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2016-05-19王宁华��
王宁华��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交际行为。成功的外语交际除了依靠扎实的语言结构知识外,还包括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具体运用。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缺乏跨文化意识引入,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影响因素方法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33
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其后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偏重于语言教学,或者说只是侧重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静态的对比与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从而提高英语能力。
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即文化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的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背景知识掌握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去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直接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语言。事实上,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等传统教育体制中间接获得,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例如,教学方法不当,无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盲目地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本身是充满活力的、 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学起来却是觉得枯燥无味的。师生之间即使有些交流,也是低效的中国式英语互动。
2.重成绩,忽视跨文化意识的考核
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与学生实践能力有关的语言背景等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看似互不相关的学科,但是外语教学经历了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到注重交际能力培养,再到现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恰似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互为支持,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3.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在教学质量和升学的压力下,很多本该学生做的事情老师都包办了,像复习提纲、资料收集,教师们都包办好了,学生认为只要去背诵、识记就好了,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二)客观方面
1.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虽然教材的题材多样,但内容单一。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采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2.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由于中学英语教学课时少,无法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课程。但由于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传授不可能脱离文化,因此,一些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未能得到重视。
二、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及指导者,理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双重文化的语用能力。既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学习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又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双向文化导入,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并认同的过程。
其次,英语教学在引入跨文化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语法性、 适合性、 得体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语言、 使用语言,在交流中检验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化不是以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跨文化教学不仅要关注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的主流文化,还要关注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
1.在语言交际方面
有些英语词汇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化内涵,词的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例如,apple一词,不仅指“苹果”,还有“大城市、大城镇”的意思,这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不开。因为在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市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刺激性的娱乐的城市,就像一个熟透了的大苹果,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渴望融入纽约市,因此被人们称为“the Big Apple”。又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外国人向你介绍说:“This is my lover.” 按中国的习惯你可能理解为是对方的妻子,其实是对方的情人。你如把自己的妻子向对方介绍说:“This is my lover.” 西方人会误认为是你的情人。英美人问候为:“Hello.”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准备了满桌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同时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对此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相反,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打开礼物,且说:“让你破费了”等等客套话;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对方连声道谢“Thank you.” 类似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词汇、习语还有很多。
2.在社交礼节方面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又如,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
3.在体态语方面
中西方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和理解就不尽相同。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手势、表情,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同样是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圆圈的手势,在英语文化中是“Ok”之意,在日本文化中表示“钱”,在阿拉伯文化中含有敌意的意思,在意大利则有下流的含义。在英语文化里,向上竖起大拇指表示“要求搭车”或是侮辱人的手势。而在汉语文化里,这个手势表示“很棒”。在正式场合见面,中国人都会握手以表示欢迎、高兴和友好之意,但西方人经常以拥抱、亲吻面额表示友好。在中国,同性之间在公共场合互相搂肩搭背表明他们感情深厚,但异性之间的接触则比较含蓄谨慎。在英语文化国家,同性之间勾肩搭背甚至拉手会被人认为是同性恋,异性间的接触比较自由开放。因此,即使学生把单词、语法都掌握得非常好,如果对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事物缺乏认识,还是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必须重视文化差异。
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屈从,即在教学中客观地无歧视、无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教师如能在英语课堂适时指出这些中西文化差异,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语言的优势,而且能够提前帮助他们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隔阂。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耳濡目染。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读本,以增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专家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周、英语竞赛等活动活跃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变从“要他学”到“他要学”。
总之,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差异表现各异,语言习得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吸收精髓的潜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跨文化意识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