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研究

2016-05-18段雪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意愿群体环境

段雪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研究

段雪辉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当前,环境状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青年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对3 483名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群体环保行动参与意愿偏低。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青年白领与青年农民工;郑州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北京青年与上海青年。性别、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政治兴趣、社会认知水平、政府工作满意度、有过不公经历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网络渠道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具有重要影响。

青年;环保行动;青年参与

一、研究背景

关于环保行动研究有基于社会心理学与环境教育学两种不同的研究模式。心理学取向的环保行动研究强调心理动机与环保行动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意识、环境行为策略与技能等认知因素以及价值观、环境态度/关心、信念、敏感度、规范、责任归属、个性等心理因素对环保行动的影响[1]。

在心理学取向的环保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中,阿耶兹(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指出,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是行为意图,行为意图由个体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决定。对某一行为的态度和社会规范越支持,所知觉到的行为控制力越大,个体对于执行这种行为的意向也就越强烈[2]。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模型认为,个人主观规范有两个直接的心理诱因,即一个人对行为后果的意识和承担行动后果的责任归属[3]。该理论强调了个人规范强化社会利他行动的重要结论。斯特恩等人(Stern)价值—信念—规范(VBN)理论首次明确了对待环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从稳定的个人本质到特定信念,直至态度行为的因果关系[4]。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人环境行为的主要变量是个人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对环境危害的意识、感知降低危害的能力与个人规范。该理论强调环境态度受到生态、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三种个体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环境教育学取向的环保行动研究关注外在环境因素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动的直接影响。海因斯等学者提出了负责任的环保行为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性变量、行动技能、行动策略知识以及环境问题知识对环保行动有显著影响。个人经济条件、社会压力、是否有机会从事环保行动等情境因素是影响环保行动重要的外在条件[5]。Hungerford &Tomera提出了8个影响环保行动变量的环境素养模型,认为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有能力更愿意采取环保行动[6]。格纳诺(Guagnano)等人将内在心理过程与外在条件加以整合,在研究废品回收行为中提出了ABC模型。该理论认为,环保行为是个体持有的一般的与具体的环境态度和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经济动力等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理论认为,情境因素越强,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的关系就越弱,行为受态度影响就越小;情境因素越弱,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的关系就越强,行为受态度的影响就越大[7]。布兰德(Brand)指出,日常生活领域的环境行为与不同的情境有关,最为一般的情境是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如工业化程度、富裕水平、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形式等,这些情境对行动者的生活以及体验现实的方式产生影响[8]。布兰德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将心理性、情境性因素以及外在于行动者主体的结构性因素加以整合,以弥补环保行动研究心理因素与结构因素分割的现象[9]。Scott等人对加拿大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研究发现,能源投资行为受到经济、舒适度以及家庭类型等环境情境因素影响[10]。Gatersleben等人在对荷兰居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行为研究中发现,分类垃圾箱及垃圾回收箱的设置以及与居民楼远近程度等情境因素对居民实施垃圾回收的环保行为有重要影响[11]。Barr等人在对美英两国居民垃圾回收行为研究中发现,分类垃圾箱的设置、居民实施垃圾回收环保行为是否耗时等情境因素对居民的循环利用行为有重要影响[12]。Poortinga研究指出,情境因素对环保行动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当一些环保行为难以实现的时候,心理变量的作用就会变弱,情境变量的影响力会增强[13]。洪大用基于中国 CGSS2003 数据分析发现,所在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和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环境关心正相关[14]。还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对环境认知、环境关心以及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5]。

既有环保行动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口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情境因素三个方面。目前,学术界关于环保行动概念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且测量维度多元,采用的测量量表也缺乏稳定的信度和效度,关于环保行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结论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关于影响环保行动的因素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经验研究来佐证。

中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气象局《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11-12月中东部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11月27日至12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过程为2015年最严重的一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青年是环境保护行动的重要参与主体,是未来环境治理的主力军。关注青年群体的环保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群体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不仅有助于推动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对青年群体的未来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有关青年群体环保行动的研究较少,关于青年学生与青年白领、青年农民工环保行动差异的实证量化研究更少。

