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后,再看华德福
2016-05-17
12年后,再看华德福
中国的华德福教育发端于2004年的四川成都。四年前,本刊就以“华德福在中国”为专题,报道了中国最早的华德福学校和有着教育理想的那批人。至今,华德福在中国已经走过12年,从《第一所学校的故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大大小小几百所华德福幼儿园、小学。
前段时间,广泛传播于朋友圈的文章《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真相》(简称《真相》)又一次引起了华德福教育者和家长们的议论和质疑。当年的那批年轻人早已迈入中年,成长为成熟的教育者,但是,当年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缘起、理念、实践、人才、本土化的融入、功利化的抗争——现在依然是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在12年后,我们需要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华德福。我们想要知道,12年的时间,到底哪些家长选择了华德福?这个来自德国的教育是否真正适合中国孩子?当年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我们想要知道真正的真相。本期论坛,我们以《真相》这篇文章为由头,邀请了两位华德福资深教育者畅谈,一位是中国第一所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李泽武先生,另一位是深圳市山之雨华德福学校校长王羲烈先生。前者完整参与了华德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至今仍旧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后者在经历了体制内外多年的教学和思考后,毅然选择了华德福与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教育理想。
李泽武
王羲烈
修行?通灵?
【《真相》原文节选】
“华德福的创始人是鲁道夫·斯坦纳,整套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就是来自他的人智学理念,人智学:神秘主义学说,神智学的变体,为德国人鲁道夫•斯坦纳博士于1913年创立。强调基督教灵性的传承,内容包括对各个领域的知识作出神奇的解释,发展所设想的人们能对自然界进行精神统治的一种“神秘能力”的方法。后来成为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
“华德福的课程内容包括手工、艺术、自然园艺、歌唱、神话故事,尤其神话故事课程里面包含了很多经书故事及通灵故事,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激发孩子对灵性力量的兴趣。另外通过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也增加了孩子的灵性能量场,因为大自然富含灵性,所以华德福的园艺活动很多,还有很多仪式,都是类似宗教仪式一样……”
“华德福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孩子的灵性,让孩子身心灵合一,让孩子能通灵,所以课程的安排也能感觉到的都是围绕天人合一展开。”
“从整体课程背后分析华德福的目的还是激发灵性为主,华德福从一年级开始的课程,其实都是一步步地先从自我了解入手,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通过课程让孩子从自我走向超越自我……”
【问题1】华德福教育真的是在做让学生“修行”“通灵”等事情吗?
李泽武:很多人把它想偏、做偏了
华德福教育在世界上存在快百年了,进入中国马上13个年头,似乎最近几年也挺火热,升了温度,但是,真正深入了解学习的人并不多,太多慕名送子而学的家长,也多借名自发而教的老师。而随着华德福在中国实践的时间推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准的老师会越来越多,现在毕竟还是少数。其实华德福教育既不震撼,也不神秘,它最本质的一条,就是充分细致地研究孩童的发展。很多人把它想偏了,也把它做偏了。要么拘泥于窗帘的颜色,要么死磕着“名词术语”,要么就说得神秘莫测。
华德福教育从1919年的德国斯图加特开始,要100年了,全球两千家以上学校,上万的幼儿园与成百上千的相关机构都开始准备百年庆了,它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肯定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那个时代人感兴趣的说法、想法,就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当年关注“以太”一样。认识到人的灵性生活,是明证人的高贵存在。我们肯定和动物、植物、矿物不一样,尽管我们自身包含这些成分,否则我们就会是动物、植物、矿物,而不是人了。在人之为人中,自我同样很重要。“认识你自己”永远是教育的金科玉律。教育也永远是“知——道”(knowing)的过程。
王羲烈:反对蒙昧主义!
