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思考

2016-05-19姚中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经纬网综合题考查

姚中华 ��

综合题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和试题考查的落脚点,题干往往与区域地图相结合,信息承载量大,兼顾自然和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听评课的时候发现有些老师只点评选择题,把综合题的答案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学生在平时的做题和考试中,也是想什么写什么,结果是写得很多而得分很少。根据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 、科学识图,准确定位

综合题大多配有区域地图,地图所呈现的信息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信息主要包括经纬网、相对位置(如邻国、近海、与大洲大洋的位置关系)、海陆轮廓特征、标志性事物(山、河、湖、海、著名建筑)、典型景观等;隐性信息主要包括气候、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生态环境等。解答综合题的难度就在于通过显性考查隐性,所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例1.读图回答。

(1)甲、乙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2)分析甲地的农业区位因素。

(3)乙地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

解析:设问中,没有一个是考查显性信息,所以区域定位成为解题的突破口。区域定位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最准确的就是经纬网定位。经纬网定位可采用由面到点的方法,先划定大区域再琢磨小范围。由图可知,甲地是小东经、高北纬的特征,应属欧洲,联想0°经线穿伦敦,5°E应在欧洲西部,结合这里的气候和城市化水平,农业地域类型应是乳畜业。乙图是大东经、高北纬,联想北京是116°E、39°N,我国的最北界限是53°N,再加上山脉和河流走向,基本可确定是我国的东北,乙地就是三江平原,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准确定位后,(1)(2)迎刃而解。所以,地理课堂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认识区域的能力,养成遇题先识图、遇图先定位的良好习惯,力争做到眼里有图,心中有网。

二、排除干扰,提取有效信息

综合题图文并茂,提供的信息有这样的特点:提供教材以外的信息——让你陌生;信息的情景化——诱你深入;信息的时事化——让你新奇;信息的不完整性——让你捉摸不透;信息的组合性——让你无从选择。

例2.(2015全国高考卷I·文综·37)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

解析:题干很长,说明很细,题目中出现了新的名词(热棒)和解释(热棒的工作原理),还附有一段青藏铁路的景观图、年均温图,以及热棒的工作原理图。对于这样的题,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让学生理解透彻,实属不易,不少同学陷入了“雾里看花”的困局。其实无论试题有多新颖多花哨,设问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建议同学们带着设问去读题,排除干扰,重点提取与设问有直接关系的有效信息,问啥答啥。与此题最直接的有效信息就是-1℃~1℃和-3.5℃~-2℃的对比,该地年均温更低,说明这里比东北有不利于冻土层形成的因素,而冻土层的形成和稳定性都与气温有关,该地的气温特点与冻土的融、冻关系就是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如果年均温同为-1℃~1℃时,它的冬季气温就偏高,冻土层的厚度就薄,到夏季就会全部融化而不能形成多年冻土。要想有稳定的冻土层,就必须比东北的年均温要低。抓住“题眼”,检索出有效信息,条分缕析,就能冲出重围,“拨云见日”。

三、明确考查意图,确定答题方向

要想在综合题取得高分,必须明确出题人的考查意图和作答要求。而设问中的关键词就代表着出题人的考查方向,所以,首先,找准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制胜的法宝。在综合题中,关键词一般为专业术语、地理名词、原理规律、问题现象等。其次,准确表述关键词的内涵。根据平常学习时对这些名词的理解,迅速激活所存储的知识,把它所涵盖的内容回忆起来,如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冰期、 凌汛、含沙量、补给形式等;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以什么地形类型(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为主、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与走势。最后,把试题呈现出来的信息与关键词的内涵相对接,有联系的部分就是答案。

四、精准语言,规范答案

综合题要实现分分必得,除定位准确、方向正确外,还需科学地组织语言、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知识迁移,无缝对接。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术语、名词要精准。

如气候特征中的“高温多雨”不能等同“雨热同期”、“水源涵养”不能与“水土保持”混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能写成“联系性”、荒漠与荒漠化要分清等。

2.尽量使用书面语言。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各月降水均匀”,不能说成“冬不冷夏不热、不干不湿”;区位因素中“资金实力雄厚”,不能写成“有钱”。

3.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综合题的答案绝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讲究的是因果关系。

如:当水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变阔→流速变慢→携带物质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积水成洼→挖洼成塘→堆泥成基→基上种植,塘里养殖→形成基塘农业。这样的描述前因后果,丝丝入扣,无懈可击,凸显思维清晰、逻辑性强的特点。

4.条理分明,体现层次,要点全面且不雷同。

针对意义、措施、影响、看法等类型的题目,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兼顾自然和人文。提倡要点序号化,尽量避免段落化,每个要点尽可能独占一行,同时还要字斟句酌,避免句意雷同。

例如,回答“我们如何采取措施来遏制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这道题时,有学生这样作答:⑴植树造林;⑵开发新能源;⑶利用清洁能源;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⑸提高石化燃料的利用效率;⑹寻找可替代能源。这些答案中⑴是有效的,⑵⑶⑹概念不清且有交叉现象,勉强算作1条,⑸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看作1条。本来以为答了六点,结果只能拿三点的分,这就是综合题答卷普遍存在的现象,写得很多,得分很少。

可见,综合题是对学生理解、描述、运用、迁移等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厚重的专业知识积淀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靠的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功夫,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日常学习中多观察、多感悟、多提炼、多总结,这样,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经纬网综合题考查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初中地理课程中经纬网地图判读方法分类指导举隅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画出0°经纬线,轻松读出经纬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综合题命题宜渐次展开和自然生长:由一道综合题的打磨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