二、研究方法

考虑到抽样成本、可操作性、样本代表性、亚群体分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选取了经济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北京)和省会城市(郑州)三大城市,并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各群体的主要特征分布数据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有效样本3483份,平均年龄为25岁(标准差=4.57)。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参与环保行动的现状

关于“您愿意用以下哪些行动来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如水质安全、大气污染等)?”调查数据发现,青年更愿意通过留意新闻报道和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方式来参与环保行动,其比例分别为45.6%和39.2%;其次是通过手机或E-mail互传信息、在网络或论坛上发表评论/看法两个方式来参与环保行动,其比例均超过26%以上,然后是向媒体投诉、向民间环保团体反映、动员/鼓励他人参与三种方式参与环保行动,其参与比例均超过20%,其他三项环保行动方式的参与比例不到20%。

鉴于这十种环保行动方式在参与者的主动性、参与的风险以及参与的激烈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对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意愿重新进行了分类:留意新闻报道、与他人当面讨论、通过手机或E-mail互传信息、在网络或论坛上发表评论/看法,这四种方式主要涉及青年群体个人的环保行为意愿,不与他人发生联系,参与的风险也较小,参与的激烈程度较低,可以视为弱环保行动;动员/鼓励他人参与、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向媒体投诉、向民间环保团体反映,这四种参与方式均与他人或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社会联系,参与的风险和激烈程度也比前四种参与方式较大,可以视为中等水平的环保行动;向制造污染的单位/个人抗议、参与市民游行,这两种方式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更高,参与的风险和参与的激烈程度较高,可以视为强环保行动。调查数据发现,74.2%的青年愿意参与弱环保行动,32.5%的青年愿意参与中等环保行动,21.5%的青年愿意参与强环保行动。

(二)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Ologit回归模型来考察影响青年环保行动意愿的重要因素(见表1)。模型一是针对弱环保参与行动意愿的分析,模型二是针对中等水平环保参与行动意愿的分析,模型三是针对强环保参与行动意愿的分析。影响变量除了群体、城市、性别、年龄的平方、独生子女、党员身份、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基本变量以外,另外还加入了政府满意度、使用网络渠道、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政治兴趣、不公经历、社会认知等变量。

表1 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次序Logistic回归分析

1.弱环保参与行动意愿分析

模型一是针对青年留意新闻报道、与他人当面讨论、通过手机或E-mail互传信息、在网络或论坛上发表评论/看法,这四种弱环保参与行动意愿的分析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青年农民工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是青年学生的77.3%,这种影响在0.05的水平显著。青年男性参与弱低水平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比青年女性低18.1%,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处于中上层及上层的青年群体、处于中层的青年群体、处于中下层的青年群体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分别比处于下层青年群体参与意愿增加34.8%、33.7%、34.9%,影响分别在0.01、0.01、0.001的水平达到显著。使用网络渠道参与弱环保行动的青年群体比不使用网络渠道青年参与环保行动的比例增加39.5%,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有环境责任感的青年群体参与弱环保行动的比例是无环境责任感青年群体的1.284倍,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有过不公平对待经历的青年群体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比无不公平对待经历青年群体增加39.5%,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青年的社会认知每提升一个等级,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增加34.6%,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

2.中等环保参与行动意愿分析

模型二是针对青年群体参与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向媒体投诉、向民间环保团体反映、动员/鼓励他人参与这四种中等水平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分析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青年白领、青年农民工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分别是青年学生的64%和77.4%,影响分别在0.001和0.05的水平达到显著。上海青年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比郑州青年低16.5%,这种影响在0.05的水平显著。青年群体对政府工作的满意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比例增加10.8%,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达到显著。使用网络渠道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的青年比例是不使用网络渠道青年的82.8%,这种影响在0.01的水平达到显著。对环境问题表示关注的青年群体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的比例比对环境问题不关注青年群体增加20.8%,这种影响在0.01的水平显著。青年群体对政治兴趣每提升一个等级,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比例增加16.7%,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达到显著。

