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行为激励机制研究
2016-05-18邹晓涓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邹晓涓(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行为激励机制研究
邹晓涓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环境治理需要公民的环境意识提升和广泛参与。对846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情况均不理想,且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观念的改变往往不是外力强迫的结果,要提升大学生自发的环境意识,需要建立人性化的环保行为激励机制。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参与环境决策,制定严格的污染付费制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高校应该开设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和系列讲座,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大学生;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温室效应、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缓解环境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学者乃至公众高度关注的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人类的行为方式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范围。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人们对待自然和环境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受到自身环境意识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发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体市民的参与,政府应当促进和鼓励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公共决策。[1]《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环境知识、环保责任感、受教育程度等对环保行为有重要影响。[2]这表明了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对于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而公众环保行为根植于环境观念的改变。我们相信,环保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偏好,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我们将借助高校课堂这一平台,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和日常行为,为设计有效的环保行为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二、调查样本
本研究数据搜集时间为2014年5-6月,选取武汉某高校本科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 8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6%。其中,男生占27.2%,女生占72.8%;大一学生占22.5%,大二学生占55.0%,大三学生占22.6%;党员占6.62%,团员占90.8%,群众占3.0%;农村学生占48.5%,城镇学生占24.6%,城市学生占27.0%。由于受访学校为经管类高校,并未开设环境专业,此次调查中仅有8.2%的学生表示接触过环境课程。
三、结果与分析
由于环境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以及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也涵括了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从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等三个层面展开。
环境知识。关于环境知识的调查,问卷选择了诸如可持续发展、温室效应、世界环境日、节能减排、三废、“三同时”制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水体富营养化、代际公平以及环境价值等10个概念,并根据调查结果赋予分值,每个概念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为0分,共计10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越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环境常识性概念得分情况较好,有87.4%的大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79.6%的大学生知道温室效应,66.2%的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79.7%的大学生知道三废。虽然大部分受访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网络平台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术语,但是对于如“三同时”制度、代际公平和环境价值等环境类专业术语的了解程度很低,仅有6.6%、5.6%和2.7%。
环境观念。关于环境观念的考察,问卷设计了10个基本观点,用“赞同”“无所谓”和“不赞同”三个等级测量,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这三个等级分别赋予2分、1分和0分的数值,共计20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环境观念越强。对于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有50.6%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发展要兼顾环境,60.1%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有保护环境的责任,54.6%的大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52.1%的大学生对于他人图省事而踩踏草坪的行为很不满, 88.9%的大学生对于限塑令持赞同态度,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素养,但仍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您的家庭认为环境很重要”选项上,仅有18.6%的大学生选择赞同,超过60%选择无所谓,许多普通家庭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欠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对于环境知识和环保教育的态度上,只有15.7%的大学生认为“环保知识和环境信息的普及很重要”,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3.1%的大学生不赞同;43.9%的大学生表示赞同“加强环境教育有利于环保”这一观点,36.4%表示无所谓,19.7%表示不赞同,可见,大学生并未重视环境教育的普及和环境信息的获取,可能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迫使他们更多关注自身的发展。对于“学生义务参加环保活动很有必要”这一观点,57.1%的大学生赞同,25.4%认为无所谓,只有17.5%不赞同。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环保活动很有意义”这一观点,只有46.0%的大学生赞同,超过5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环保行为。关于环保行为的考察,本文设置了10个基本行为,用“经常”“偶尔”“从没有”三个等级测量,对这三个等级的调查结果分别赋予2分、1分和0分的数值,共计20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越友好。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会比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超过90%的大学生会主动关闭长流水,55.7%的大学会主动关闭长明灯,73.2%的大学生课后随手带走垃圾,68.6%的大学生会双面使用纸张,64.9%的大学生不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等。但是,只有24.0%的大学生会将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59.9%的人偶尔会,16.1%的人从没有;只有16.7%的大学生会在购物时选择节能环保产品,超过60%的人偶尔会,超过20%的人从没有;只有14.4%的大学生会谴责污染环境的行为,高达79.6%人偶尔会,6.0%的人从没有。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还有待引导,许多人都具有保护环境的潜在意识,并偶尔会体现在日常行动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忽视了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尝试利用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但是结果显示,只有性别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有显著性影响,即女性的环境意识要高于男性。而年级、政治面貌、家庭背景等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与环保行为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国外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Hines,1986;Eckes,1994;Kukartz,1998)相似。如表1所示,从大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等调查项目的得分排序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访学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的得分不高,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境行为的得分差距微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体国民环境意识的欠缺是中国的环保政策和环境治理行动实践了很多年,但是成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普及大学生群体的环境知识,提升他们的环境意识,需要改变高校现有的环境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第二,受访女生的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要明显高于男生。我们认为,相比较于男生,女生天性会更敏感,也会更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方式,因此,女生对待环境的态度可能会更友善,也会更倾向于在实践中保护环境。第三,相较于普通群众学生,党员学生的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党员学生经常接触学校组织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自身行为的约束。第四,城市背景的学生环境知识得分较高,而农村家庭背景的学生的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更高。相比较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分更高,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变化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在环境污染的损害方面,城市的治理投入力度要远远大于农村,使得中国许多农村成为污染扩展的利益受损者,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作为亲身经历者,会更倾向于注重环境保护行为,也会更关注环境公正。[3]
