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价值观现状

2016-05-18冯晓霞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

冯晓霞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价值观现状

冯晓霞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生活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维度,但现有文献中从生活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研究却较少。对青年农民工生活价值认知、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3个维度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空间,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理性务实的。同时,城乡流动中形成的现代性元素还不足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现代生活价值观,价值观的现代建构从根本上需要通过教育和再学习提升其自我意识和主体实践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价值观;实证分析

一、引言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包含了对基础价值的实现,[1]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生活价值的认知和信念,这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12528万人,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2]占到全部外出农民工总量的75.4%。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国内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研究主要涉及价值观变迁、代际差异、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主题。生活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维度,但现有文献中从生活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研究却较少,未进入研究者的核心视野。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将“输入检索条件”分别定义为“主题”“新生代农民工”和“生活价值观”,仅检索到自2005年1月以来(数据库更新截至到2016年1月)所发表的研究成果1篇文献(《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迁的特征及原因分析》)。目前,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缺乏专题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涉及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相应地,生活价值观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杨奎、邱吉认为,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判断和区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最有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最积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令人满意的生活等基本问题的观念体系;也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的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主体规范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简言之,生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意义的总评价和看法[3],并从幸福观、理财观、休闲观方面编制了首都市民生活价值观调查模型。赵孟营认为,生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关于何种生活模式是值得期待或值得认可的信念[4],并从职业价值观、家庭价值观、社会交往观三项指标考察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生活的意义的总体评价和对理想生活模式的向往。也就是说,生活价值观既涉及人们对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的价值认知,也涉及在具体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取向。价值认知是生活价值观的基础,是形成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的前提和条件;生活态度是中间环节,影响和制约着价值认知过程;行为取向是生活价值观的最终结果和表现。因此,从理论上及现有对生活价值观的经验性研究,本文在生活价值观下设置了生活价值认知、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三个维度,对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进行比较,并重点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陕西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3份,有效回收率90.5%。其中新生代农民工279人,老一代农民工264人(学界通常以1980年1月1日作为新老农民工的分界线,本文采用了这种划分方法)。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方法进行研究。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已婚者居多,占78.8%。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已婚者占多数,达到59.6%,这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婚姻状态相吻合。第二,性别方面,男性高于女性。老一代农民工中男性明显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老一代农民工比例越来越少。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男女比例接近,男性(55.2%)稍多于女性(44.8%),大致与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第三,在受教育程度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最多,达到65.7%。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提升的比例越高。第四,在从业种类上,老一代农民工比较单一,大多从事建筑和制造业(73.1%),少数人从事服务业或其他。而新生代农民工从业种类扩大,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从事建筑业的比重下降,有的从事个体经营或其他。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大转型时期,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走出农村直接进入城市务工,对农村没有那么多的情感依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人数上占的比重大,而且他们有更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年纪轻,受教育水平高,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向往城市生活,更希望永久定居到城市。[5]

(一)生活价值认知:目标诉求清晰,理想和具体实践之间存在错位

价值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自觉。[6]生活价值认知是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及生活目标的价值认知。生活价值认知内在地包含了对生活意义、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评价,比如何种生活和行为方式具有价值,何种生活和行为方式不具有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坏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应该摒弃,这些价值认知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本项主要从农民工对生活目标追求的价值认知来考量,包括“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两个层面的内容。

在被调查者中,针对“长远生活目标”,老一代农民工选择“获得更多金钱”和“不清楚,没有考虑过”的分别是32.1%和38.2%,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的10.4%和14.9%。而50.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的11.7%。选择“为社会做贡献”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新生代农民工分别为5.4%和18.9%。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更重视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对自己长远生活没有明确的想法,往往忽略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认知和追求在理论上是理性和清晰的,五成以上的人能够从社会需要、自身的现实利益出发,选择、追求其价值实现和利益满足,兼顾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更愿意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间采取折中态度,寻找到平衡点。但是,仍然有14.9%的新生代“对自己长远的生活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属于混沌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轨迹总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转移,虽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认知均以城市为坐标,但又没有能力完全融入城市社会的生活空间,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过渡性的状态,这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不知何去何从。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和生活价值认知成正相关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长远生活目标的价值认知越清晰。

当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来认识自己的生活目标时,他们更加倾向于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更为理性地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现实利益,强调实现生活目标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您当前具体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的调查中(限选两项),不论是新生代还是老一代农民工,大多数人的首要目标仍是“挣更多的钱”,他们都将进城打工视为改变当前生活状态和谋求自身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具体生活目标方面,新老农民工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体验城市生活”和“在城市买房,结婚生子”两项差异很大,6.7%和4.3%的老一代农民工选择了“体验城市生活”和“在城市买房,结婚生子”,显著低于新生代农民工14.8%和26.3%的选择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老一代农民工选择“学门技术”的比例大大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这是因为多数老一代农民工比较认可农村生活,他们并没有去城市生活的打算,只是想通过学门技术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见表1)。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看待金钱非常理性,虽然68.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挣更多的钱”是融入城市的首要条件,但并未将挣钱作为唯一目标,认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新生代农民工基于对现代生活的认可,许多人找工作时目标非常明确,尽可能寻找能学到专门技术和更好发展机会的工作,尤其是对直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知识技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在争取待遇和谋求自身发展上,他们直接将工作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越来越注重自身工作发展与生活的前景。随着城市生活工作的历练,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步形成对自己生活选择的明确价值认知和体验。

