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探究

2016-05-18周旖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问题行为中职学生

周旖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归类,进而从家庭因素系统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干预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有效对策,旨在增强德育有效性和促进教育决策优化。

关键词:问题行为;中职学生;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98-04

“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是个涉及面广且内涵丰富的概念,从社会普遍意义上是指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冲突、背离和违反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从教育的狭义角度上来理解,“问题行为”主要是指与同龄人的正常状态相比较,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持续稳定出现的,不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其学业和品行产生消极影响以及在情绪或心理适应方面出现偏差,妨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的行为。

近年来,“问题行为”在不少中职学生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就发生的频率来看,中职生一般不存在行为障碍,常见的“问题行为”从学生的主观意志出发可以分为有过失行为和故意行为,而故意行为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中比较常见,从故意行为的行为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叛逆型行为、压抑型行为以及攻击型行为等。

1.过失性行为:一般带有偶发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后果容易产生后悔恐惧心理。

2.故意性行为:个体明知自己行为对他人或者对自己会发生有害结果,但是仍然做出这一行为,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有害结果的发生。

①叛逆型行为:如经常性的迟到旷课、抄袭舞弊、吸烟饮酒、赌博吸毒等。这类行为常常较为明显,个体自我要求较低,不能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常带有倾向性和顽固性特点,缺乏责任感,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很难感到愧疚,甚至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

②压抑型行为:如网瘾、厌学、离群、异性交往偏差等。这类行为常常较为隐匿压抑,个体自我评价偏低,沟通交往技能缺乏,表现为逃避现实和社交退缩。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始终认为自己与老师和家长处于对立状态,无法顺利沟通交流,继而在虚拟世界或不良人群中寻获慰藉、刺激和成就感。

③攻击型行为:如打架斗殴、欺侮顶撞、敲诈勒索等。个体自控能力较弱,情绪容易产生波动,性格急躁倔强,独占欲非常强,常以发泄的极端方式,采取对他人报复、对抗、迁怒的过激行为,一般带有公开、群体和瞬间爆发的特点。

“问题行为”成因极为复杂,涉及个体、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个体因素一般指个人性格、情绪、思维、动机、注意力以及在婴幼儿时期疾病或药物造成的神经功能受损等生理原因;学校因素,即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或者策略方面的缺陷,给学生可能的“问题行为”产生与恶化造成机会和条件;家庭因素指学生父母的家庭结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养等情况,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所施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具体包括人口、住房、交通、治安、传播媒介等重要诱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助长学生的心理缺陷,促使“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或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消极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年龄一般在17至20岁之间,从生理而言,已进入向成年人蜕变的生长稳定期,但在心理发展上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断乳阶段。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清晰,意志动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表面上对人情世故有着与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对教师和家长的管束存在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意志薄弱,独立自处和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对事情缺少理性的感知,仍然将家庭作为自己物质和心理上的重要依托和支持系统。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首属群体。家庭以面对面交往为特征,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是绝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最早接触且始终联系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兼具教育、娱乐、生活以及监护等多项职能,家庭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依赖于家庭,总是会自觉地以家庭成员为榜样,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来评判他们在外界所能接受的社会规范。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方式,这种超越情境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状态,对子女的人格特质、生活习性与学业成就都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中,不少家长重养不重教,关注物质需求多于精神需求,关注智力因素多于非智力因素,关注外显行为多于内隐心理,关注单向说教多于双向沟通。主要表现为两种常见的管教极端倾向:一是过分溺爱娇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唯我独尊,对他人既不体谅,也不尊重;二是过分严厉,信奉简单粗暴的干涉,动辄训斥,以打代教,孩子的自我意志长期得不到尊重和欣赏,容易产生愤恨抗争的逆反心理。

从家庭教育视阈出发,笔者将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大致分为家庭教育缺位以及家庭教育失当两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缺位

(一)家庭解体

父母亲的婚姻关系是否稳固是家庭环境的基础,原生家庭不断冲突、紧张失和甚至裂变解体,对未成年子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此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不稳定,亲情缺失也可能让孩子由此积累起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敌对和偏执两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远高于其他家庭结构中的孩子。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父母关爱,这些孩子一方面很难随意向别人袒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人际关系敏感,心灵受到创伤,情感发生扭曲,但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又交织在一起,内心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这样就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抑郁、冷漠、逆反、怨恨以及心智偏位等消极情感。他们常忽视长辈存在的价值,习惯与父母和师长发生尖锐对立,极易诱发各种“问题行为”,甚至不惜采用极端过激的报复性行为,最终步入歧途。endprint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一些家长因为家庭支离破碎,而心存自责和愧疚之情,便想方设法去弥补自己的孩子,甚至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也要满足他们的欲求,百依百顺,袒护包庇。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把家长过多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受到这种无原则服从的扭曲拉力的影响,孩子也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缺乏忍耐力。

(二)隔代抚养

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少父母忙于生计应酬,疏于亲职教育,孩子只能长期被寄养或托养。但祖辈的教育观念传统陈旧,认知存在明显代沟,自然很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祖辈对于孩子的行为管教也常感到力不从心,长期无原则的溺爱和骄纵,一方面客观上限制了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组织纪律淡薄,积习难改,甚至是骄横跋扈、有恃无恐。这样的孩子进入职业学校相对宽松的环境后,一旦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和压制,更容易对他人和客观条件求全责备,“问题行为”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家庭教育失当