表1 大学生环境知识、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得分及排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如下: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居住地环境问题的了解。对于环境污染物的具体构成以及对身体的影响程度等信息都缺乏了解。第二,高校内大学生资源浪费和环境不友好行为的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破坏行为。第三,环保教育会影响受访学生的环境知识,但是高校缺乏对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视。由于缺乏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受访学生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环境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第四,受访学生普遍存在认知与行为的矛盾性,即认同环保活动的重要性,但主动参与度较低。数据显示,他人的存在会使得83.7%的大学生更关注自身的环保行为。可见,设计恰当的干预机制将会大幅改善大学生的环保行为。
四、对策建议
观念可以改变世界,而观念的改变往往不是外力强迫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从政府的制度设计和高校的教育理念调整的角度,设计人性化的大学生环保行为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自身环境意识的提升。
第一,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鼓励大学生参与环境决策。中国的许多经济决策和环境决策主要是由政府精英完成,普通民众不仅参与度较低,而且环境治理能力有限[4],这种由上而下的决策模式虽然保证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却也带来了很多隐患,即缺乏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5],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考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首先实现发展观和环境观的转变。当前的大学生不仅是未来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中国各级官员队伍的储备力量[6],从现在开始,鼓励大学生投身环保事业,不仅可以保证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政府环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性,也能够为未来中国官员从观念上从转变发展模式提供契机。
第二,政府应严格设计污染付费制度,强化对环保行为的激励力度[7],从而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2007年中国推行的限塑令使得社会民众认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我们的调查显示,接近90%的学生认同限塑令,他们愿意有偿购买并重复使用塑料购物袋,可见制度设计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变人们的偏好,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支付意愿。政府需要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污染付费制度,不仅从生产层面要加大对排污企业的污染税征收标准以及对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更要从消费层面,对污染特别严重的诸如电池、塑料制品等日常消费品出台严格的付费使用制度,逐步推行垃圾有偿回收制度,以引导居民改变消费习惯。
第三,高校应当开设环境知识课程和系列讲座,普及环保知识。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确立的时期,因此,加强环保教育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就国内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环保教育规划和课程管理,高校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并不明显。大学校园中肆意踩踏草坪、乱丢乱扔垃圾、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过度使用资源等现象随处可见。有鉴于此,高校有必要将环境经济学列入公共选修课程,同时,聘请企业家、环保志愿者、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等到高校开设环境知识系列讲座,借助高校课堂的平台普及环境知识。
第四,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自发的环境意识。由于大学生群体一般年龄偏低,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更能接受最新的环保理念,他们更有可能成为环保行动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但是,高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大多是集体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可能导致部分人产生排斥心理,消极应付。鉴于目前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特点,对大学生群体而言,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民间环保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创造机会帮助大学生自发参与各类环保社团活动[8]。我们相信,亲身参与环保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变对待环境的态度,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重新审视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环境破坏式发展的利弊,进而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 Rio_Declaration_on_Environment_and_Development.
[2]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 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 .世界环境, 2008(02):72-77.
[3]李莉、范叶超.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11(09):70.
[4]范俊玉.加强我国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25-29.
[5]李义天、弭维.四川地震、水电建设与生态重建——论中国政治体制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托马斯·海贝勒、迪特·格鲁诺、李惠斌.中国与德国的环境治理比较的视角[C].中央编译局, 2012(08):125.
[6]邵凤娈、王永贵、王慧.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9):152-157.
[7]贺爱忠、唐宇、戴志利.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内在机理[J] .城市问题, 2012(01):53-60.
[8]支援.贵州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 .教育文化论坛, 2012(05):48-53.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Zou Xiao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ract: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needs th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mprovement and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n 846 college students about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Wuhan, it is found that the s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 knowledge, environment idea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re not ideal.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m. The change of idea usually cannot be forced by outside power.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humanistic incentive mechanism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 and make strict pollution payment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organize public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in diversified forms to enforce college students’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practice.
rds: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Incentive Mechanism
G641
A
1006-1789(2016)02-0073-04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3-24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D084。
邹晓涓,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