表1 新老农民工当前生活目标差异比较(%)

就生活目标追求的价值认知来讲,存在理想和具体实践、应然和实然的错位,但这并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强调生活质量、自我价值实现感及追求提升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度。总体上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技能素质的提升和城市生活的熏陶,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他们已经认同和接受了城市生活空间所内含的价值信息,目标就是融入城市,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二)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勇于改变,缺乏将其完全付诸实践的勇气和能力

生活态度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看法以及面对生活所作出的反应和行为。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跟随着父母流动或远离家乡,这种流动带给农民工的不仅是离开家乡后谋生方式的改变、环境的磨炼,还带给青年农民工视野的开阔、见识阅历的增长、生活观念的更新、适应能力的提高等现代性元素。我们的调查主要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判断”“面对重大挫折的应对方案”“对当前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态度。

在对“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态度分析中,新老农民工普遍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对生活充满信心。在这点上新老农民工并无明显的区别。在新生代农民工中,14.3%和36.4%的人持“非常赞成”和“赞成”的态度,42.3%的人“基本赞成”,4.2%的人“不赞成”,2.8%的人选择“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状况影响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评价。从调查看,未婚者持“赞成”态度的比例最高,已婚者持“赞成”态度的比例低于未婚者,高于离婚者,尤其是生育并抚养小孩的农民工持“赞成”态度的比例更低。这说明婚姻尤其是养育子女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判断。

在回答“您面对重大挫折的应对方案”的问题时,新老农民工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新老农民工选择“愿意进行改变,寻找解决方案”的比例分别是39.3%和12.4%,选择“命运的安排”比例分别是5.2%和24.1%。虽然4成以上的新老农民工选择“不会轻易放弃,努力争取成功”,选择比例差异不大,但这只是中国人吃苦耐劳、不肯轻易服输的性格因素使然。与新生代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明显表现出保守性,在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更可能逆来顺受。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不愿改变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运气不顺遂的逆境面前,更能打破成规,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积极寻找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往往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点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迎接生活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点上,新生代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但是,也要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从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对城市社会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经历过复杂生活环境的磨炼,在工作中往往缺乏忍耐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弱,表现为频繁换工作。

在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现状的评价”的调查显示,新老农民工的对比差异非常明显。从整体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满意度都要低于老一代农民工。在老一代农民工看来,他们打工就是为了挣钱改善家庭生活,挣上钱就回家乡了,自己在外面辛苦一点无所谓,只要在外面比在家务农挣钱多就可以。新生代则不然,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认为生活会越来越好,但是并不甘于为了家庭无条件地委屈自己,接近六成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尤其是对工资待遇、衣食住行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基本生活条件。在调研中,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快递、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很多行业的农民工的住宿基本上集中在集体宿舍,缺乏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平时都住集体宿舍,感觉挺孤独的,不像城市人,下班可以回家,跟家人在一起。工作也不稳定,只能看以后能不能挣的(钱)多些,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不再两地分离。”可以看出,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态度乐观,期望改变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尚未看到他们主动通过学习改变生活现状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人会自己花钱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技能培训学习,他们只是在找工作时尽力寻找能学习技术的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将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全付诸实践的勇气、能力和行动,大多数仍是被动接受。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文化程度越高,改变生活现状的思想、动力和能力越强,他们往往会通过主动学习、培训等机会提高自身,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行为取向:理性务实,现代性与传统经验性思维交互影响

行为取向是人们基于自己的生活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选择倾向,是价值认知向现实行为转化的最后环节。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年阶段,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义务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注重实干、讲究效率和公平。虽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但是他们对城市生活是耳濡目染的,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老一代农民工更加认同乡村生活,没有积极融入城市生活的理性自觉。因此,此调查主要针对新生代,在行为取向下设了“融入城市生活的方式”和“与城市人的交往方式”两个维度来考察。