很多人把华德福教育视为一种有钱人的游戏,他们吃饱了没事干,把孩子送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搞灵性修炼,远离社会三千英尺,远离污浊的人群,这种看法是对华德福最大的亵渎与误解。
目前华德福界许多从业人员,从教好多年了,也参加过好多培训、各类工作坊了;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好几年了,也跟着四处学习、听讲座,居然不知华德福为何物;知道的一点,也是错的。例如把华德福倡导的“身、心、灵”的“灵”字,理解为温情脉脉的心理感受、浪漫梦幻的缥缈直觉,或是如上文作者所认为的“通灵”或“神通”,视其为一种与理性逻辑思维相对立的思考方式。而任何一个肯仔细研究斯坦纳原著的人,都知道“灵”指的恰恰是一种通过深度的逻辑思考才能抵达的东西。也许因为“灵”这个字,在汉语中容易引发联想,让人望文生义。
造成文章作者误解、华德福界从业人员与家长混乱,以及外界对华德福发生质疑、偏见、否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此种“蒙昧主义”。在没有深入了解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以前,尤其是未曾深度研究原著,只是凭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道听途说的印象、空泛潦草的培训,就认为华德福如何如何。例如该文作者,连神智学(人智学)与华德福教育的关系都没搞清楚,就一口断定华德福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为了让孩子能“通灵”的。那么,神智学(人智学)与华德福教育是什么关系呢?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人智学是斯坦纳关于世界、人生的根本看法,华德福只是人智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除教育外,人智学还被应用到农业、医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纯粹的人智学,有追求灵修的部分;但华德福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一种因人智学指导而有特色的学校,安住尘世面向大众的学校,不是宗教,也不是神学院。华德福学校传授的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与一般公立私立学校并无不同,只是传授的方法迥异。这个方法,便是人智学的方法,强调知识与生命的连接。191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世界上第一家华德福学校,是为贫困的烟厂工人子弟创办的。从斯坦纳博士的多次指导中,我们能看出,他特别关心这些孩子毕业后的谋生问题,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学校课程设置也千方百计为其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特别接地气,特别“现实”,并不是一群人搞的试图逃避俗世污染的“世外桃源”。
家长的纠结
【《真相》原文节选】
“我留守在大理,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去了……有少数的家庭可以安排好自己过去的生活,留在了大理,继续自己的真实生活的体验…… 来的家庭中,比较多的是接受过“华德福”熏陶的,有的妈妈就是华德福小学或幼儿园的老师。”
“选择华德福的家长其实也是带着对教育的焦虑,带着对教育的期望走进来……有的家长过来,带着华德福式的朦胧感和故事感,每天沉醉在给孩子‘塑造’美好小世界的圈子里,为孩子‘设计’各种‘纯天然’的玩具和玩法,避免与“非华德福”的一切事物接触。却不知,今天,我们身处的大理,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自然而美好的世界。我只能说,至少在中国,华德福、蒙氏一类的教育,沦为了我们在城市的“变态”环境中的一个‘避风港’。”
“家长一批批的流动,这个流动就是要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华德福的孩子想在国内上大学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学的那点东西太浅显了,但是出国,出国竞争就小了吗?竞争会更大,所以孩子未来的工作就业还是很多家长考虑的,毕竟还是要考虑生活……”
【问题2】华德福在当前中国成为了一个“避风港”吗?家长是为了逃避应试教育的弊端而选择华德福吗?对孩子未来在社会的适应性方面的疑虑,两位有何回应?
李泽武:学生真实而健康
人们把对教育理想的附丽,把对教育的焦灼与恐惧,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怀疑,统统加诸到种种新教育之名下,要么“避风港”,要么“试验田”。而本应花费巨大精力的对孩童成长的观察理解,对孩子身、心、精神发展的认识,这些不管哪种教育都脱离不开的东西,却“选择性回避”了。为什么大家会在教育的关键节点上“避重就轻”,因为说到孩子的发展,包括心理发生学的东西,是要动真格的。打开网上微信上各种信息看看,大家都在谈教育,而吓我一大跳的事情是,教育变成了口号,变成了“标题党”。教育怎么能变成“标题党”!它是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成长,是老师日复一日、分分秒秒的工作!是对孩童的持之以恒的深入观察与了解,心理动因是什么,感受与理智如何相互平衡与作用,动手、动脑、动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互动的,界限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换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所说的“动真格的”。没有激动的憧憬,沉不下来,守又守不住,教育就只能如打转的树叶,逐流的浮萍。
(华德福)在中国12年的发展,已有五六十所不同规模的学校,已有三四百家不同模式的幼儿园,也有毕业进入大学的孩子。我带了中国最早两批华德福的孩子,他们都陆续进入国内外大学,我和他们都保持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关注着他们,多多少少分享着他们的欢乐与痛苦。通过他们,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不管上的是一流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是一个真实的、健康的、有希望有活力的存在。没有“次品”“废品”“危险品”,并且后劲十足。特别当他们参与到生活与实践层面。一个在国内读音乐学院的汤同学,弹一手优秀的钢琴,有一身充溢的音乐素养,国内外巡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而两位初中去了公立普通高中的李同学、陈同学,今年考上的是很普通的二本大学,但对专业颇有兴趣,心态良好,更难得的是——没戴眼镜。光是这种健康的身体,正向的态度,就给人一种喜悦!还有一位梁同学,到加拿大读到高中毕业,因种种原因,选择自主创业,进入IT公司,做音效设计,那里有音乐学院毕业生,有各种教授,我问他那些人是否都比你懂得多?他笑着说,“我也许比他们做得好,因为大家都是学习,我到处学,网上啥都有,而他们的教程上来的都是哪年哪月的东西了。”
王羲烈:反对教条主义!
