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高校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探讨
——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6-03-25毛振华
毛振华
外语类高校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探讨
——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
毛振华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振兴国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国家行为。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对近3年学校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建设及实践作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加快课程结构的调整及课程内涵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引领学生学国学、用国学的热情,为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全面深入建设,以及国学文化节的深入开展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提供相应建议。关键词:外语类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文化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等系列传统文化讲座,激发了社会大众了解、品评国学文化的热情。全国各外语类高校以培养复合型、涉外型人才为目标,其所开设的相关国学公共选修课程是为学生深度浸润国学、培养家国情怀而提供的创新性教学平台。浙江外国语学院自2013年起把国学精华课程的建设作为公共选修课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工作要点。本文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对近3年学校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做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为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在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建设,以及国学文化节的深入开展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建议。
一、全国外语类高校国学课程的建设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振兴国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国家行为。2005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将国学作为学科门类列置其中;清华大学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国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此形势下,外语类高等院校也开设了相关国学课程,但存在的问题很突出。
(一)形式单一,缺乏体系
经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外语类高校普遍都开设有国学类相关课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人文、历史公共选修课体系中设有佛教与中国文化、宋词欣赏、唐诗与宋诗赏析、《庄子》选读等内容,2012年明确提出开设“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课程,包括佛教与中国文化、宋词赏析、书法、汉字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中国文化模块选修课中开设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导读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人文模块选修课中开设《孙子兵法》导读、《道德经》导读等国学课程。
从整体上来看,国学在外语类院校中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国学类课程在各外语类高校的选修课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二是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各外语类高校开设的相关国学课程多以概论性讲述为主,深入导读、领读的课程较少。但可喜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明确提出建议减少概论式课程,增加专题研究性课程;建议降低欣赏类课程比例,增加专业性课程比例;提倡开设文本阅读式课程,并开设《老子》《庄子》选读、唐诗名家研读、中国戏曲文化经典赏析、杜甫解读等。
(二)国学教育研究力度不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国学教育机构与研究机构,但外语类院校却榜上无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得的有关国学教育类180余篇文章中,论及外语类院校国学教育者寥寥无几。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吴铮先生《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一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论述对留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途径与手段,提出朗诵和吟诵是进行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虽是针对留学生,但对外语类高校的国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在为培养学生的国学根基、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等精神的指导下,浙江外国语学院明确提出建设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目标,把全校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内容设计为哲学与宗教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等课程群。
哲学与宗教类。如: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中国宗教与民俗、《四书》导读、周易文化导读、《老子》《庄子》解读、禅宗语录选读、阳明心学解读、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等等。
历史与文化类。如:中国文化通论、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民俗文化鉴赏、传统武术文化精要、太极文化与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汉字与文化、《左传》导读、中国古镇文化、浙东唐诗之路与浙江文化等等。
文学与艺术类。如:《诗经》导读、《楚辞》导读、唐诗名篇赏析、唐宋词名篇赏析、四大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名作欣赏等等。
科学与技术类。如:中国科技史、科学与人生、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中国民居与传统建筑、传统民俗器物、《梦溪笔谈》导读、《天工开物》导读等等。
二、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分析
浙江外国语学院严格按照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有关建设要求,积极发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国学根基和家国情怀。
(一)国学课程体系已初具雏形
目前,突破之前单一零散的课程设置,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已有11门,分别为《论语》选读、明清小说经典导读、《诗经》经典名篇导读、《左传》名篇导读、《史记》名篇精讲、汉字与中国文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鉴赏、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与文化、敦煌民俗文化等,囊括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五大类,贯通文史哲。继续深入开展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再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可达到20门以上,形成体系较为完备、内容相对丰富的课程群。
近3年,已有1 397位学生选修了相关国学类课程,99%的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考核,其中优秀率为31%。我们曾对全校大二以上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85%的学生了解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开设情况,73%的国学课程达到了选修人数要求,学生普遍反映国学精华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增加了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丰富了知识储备,拓展了学术视野,不仅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提升了学习和交流能力。这些充分说明国学课程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已得到学生比较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二)专题性精读与通俗化演绎相结合