为了缩小与城市人的差距,在城市的交往和生活中不“被人看不起”,新生代非常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策略,刻意通过对时尚的追逐和模仿来隐藏自身的乡土气质。在“您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融入城市生活?”的访谈中,一位受访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都要注意,尽量讲普通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穿衣服时髦些。当然也不能跟城里人比,城市人讲究,我们买衣服在批发市场,品牌的太贵,只要质量过得去,款式比较新,不要看起来太土就行。挺羡慕城市生活,规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休息、看看电视、上上网,有的人还去公园锻炼、健身,这种生活习惯挺好的。不像农村人,生活没有规律。如果将来能在城里买房,结婚生孩子就好了。”城市适应的“状态应该是心理和行为上都接受和习惯(并不一定要求心理上完全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7]着装本是最普通的生活行为,但新生代农民工却在个人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生活身份认同成分,审美上向城市人靠拢,城市生活模式成为农民工的情感和理性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行为取向是理性务实的,他们从个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生活,以自身的现实条件和主体需要为取舍,尝试建立自己的生活价值体认,既重视城市生活模式的象征意义,又不盲目迎合城市社会生活的行为取向。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市生活模式做出的理性化的适应性调整。

面对农村和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数人的第一目标是挣钱。同时,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也使他们懂得:要融入城市生活圈,不单纯只是挣更多的钱、在城市买房安家的问题,必须学会与城市人交往。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培养与城市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因此,面对城市的各式人群、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他们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际关系,也尝试培育现代人际关系。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在外面求生活,总会遇到各种人,总要学会跟人相处。在外面混,要有些交往圈子,要不混不开。不过平时还是跟老乡和亲戚朋友打交道比较多,大家比较熟,可靠,不需要防备什么,不像跟城市人打交道那么麻烦。不管跟谁相处,都不能损害对方的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人际关系和自身的现实利益,开始了以利益和业缘为纽带的社交生态,建立自己的一套社交准则,但交往对象仍是以老乡和亲戚朋友为主,说明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轨道。因此,在本质上看,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为前提是交往的一种本能反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空间的主导性思维仍是城市流动中的传统经验,“并没有成为城市现代性谋划的一部分,更谈不上一种主体性意识的培育”[8]。再加上交往机会少,他们很难通过与城市居民交往培养起现代人际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只是具有了某些现代性元素,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社会情感经验性的思维方式。

四、结论与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目标普遍是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能力,着眼于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向更高社会层次的生活方式转变。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目标和现实境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接近六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不高。在城乡流动中,新生代农民工充分接触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接受了一部分城市生活价值体系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心底向往并认可城市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空间,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但现实是,城市也并没有完全接纳他们,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目标的迷茫和困惑。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价值观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某些现代性元素并没有形成其安排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的自觉信念和内在机理。新生代农民工在对未来生活之路的选择中,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独立思考、选择的成分并不多,常常跟随潮流的现象而变化,缺少对以往自己的价值观念的理性反思和对未来价值之路如何选择的自信和整体把握[9]。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流动加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原有认知:农村生活代表着落后和传统,城市生活代表着先进和现代,而他们“与城市人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那些人出生在城市,我出生在农村而已”;只要积极拼搏、进取,努力挣钱改善家庭生活,就能跟上城市人的步伐,融入城市社会。但是,由于资源占有的匮乏、获取资源的能力匮乏、有效利用资源并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匮乏,[10]他们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赶上城市人的生活步调。这就导致了农民工日常生活交往空间的狭窄、行为的保守,从而心理上容易产生强烈的认知落差,造成生活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价值取向偏离轨道和选择偏差,甚至有使城市社会分裂为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的趋势和造成社会动荡的危险[11]。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价值观的建构,有赖于国家、社会及农民工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国家政策、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改善经济条件和工作生活质量、满足其生活需求和发展的社会空间环境和价值观引导。庆幸的是,随着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的施行,新生代农民工将获得更多的城镇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身份置换、教育培训等基本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乃至向上流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再学习,协调个体内心的价值观念,在心理上内化、在行为上顺应现代生活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提升生活价值观的自我认知和主体实践能力。

[1]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

[2]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2014-5-12.

[3]杨奎、邱吉.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1.

[4]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63-76.

[6]张军.价值认知是公民价值观养成的第一个扣子[J].中国德育,2014(11):26-28.

[7]符平、江立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局限与突破[J].调研世界,2007(06):14-17.

[8]潘泽泉.被压抑的现代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57-63.

[9]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04):9-12.

[10]高韧.可行能力匮乏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1(01):86-89.

[11]纪亚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困惑[J].探索与争鸣,2013(09):21-22.

The Life Values of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Feng Xiaoxia
(College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on the values of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he life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dimension of values, but there is les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valu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life value cognition, lif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rient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ife values of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r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rational and pragmatic as a whole, and they hope to integrate into the urban life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However, the survey concludes that modern elements formed in the flow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 not enough to make th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to form the modern life val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values fundamentally need to enhance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ability through education and learning.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Life Values; Empirical Analysis

D432.6

A

1006-1789(2016)06-0077-06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6-04-26

本文系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农民生活方式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KRM47;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学生领导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Z042。

冯晓霞,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变迁、青年问题。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