3.强环保参与行动意愿分析

模型三是针对青年群体参与向制造污染的单位/个人抗议、参与市民游行这两种环保行动意愿的分析模型。统计结果显示,青年白领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是青年学生的68.4%,这种影响在0.01的水平显著。青年群体对政府工作的满意水平提升一个等级,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减少14.9%,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有环境责任感的青年群体参与强环保行动的比例是无环境责任感青年群体的1.538倍,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对环境问题表示关注的青年群体参与强环保行动的比例比对环境问题不关注青年群体增加23.4%,这种影响在0.05的水平显著。青年群体对政治兴趣每提升一个等级,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比例增加15.4%,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达到显著。有过不公平对待经历的青年群体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比无不公平对待经历青年群体增加38.8%,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青年的社会认知每提升一个等级,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的比例增加40.2%,这种影响在0.001的水平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青年群体环保行动参与意愿偏低。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青年愿意参与弱环保行动,仅有两成的青年愿意参与强环保行动,青年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有待提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青年白领和青年农民工群体。青年农民工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最低,青年白领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强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最低。[16]青年白领参与环保行动意愿较低的事实,可能与青年白领自身的特点与发展环境有关。青年白领大多具有高学历、高收入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白领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调查结果还发现,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地区差异不明显。郑州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大于北京青年与上海青年。大城市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较低的事实,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城市属于中国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青年自身感知到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

第二,社会人口特征因素的影响微弱。调查发现,青年男性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低于青年女性。性别对青年参与中等层次、强环保行动意愿影响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各个阶层的青年群体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中下层、中上层及上层、中层、下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并没有明显带来青年群体参与弱环保行动意愿可能性的增加。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中等水平的环保参与行动、强环保参与行动没有显著影响。年龄、党员身份、独生子女对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意愿无明显的影响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与大多数学者的结论相一致:单纯的社会人口变量不能对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解释,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变量对环保行为的影响非常微弱[17]。

第三,社会心理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有环境责任感的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好于无环境责任感的青年群体。保护环境责任感与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正相关。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英格尔哈特(Inglehart)“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假设[18]。环境责任感是影响中国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重要变量。环境责任感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具有环境责任感的青年群体,普遍认为保护环境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不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就无法获得情感体验,会感觉到自己有道德过错,从而激发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正如韦伯斯特(Webster)研究指出,有环境责任感的人更有可能采取环保行为[19]。关注环境问题的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好于不关注环境问题的青年群体。正如Ajzen计划行动理论模型所示,对环保行为的环境态度越积极,受到的环境道德规范压力越大,所知觉到的环保行为控制力越大,参与环保行动意愿也越强烈。尽管西方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意识并不与环保行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和不一致[20]。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关注是影响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关注与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正相关。

第四,生活体验因素具有重要影响。青年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是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现象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总是与过去周围所发生或经历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这种有联系的心理反应必然会对青年的参与意愿产生重要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过不公平对待的青年群体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好于没有经历过不公平对待的青年群体。青年群体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程度越高,对社会认知水平越高,其参与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结论充分表明,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经过“建构”了的有限生活经验扩展到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知,并在建构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社会态度。