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设计以中文学院“国学精华”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基础。专业选修课重在深度解析和学术探究,公共选修课则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学生,注重专题性精读与通俗化演绎相结合。从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的名称可以看出,所开设的国学课程侧重于对经典专著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同时亦有鉴赏、解析等相关课程。
专题化精读围绕相关主题,以精讲篇目为核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原典,沉潜在经、史、子、集的内在学统之中;而通俗化演绎通过讲授、讨论、视频、图片等多种渠道,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手法,把经典中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热情,专题化精读是重点,是主要支撑,是课程的灵魂,力争让学生在了解经典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解读,做到通俗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在对选修过国学课程学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92%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解析名篇大义,75%的学生认为可以背诵课堂上讲授的相关名篇,88%的学生认为可以灵活引用相关名言名句。
同时,课程内容还注重运用学校外语专业优势,进行海外汉学相关领域的介绍,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汉学状况。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改革
国学精华相关课程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讲授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改革,采用辩论、分享、对话、情景模拟等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完善课堂互动考核机制,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探究与教师授课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双向互动,构筑坚实的互动交流教学平台。通过教务评教系统可以看出,73%的课程达到了90分以上的评教分数。在与教师的座谈中发现,教师普遍喜好采用比较灵活的授课手段。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探究式、分享式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
此外,该课程体系还将邀请名家以“国学大讲堂”的形式进行授课,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围绕专业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能力本位的开放式、立体化“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与“国学精华系列课程”相匹配的“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实施方案与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第二届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及博学雅行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第一届诵读文化节活动等。围绕课程体系的建设,国学文化节通过“品国学、诵国学、论国学、书国学、演国学、用国学”等系列活动,把国学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把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中去,促使大学生品读国学经典、体悟国学精神、提升人生境界。
“品国学”,开展了国学图书馆启动仪式、国学读书会等活动,国学图书馆主要通过学院资助、师生捐助等形式征集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左传》《诗经》为主的国学经典书籍,制定相应的借书规章。国学读书会旨在建立以兴趣爱好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活动团队,活动严谨规范又不失生动活泼,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国学经典的优美和境界,为学生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3年来共收集学生相关书评、报告、心得300余篇。
“诵国学”,开展了经典诵读大赛、我爱记诗词等6场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以“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尚情怀”为主题,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感、自豪感,积极倡导全校学生读国学、学国学、用国学。
“论国学”,主要开展了国学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已举行相关辩论赛30余场。国学辩论赛选题均出自经典论语语录。如: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亦相为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不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可谋其政。在回顾经典的同时,激情四射的辩论为经典阐释延伸出了新意,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结合国学经典及哲学思想进行国学主题辩论的能力。
“书国学”,主要开展了“丹青笔会”大赛、“汉字英雄”大赛。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为目标,体现了“用文字传承文化,用笔墨书写人生”的宗旨。通过比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为有才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大赛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牢牢贯彻学风建设精神,为全面夯实师范学生专业技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作用。“汉字英雄”大赛是一次传承中华经典、弘扬汉字书写文化的重要活动,对全校学生书写汉字以及了解中华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丰富了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演国学”,主要开展了两届传统才艺展示大赛。在传统才艺展示大赛上选手节目涵盖了器乐类的古筝、扬琴、二胡,曲艺类的越剧、民歌、昆曲,书画类的书法和国画,还有丰富多彩的嘉宾表演、舞蹈秀、知识问答、汉服展示等环节。旨在为同学们搭建展现自身才艺与能力的舞台的同时,促进传统艺术在校园的弘扬和传播。
“用国学”,主要开展了“非遗文化考察与科研创新论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抓手,展开系列论坛和研讨,不断推进“社会实践”“新苗计划申报”“论文发表”“挑战杯”四位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的提升。3年来,学生参与国学主题社会实践65项,申报新苗计划15个,发表论文25篇,获得挑战杯一等奖2项。
国学精华系列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实践为主题、能力本位的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使得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切实提升学生的国学基础和家国情怀。
在取得一定成绩与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国学课程建设还有许多有待提升的空间,如课程建设相对还比较缓慢、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实践性教学应注重专业与活动的紧密结合;同时也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体系较为完善的关注文本阅读、教学理念先进、采用“以中为本、面向世界”双重视角的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
总之,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依托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传播”,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国学文化节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进一步理清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实现路径,为解决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提升学校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国学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学翻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2]李成军.近代国学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周菊芳.国学与美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5]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林语堂.国学拾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学精华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g2013129)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毛振华(1978-),男,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日本汉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