以我的了解,目前选择华德福教育的,以一二线城市70后的中产为多。这是觉醒的一代,他们想要救自己的孩子。华德福也好、蒙台梭利也好,读经私塾、妈妈学堂、打工学校等等,皆是2000年以来全国规模的“教育自救运动”的一部分。华德福教育发展到现在,一直是在争议中前行,越往高年级,导致的家庭争论、不同意见,乃至势如水火的矛盾越深。为何?一般来说,女性家长是感性的,华德福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滋养、艺术化的教学,深受她们认同;男性家长则理性得多,他深知教育关系着孩子的未来,他也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文凭,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未来,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华德福的教学与师资,难以做到这一点。幼儿园他觉得无所谓,一到小学或小学高年级,他们往往坚决要求将孩子转回公立学校。
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亦是由于目前许多华德福学校的教条主义导致。我曾以蔡元培先生的“五育”标准观察当今中国不少的华德福学校,美育做得不错,体育也不错,智育严重不足,德育与群育几乎被忽略。
欧美华德福学校的课程与其考试录取、社会体制方面是匹配的,在欧美能实行的,在中国就不行。例如,欧美华德福搞主班制,一个老师从一到八年级,又教语文又教数学又教音乐又教美术,又当爹又当妈又当哥哥又当姐姐又当爷爷又当奶奶,人家可以,我们就不行。为何?欧美的语文第一步容易,26个字母啊;我们难啊,3500个常用汉字得搞定啊。他们的数学简单,高中毕业才相当于中国初一初二水平,我们的数学难啊。单是这两科,在三年级以上,我们就必须分开,由专业老师单独授课,否则,那是累死老师耽误学生啊。假如搞主班制,势必课程内容肤浅,肤浅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才到小学毕业,竟然无书可读。因为文化程度差到考不上任何中学,纵然进去,长期也是班里倒数——这对孩子的伤害该有多大!
目前不少华德福学校的文化课太肤浅,水平很差,不要说面对中考高考,就是小学毕业,孩子的程度远不如公立学校。这是事实。因此之故,华德福的孩子好像只能出国。但出国就那么容易?按其现有的教育程度,纵然出国,也极难进入心仪的大学深造。与家长们当初义无反顾地投身华德福的热情相比,这个结果堪称悲惨。当然,好在目前全国的绝大多数华德福学校,仅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初中以上的很少。可是,用不了几年,当大规模的毕业生出现时,才是考验华德福教育的时刻。假如我们不在此前就改革到位,完成华德福教育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接轨,华德福教育将会出现雪崩般的倒闭浪潮。
本土化进程
【《真相》原文节选】
“国内的华德福幼儿园现在也彻底掺杂了国内的东西,比如国学之类的,但是从整体课程背后分析华德福的目的还是激发灵性为主……”
【问题3】有一些华德福学校增加了读经或国学教育,两位怎么看?华德福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李泽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尝试过程,中国的经典中国的文化肯定要大量的结合并运用。读经典,用文化,需要从孩子自身发展出发。这个实际联系、运用的过程,需要至少二三十年的努力。但是,从基本想法出发,大胆去做、去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精神是必需的,教育创新光是说解决不了问题。华德福在中国早已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它能帮中国文化实现她的天命”(华德福教育部长克里斯托弗语)华德福教育在我眼中不是既定的模版,我们做好它往里倒就是了,它是拿来发展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王羲烈:提上议事日程
华德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遍布五大洲四大洋的一切文明国家;在中国十余年的发展,遍布国内一线二线城市与部分三四线城市。无论在沙特阿拉伯的干燥沙漠,还是亚马逊河畔的热带雨林,无论是高科技的美国“硅谷”,抑或喜马拉雅山麓与世隔绝的部落,都有华德福学校的身影。为何它如此有生命力?正因为华德福每到一个地方,迅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而且往往能对当地文化的复兴产生推动力,诞生出最现实、最接地气、最有特色与价值的教育。因之,华德福到中国,毫无疑问应该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与中国化。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华德福的中国化与本土化,近两年来也被国内的同道提上了议事日程,多次研讨,许多学校也展开了探索。比如以深圳山之雨为代表的一些华德福学校,积极地学习斯坦纳博士原著,教育自己的老师理解华德福的真精神,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僵化的教条、机械的制度。他们坦诚地面对自身的问题,破除迷信,积极改善;他们以华德福精神为尺度,不拒绝古往今来任何教育与学校所创造的良好经验;他们依据华德福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吸收中国文化,开设各类丰富多彩的课程;他们学生的程度,学业水平远超公立学校,而同时灵性洋溢,德性优美,活泼喜乐。将来,华德福教育一定会在中国大放异彩,但也一定是从此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校诞生。破除了蒙昧主义,破除了教条主义,我们相信华德福一定会胜利,就像我们相信中国文化一定会万古长青。
成都华德福幼儿园户外设施
深圳山之雨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