第五,政府认同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调查数据还发现,青年群体对政府满意程度越高,其参与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向媒体投诉、向民间环保团体反映、动员/鼓励他人参与这四种中等水平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就越大。政府满意度是中国青年参与中等水平环保行动的先决条件。对政府的不满意可能会激发向制造污染的单位/个人抗议、参与市民游行这两种强环保参与行动的发生。青年群体对政府满意程度越低,其参与强环保行动意愿的可能性越大。政府不满意是影响强环保行动发生的激励因素。本研究结论充分表明,环境治理带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中国环境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去中心化”、削弱政府作用不能有效推动中国环境的有效治理[21]。在中国现有的政府体制下,中国政府依然是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国现有的环保体制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在“竞标赛”和技术治理的发展逻辑下,其环保工作一定程度上出现“异化”倾向,使得中央政府的环保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不满意可能是影响青年群体强环保行动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六,网络因素具有重要影响。使用网络与青年弱环保参与行动意愿正相关,与青年群体中等水平环保参与行动负相关。使用网络与青年强环保行动无显著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网络、微信、手机、E-mail等新兴媒介俨然成为青年群体获取环境信息最为重要的途径。接触和利用新兴媒介越多的青年群体,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环保知识,其环境认知能力与环境意识也较强,进而有可能参与更多的环保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青年白领与青年农民工在参与环保行动意愿上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是否因中低水平的环保行动参与不能满足青年群体的环保意愿而导致高水平的环保行动参与,高水平的环保行动是否比中低水平的环保行动对中国未来的环境治理更加有效,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重点考察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网络使用、政府满意度、社会认知、不公经历等变量对环保行动参与意愿的重要影响,并没有考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制度与政策、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环境舆论等宏观结构性因素对青年环保行动参与的重要影响,也没有很好地解释造成青年群体环保行动的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这或许成为未来青年环保行动研究的重要方向。

[1] [9]彭远春. 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结构制约[J].社会学评论, 2013(04):29-41.

[2]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50):179- 211.

[3] Schwartz S.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M. Zanna (Ed), 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 Academic Press,Orlando, 1992(25):1-65

[4] Stern P C,Dietz T, Abel T, et al.A value- belief- 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 Human Ecology Review, 1999 (02):81-97.

[5] Hines J.M., Hungerford H. R.,TomeraA.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6 (02):1-8.

[6] 幺桂杰.儒家价值观、个人责任感对中国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14:42.

[7] Guagnano G.A., Stern P.C., Dietz T.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5(25):699-718.

[8] Brand K W.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The Greening of Life stylesInRedclift M, Woodgate G.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M]. Edward Elgar London, 1997:204-215.

[10] Scott D. Parker P. Rowlands IH. Determinants of energy efficiency behaviors in the home[J]. Environmentals, 2000(03):73-96.

[11] Gatersleben B. Steg L. Vlek C. Measure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consumer behavior[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2(03):335-362.

[12] Barr S.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 citizens and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J]. Area, 2003(03):227-240.

[13] Poortinga W. Steg L. Vlek C.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4(01):70-93.

[14]洪大用、卢春天. 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 的数据应用[J].社会学研究, 2011(06):154-170.

[15] 彭远春.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结构[J]. 社会学评证, 2013(04):29-41;范叶超、洪大用. 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差异的实证分析[J]. 社会, 2015(09):141-167.

[16] Buttel F. Ag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J]. Youth & Society, 1979(03):237-256.

[17] VanLiere KD. Dunlap RE. 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A review of hypotheses, 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0(2):181-197; Dietz T, Stern PC, Guagnano G A.Social Structur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8(04): 450-471.

[18] Inglehart R, Public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bjective Problems and Subjective Values in 43 Societies[J].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1995(01):57-72.

[19] Frederick E Webster. 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5(03):188-196.

[20] 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195-211.

[21] 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 2012(09):82-99.

The Research on Youth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Duan Xuehui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act: Based on the 2014 youth social life survey data, this study uses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youth’s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environmental action intention of youth groups is in lower level. The action intention of young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is better than young white-collar workers and young rural migrant workers. The action intention of Zhengzhou youth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is better than Beijing youth and Shanghai youth. Gender and subjectiv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have obvious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inten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concern, social cognition, political interests, government’s satisfaction, unfair experience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intention. Internet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intention.

ds: You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Youth Participation

G641

A

1006-1789(2016)02-0067-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3-1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青年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SH052。

段雪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研究、社会组织。

猜你喜欢

意愿群体环境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环境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