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

2016-05-18柳红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者意愿责任

柳红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大学生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

柳红波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

大学生是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主体,大学生环境意识有人类中心环境意识、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分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对324名西部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和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意识,保持伦理约束下的和谐共处环境意识,改变大学生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研学旅游的兴起,大学生作为旅游活动重要的细分市场成为旅游活动的主力军,宁维英研究显示,西安市大学生中有76%的学生表示喜欢旅游并表现出强烈的旅游意愿。但是旅游者中存在的大量不当行为(如乱扔垃圾、随意刻画、踩踏植被、触摸文物等),导致景区环境保护承受着巨大压力。[1]因此,如何在保证游客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是学者们关心的核心议题,其中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作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环保行为成为研究热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旅游者在休闲/旅游活动中,针对目的地或景区所实施的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促进环境保护的一系列行为[2]。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无疑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和思想意识的先行性,他们一般是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和先行者。因此,针对大学生旅游热潮兴起这一现象,研究其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形成的环境意识,以及这些环境意识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回顾

环境意识也称为环境信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Kilbourne、Pickett指出,环境信念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积极正向影响[3]。洪大用指出,环境意识包括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4]。吕君、刘丽梅指出,环境意识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参与观[5]。环境责任行为分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和特定场所环境责任行为,Ramkissoon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倾向分为遵守型环保行为倾向和主动型环保行为倾向[6]。Chiu等研究显示价值感知、满意度和活动涉入能促进旅游者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7];范钧等建构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8]。周玲强等发现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不仅取决于其对自身得失的理性评估,还受到感知行为效能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显著影响。[9]王国猛等(2010)研究发现,环境价值观对环境态度、环境态度对绿色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10]。

环境意识与旅游者环境行为关系研究方面,Fujii研究显示,环境关注对于垃圾减少有显著正效应,同时,节俭态度对于电、气减少具有显著正效应。[11]Dono等发现,环境行为中的公民身份能够显著预测环境能动性[12]。Kilbourne、Pickett研究发现,环境信念对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积极正向影响[13]。马丹指出人们持有的环境知觉越高,越容易产生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14]肖剑琴研究发现,旅游者环境知识与环境意识对旅游者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15]。刘贤伟、吴建平研究发现,利他价值观和利己价值观对两类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16]。

综上,学界均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开展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仔细分析发现,研究者针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研究成果较少,从本土环境意识研究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成果有限,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角度出发,在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分析其对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影响,对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研学旅游”过程中较高的环境意识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测量方面主要参考Kerstetter等的量表;在环境意识测量方面借鉴Dunlap的新环境范式(NEP),笔者还结合了吕君等对于旅游者环境意识的测量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环境意识和大学生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问卷填写过程中要求被访者根据其认可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Likert五点式量表中做出程度判断(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问卷调查实施于2015年4月,调查对象为甘肃省河西学院各年级、各学科的普通大学生。调查过程中由笔者负责组建了5人调查小组,在发放问卷之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培训。此次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24份,有效率达96.4%。

三、实证分析

(一)受访者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主成分分析

如表1所示,量表由两个主要因子构成,累积方差解释比例为62.54%,因子1反映了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愿意遵守规定、不乱扔垃圾、不抄小路、愿意做志愿者等几个方面的环境责任行为,这些行为意愿属于较低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所以命名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因子2反映了大学生旅游过程中愿意阻止破坏行为、劝止破坏行为、鼓励他人遵守规定以及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环境破坏行为等环境责任行为意愿,这些行为意愿属于较高级别的环境责任行为,所以命名为“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通过分析两个维度的大学生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显示了良好的信度。

(二)受访者环境意识主成分因子分析

如表2所示,量表主要由3个主要因子构成,累积方差解释比例为52.05%,因子1反映了人类忽视“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的领导权、控制权以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使自然适应人类需求的“人类控制自然”的环境意识,故将因子1命名为“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因子2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环境灾难表现出的普遍担忧,具有明显的自然中心主义特征,故将因子2命名为“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因子3反映了为了人类生存,人类应该服从自然规律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思想,故将因子3命名为“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同时通过分析三个环境意识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或接近与0.7,显示了问卷有较好良好的信度。

表1 大学生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主成分因子分析

表2 受访者环境意识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受访者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相关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人类中心环境意识与自然中心环境意识、主动型行为意愿相关,见表3;自然中心环境意识与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遵守型行为意愿和主动型行为意愿均相关;和谐共处环境意识与自然中心环境意识、遵守型行为意愿和主动型行为意愿相关。遵守型行为意愿受和谐共处环境意识、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和主动型行为意愿的影响。主动型行为意愿受自然中心环境意识、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和遵守型行为意愿的影响,说明三种意识形态的大学生都会表现出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具有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的大学生更易表现出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

(四)受访者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明确了自然中心环境意识、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和谐共处环境意识与遵守型行为意愿和主动型行为意愿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接下来将通过回归分析来进一步验证这种相关关系。

