深受孩子们喜爱,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校长朋友。有着新奇的电车教室,可选择的座位,灵活的的课表,快乐的午餐,总是弥漫着自由的空气和从孩子们心里流淌出欢笑的“巴学园”。那是一所让所有孩子神往的学校,也是让我神往的学校。我这个校长,将为孩子们建一所怎样的巴学园?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明确了我的价值取向。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文化中也能够更多地流淌着自由、欢笑与爱。这个时候,我相信文化的东西已经在我梦想的温床里苏醒了。

自由、欢笑与爱,这些美好的学校文化元素要找到一个根。只有找到生根的地方,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否则就只是美丽的浮云。这根,就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因子。文化因子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因子,她隐藏在某个不易觉察的地方,关键看能不能被及时地发现和有效地培育。总校孙双金校长从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含爱生情怀,有育人智慧”的题词和老校长袁浩先生提倡的“心心相印”的教育理想中,找到了文化因子,提出了北京东路小学“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情智教育”办学主张。作为北京东路小学分校,情智教育的思想,心心相印的境界,都属于分校文化的重要基因,应该是分校文化的根脉。但是,分校之于总校,犹如子与父,弟与兄,血脉相连,又各有其特质。所谓子不同父,弟不同兄。所以,分校依然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因子,才能培育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灿烂夺目的文化。从哪里能找到我们的文化因子?带着这个重要的使命,我多次徜徉在没有经过任何文化雕饰的校园,苦苦地寻觅,终于在学校的名字中找到了文化的亮光。这是一所新建小区的配套小学,小区由江苏阳光集团下属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所以给学校起名“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阳光”一词,在我的眼前熠熠生辉,在我的心头不断闪耀。我欣喜地告诉自己:我找到了!找到了具有学校特质的文化因子!“阳光”多好!成尚荣先生说,文化是需要想象的。确实如此,隐约之中,我觉得透过“阳光”,能够想象到自由、欢笑与爱。

我深知,学校文化的培育需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群体的共同观念,学校文化的生长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我从寻找到的文化因子“阳光”一词,生发出一个问题:从教育的视角,您觉得可以怎样解读“阳光”一词?它吸引了全体老师和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思考和讨论中。大家热情参与,各抒己见,纷纷透过“阳光”表达自己对于美好教育独特的理解:阳光是温暖的,阳光是明亮的,阳光是多彩的,阳光是历久弥新的,阳光是公平公正的……这一次主题突出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比较一致的视角,让我们的教育理想逐渐趋同,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应确立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像阳光那样,给孩子们温暖、激励、引领和启迪,让他们拥有阳光灿烂的童年,为他们幸福的一生打下基石,让他们的童年成为一生最美好回忆的源泉。

阳光教育理念下,小学六年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理想和育人目标?我们又通过不断地追问,明确了“培育阳光娃娃”的育人目标和以“生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阳光课程规划和课堂文化。“微笑一下”的校训,“生气勃勃”的校风,“新实活乐”的教风,“乐而会学,自主生长”的学风,这些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在我们一次次设问、反问、追问中活脱脱地个性鲜明地培育生长出来。经过几年的实践,阳光教育的探索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并顺利结题。2015年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当代特色学校推选活动中,阳光教育的实践成果荣获“第二届中国特色学校评选百强学校”和“全国十佳特色成长学校”称号。

新学校的创建,是我第一次作为校长的办学实践,在承受着压力与挑战的同时,我也收获了真真切切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成功的喜悦,更有一份对于校长职业的自信。

单枪匹马“闯”河西

2015年8月,因为合作办学,我从南京市玄武区的北京东路小学调任南京市建邺区的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金中实小”)校长岗位任职。只身一人,我这个校长又该如何面对挑战,开启这样一所新学校的任职之旅?在各级领导和同行朋友的告诫中,我提醒自己保持这样的四种思维视角:先看背景后看远景、先找亮点后找缺点、先借智慧后出主张、先谋系统后抓细节。事实证明,这样的工作思维帮助我顺利地度过了最艰难的过渡期。

讲一讲先看背景的故事。

校长流动是为了促进学校新的发展。校长到新学校任职,必然要规划学校的发展愿景。在谋划学校愿景之前,我提醒自己,要先走进它的背景,走进它的发展历程,从中寻找学校发展的基因。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它的传统建立联系,让它的远景由既有的基因在丰厚的历史积淀的土壤里生长,这样的远景才有根系,才有开花结果、枝繁叶茂的可能。校长可以流动,学校发展的长河不能断了源头,不能制造断崖式飞瀑或突兀断裂的河床。只有寻找到传统的根基,学校的灵魂才有依靠。履职头一个月,我把寻找学校的记忆作为最要紧的工作。

走马上任后,在我的诚挚邀请下,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刚刚退休的老校长杨新富陪我在校园里漫步。因为是这所学校的开创者之一,老校长对这所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且怀有深厚的感情,向我这个继任者介绍起来可谓如数家珍,又兴致勃勃。

漫步从校门口的校训石开始。校训石上大红的“真”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校长提醒我走近前俯身看看被灌木遮挡的石头下方刻着的日期。我一看,是2011年11月11日。老校长说,那是《人民日报》发表对他的办学思想专题采访的日子。他还告诉我就在这个报道里,学校确立了“做优秀中华少年,当合格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老校长又带我绕到校训石后面,上面刻着百年老校金陵中学的校训“诚真勤仁”。金中实小是依托金陵中学品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在金陵中学的文化里找到根脉,这是校训“真”的由来。接着,老校长详细地向我阐释了校训“真”字的内涵:做真教育,追求教育本真的敞亮境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让每个孩子都向着太阳歌唱。

接着,我们又走过了“书法墙”,除了其他学校可以看到的学生书法作品,老校长提醒我关注几张放大了的语文教材写字习惯培养的插图。他自豪地说,这些教材插图上的小朋友都是这所学校的,而且这些照片都是他亲自拍摄的。杨校长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委。听了他的介绍,这几张原本不太入眼的插图因为和这所学校学生的联系,让我心头一亮。

接下来大到学校独特的金葵花造型校舍设计,图书馆的设计,书画院的设计;小到一棵“独木成林”的樟树怎么运进校园的,学校“拥抱世界”地球雕塑的名字怎么从第一届英语节一个孩子“学好英语,拥抱世界”的演讲题目中得到的启发等,一个个细节,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在与老校长近两个小时的校园漫步中,我被吸引着,被打动着,足之所至,仿佛在这所学校生动的历史画卷里穿越了一回。

除了请老校长介绍外,我还经常浏览学校的校园网,参观校史室,和创办学校的老教师、老员工交谈,和各部门行政领导交谈,和教育主管部门见证这所学校发展的领导请教,了解学校发展的历程和文化的演进,听他们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公。历史由人创造,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在记忆寻找的过程中,我的尊重也感染了为这所学校付出过智慧和汗水的老校长、老教师,他们都充满热诚地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这是我履职新学校赢得的第一份支持的力量。

其他的几个思维视角同样也对我这个新校长顺利履职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帮助我很快融入了学校,融入了教师团队,融入了建邺教育新环境。

故事是讲不完的,因为人生还在继续。回头看我走过的路,我既为自己竟然会遭遇这么多复杂的挑战感到惊讶,感到不易,甚至冒出些许辛酸,更为自己感到一种庆幸,庆幸我这样平凡的教育人能够拥有这么复杂的经历。因为经历了,我也就成长了。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建环境环境育人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