(一)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是决定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从子女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试图将自己拥有的资本传递给孩子,而资本最精确的测量方法就是时间。家长闲暇时间的长短受制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如果不佳,家长终日被养家糊口的谋生劳作所束缚,一方面,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就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也会缺乏耐心,很容易用简单粗暴代替沟通交流。

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态和充满物欲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个体的价值是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表现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错误导向作用。如果家庭不能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那些社会地位和生活处于劣势家庭的孩子,社会现实与主观处境的冲突就会加剧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自我认知容易出现偏差,走向敏感、自卑、虚荣和焦虑等心理误区。这些都对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文化层次

父母的文化层次作为家庭背景的系统要素,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也与他们的自尊与抱负密切相关,转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自身的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中外来务工人员和个体经营者较多,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以高中及以下学历居多,不少人对社会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不及自己的子女,这样在教育子女上就受到了限制,子女对其教育的信服力降低。有的家长鲜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旷达的视野胸襟,对生活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经常对世事牢骚满腹,攀比嫉妒,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形成心理同化效应。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事物的判断就越理性准确,对问题的应对和处理就越有效,也越能给予子女更多尊重、温暖和善意的情感理解,子女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机会也会越多。反之,文化层次偏低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之间存在落差,有明显的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倾向。他们无暇顾及给予子女情感上的温暖和信任,在教育手段的选择上也常感到无所适从,只能过多地拒绝或者过度保护,而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随着子女阅历的增长,对其家长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认同感也明显减弱,最终直接影响到家长管教的有效性。

(三)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通过语言和人际关系构成的占据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会产生原发性影响。合作宽容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间尽管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安全感,学会互助互爱,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有助于父母将社会信仰、价值观念传达给自己的子女,从而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反之,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亲子关系失常,家庭成员间形同陌路,处事自私,家长对子女有着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家庭缺乏民主气氛和必要的沟通理解,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成长起来心智难以健全,甚至可能是畸形的,进而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自然对教师教育管理方式不信任,心理偏执产生本能的疏远甚至是抗拒,常常把正常的批评当作故意的刁难。

(四)家庭期望

学生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未成年个体,其角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成年家庭成员的需要与期望所决定,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教育期望,总是在让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奖赏那些符合主观标准的行为,而惩罚那些与主观标准不符的行为,作为受教养者的子女也无时不在感受着这种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一样曾经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从衣食住行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地给予孩子关心。但目前公众普遍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仍然存有偏见,这种客观现实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职生总体生源不佳,不少家长认为子女进入职校后,自己的未竞意愿实现无望,在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表现出对孩子的责难、挖苦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如果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心理落差,中职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积重难返,产生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等适应性行为,加上在职业学校里与学业失败和行为偏差的同伴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反社会行为能够迅速得到强化,曾经受到拒绝、否认、惩罚和干涉的创伤记忆不断再现,一旦遇到特定的情境或场合,“问题行为”就会出人意料地爆发出来。

三、对策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原点,家庭对孩子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养育负有主要的责任。学校教育很难从根本上撼动家庭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个体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很少有家长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相反一些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成效。

干预中职生“问题行为”是一项细致而又艰巨的系统工作,中职学校应进一步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如家访、电话、QQ、微信、微博、家校通等)搭建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畅通的交流平台,让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防微杜渐,有的放矢,通过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领会教育意图,总结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开展家庭教育问题的专项研究,吸收热心教育工作并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影响力的家长共商教育民主管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为干预和矫正问题行为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endprint

(一)提升自身素养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结合。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边无际的,孩子也最容易认同自己的父母,自私自利的父母只能培养出损人利己的孩子,心胸狭隘的父母只能培养出吹毛求疵的孩子,自由散漫的父母只能培养出烦躁颓废的孩子。换言之,父母的道德缺陷、身教失慎和品行偏差会阻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

学有标,行有范。中职生的家长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兴趣和追求,借鉴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来影响和熏陶自己的孩子。

(二)科学认识成才

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投入。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作用最为直接,国务院颁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首次将职业教育提升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并不会低人一等,国家已着手教育、产业和用工政策衔接配套和有效激励,社会的认可度也正在不断提高。中职生的家长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子女的天赋能力与性向出发,调整心态,顺势利导,对子女提出适中的期望值,切勿过早地给孩子的发展前途下定论。

(三)审视教育方式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应该是严慈相济,亲疏有度,爱而不宠,养而不骄,让孩子真正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

首先,家长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合理安排家庭时间与亲子互动,加强和子女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其次,家长应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缺点,帮助子女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及时发现和引导干预,让他们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受到心理压力时,能够在家庭中寻找到宣泄和疏缓的管道。

发展生态学指出,个体总是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的产物。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并非简单的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所能解释,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真正厘清彼此的界限。但毋庸置疑,家庭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都是稀缺的、不可逆转的、不可重复获得的资源。每一位中职学生生的家长对此必须得有清醒的认识,忽视或无视这一点,学生“问题行为”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会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2]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精神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问题行为中职学生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