在控制大学生基本特征变量影响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分别展开分步多元回归分析,确证每一影响要素对其影响的显著性和影响程度。第一步将大学生特征变量性别、年级、是否开设环境类/生态类课程等纳入回归方程,第二步让环境意识进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大学生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变量分别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和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

自然中心环境意识与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对大学生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由于回归系数较大,具有自然中心环境意识的大学生比和谐共处环境意识的大学生更有可能表现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而人类中心环境意识与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且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具有人类中心环境意识的大学生基本不可能表现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这与人类主宰自然,具有支配自然权利的环境意识具有密切关系。

自然中心环境意识和人类中心环境意识对大学生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由于回归系数较大,具有自然中心环境意识的大学生比人类中心环境意识的大学生更有可能表现出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人类中心环境意识表现出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保护自然与环境,而是从自身利用的角度出发,认为别人的破坏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利用,所以具有阻止他人破坏和举报的动力。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没有影响,其原因是大学生“和谐”思想不仅适用于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也适用于维护人与人“面子”的和谐思想,故其能做到自身不破坏环境,但其不能充当景区环境保护“卫士”,不能出面阻止、劝止和举报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

表3 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相关分析表

五、研究启示

第一,培养大学生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意识。由于自然中心环境意识无论对“遵守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还是对“主动型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所以培养大学生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意识对于其表现出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目前受学科专业限制,仅有较少专业开设环境类/生态类课程,大学生对自然环境认识缺乏系统了解和掌握,缺乏基本的环境伦理教育,这是导致大学生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意识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在大学教育课程上要增设相关课程,通过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公共必修课、增加专业环境/生态类课程等手段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环境伦理教育,提高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介绍著名的环境类书籍,如《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的魅力及自然资源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培养其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最终目的。

第二,保持伦理约束下的和谐共处环境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中庸”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和谐”的一面,同时对别人破坏环境时避免尴尬或避免别人没有“面子”也表现出“和谐”一面,所以其只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造成环境景区破坏。也就是说,具有和谐共处环境意识的大学生在旅游中不会破坏景区环境,具有景区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但其不与人争执,不会阻止别人破坏景区环境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充当景区环保“卫士”的历史使命。

第三,改变大学生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意识。人与环境矛盾日渐突出,其主要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或者不履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恶果。在目前雾霾盛行、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唯一会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物种,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环境责任,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使自然臣服于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维英. 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1-104.

[2] Tsung Hung Lee, Fen-Hauh Jan, Chung-Cheng Yang.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06): 454-468.

[3] William Kilbourne, Gregory Pickett. How materialism affects environmental beliefs,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8(05): 885-893.

[4]洪大用. 公民环境意识的综合评判及抽样分析[J]. 科技导报, 1998(09): 13-16.

[5]吕君, 刘丽梅. 环境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J]. 生态经济, 2006(08): 138-141.

[6] Ramkissoon, Weiler, Smith. Place attachmen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nation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02): 257-276.

[7] Yen-Ting Helena Chiu, Wan-I Lee, Tsung-Hsiung Che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Ecotourism: Exploring 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Value Percep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01): 1-14.

[8]范钧等.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01): 55-66.

[9]周玲强等. 行为效能、人地情感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 1-11.

[10]王国猛等. 环境价值观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7-42.

[11] Satoshi Fujii. Environmental concern, attitude toward frugality, and ease of behavior as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n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6 (02): 262-268.

[12] Joanne Dono, Janine Webb, Ben Richard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ctivism,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and social identi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2): 178-186.

[13] William Kilbourne, Gregory Pickett. How materialism affects environmental beliefs,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8(05): 885-893.

[14]马丹. 环境知觉、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联性分析[D]. 东北大学硕士论文, 2013: 31-34.

[15]肖剑琴. 自然景区旅游者环境素养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53-55.

[16]刘贤伟、吴建平. 大学生环境价值观与亲环境行为: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06): 780-785.

Abstrraacct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ourism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western university students’ touris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intention is still rare. Research on western 324 effective samples of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student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re anthropocentr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natur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rmony;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le behavior into compliance with the wishes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conduct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llingness to travel.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nature center environment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or compliance tourist behavior will and proactive behavior will of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willingness to live in harmony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m to comply with environmental responsible behavior but Active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wishes were not significant; anthropocentr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il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active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but the willingness to effect compliance tourism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is not significant, and finally the finding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Key worrdds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ourist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Intention; Undergraduate

责任编辑 曾燕波

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urists’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 Intention

Liu Hongbo
(Tourism Department,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History & Tourism, Hexi University)

G641

A

1006-1789(2016)02-0062-05

2015-12-03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层面及支撑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D024;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旅游感知的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1073029;201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基于农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客源忠诚度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71373054。

柳红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旅游者意愿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期望嘱托责任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