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学院及书院的任务
2016-05-17
当代国学院及书院的任务
一、传仁义之道
当代国学院及书院的首要任务便是“传道”。
1.何谓“道”:仁义
韩愈《原道》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孟子》开宗明义:“仁义而已。”这就是说:所谓“道”,即儒家的仁义之道。
儒家讲“仁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差等之爱”,即爱的程度是要区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一方面是“一体之仁”,即爱的精神是一视同仁,也就是“博爱”。如果只讲一视同仁,那是墨家的主张;如果只讲差等之爱,那其实是杨朱的道家主张。
仁爱的这两方面,适用范围不同。《礼记》指出:“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恩”即“爱”,此处指差等之爱;“义”指公正公平的正义原则,是由“一体之仁”导出的。这就是说在私领域、即不牵涉他人权利的地方,应当以“差等之爱”为第一原则;而在公领域,则应当以“一体之仁”、正义原则为第一原则,即以博爱的精神来保证公正、公平。
3.行而宜之之谓“义”:正义
韩愈说:践行博爱、并使之适宜于具体时空条件,这就叫“义”。这其实就是“中国正义论”的正义原则,包括两条原则:
(1)孟子指出:“义,人之正路也。”故“义”又叫“正义”(荀子)这是正当性原则:在公领域,一切行为都应当是博爱精神的践行,即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例如我们制定一种“游戏规则”,不应当是有所偏爱的,而应当是一视同仁的。
(2)《中庸》指出:“义者,宜也。”这是适宜性原则:博爱的实现方式要适应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例如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条件。例如在前现代的社会和现代性的社会,博爱的实现方式就是大不相同的。博爱是普遍的,而博爱的具体实现方式则是特殊的。
总之,当代国学院及书院所传之“道”,不外孟子所讲的“居仁由义”。
软件主界面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观测事项提醒,交接班记录,到报检查结果和质量控制结果。如图1,软件主要功能的运行结果均在首页显示。
二、授仁义之业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晚》《春秋》:其法,礼乐弄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早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所传之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经典研读
韩愈说“其文《诗》《书》《晚》《春秋》”,只是简单列举: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对于当代国学院及书院来说,“文”可涵盖儒道佛的经典、文史哲的典籍,乃至“外文”——所有一切人类文明典籍。为什么要“博学于文”?因为“文以载道,道在文中。所以,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仁义是其“道”,六经是其“文”。
2.政治关怀
《大学》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政治,梁启超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者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如顾宪成的著名对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会议开始前,参会嘉宾祭拜孔子像
3.阶层包容
韩愈所说的“士农工贾“只是古代的社会分工、阶层划分;现代社会的分工阶层更为复杂。但无论其多么复杂,当代国学院及书院都应广泛吸纳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教学相长”。孔子主张教育应当“有教无类”,就是这个精神。
4.伦理建构
韩愈所说的“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是对古代的人伦关系的概括。在现代社会中,其中一些已经不复存在,例如君臣关系;另外一些则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尽管如此,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人伦关系、伦理规范。
按照上述适宜性原则,伦理关系是历史地变动的,这就是孔子讲的“礼有损益”;按照上术正当性原则,博爱是永恒的,伦理关系也是永恒的,这就是孔子讲的“克已复礼”、“不学礼,无以立”。
5.服饰得体
韩愈所说的“其服麻丝”那是古代服饰,今天未必如此。
有一种误解,以为儒者应当穿“儒服”:着深衣之服,戴章甫之冠。其实不然,《礼记》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孔子说他自己不懂什么“儒服”。在他看来,儒者在于博学;至于服装,入乡随俗而已。穿儒服的未必就是真儒,不穿儒服的未必就不是真儒。正好墨子所说:“行不在服。”真正的儒者不在“儒服”,而在“儒行。”
所谓“儒行”,所“行”的就是“仁义”之“道”。服饰也要贯彻“仁义”、特别是“义”的精神,即刚才所讲的适宜性原则。服饰的适宜,就是“得体”,即适合于自己的微分和适应于特定的场合。
6、居处随遇
韩愈所说的“宫室”,不是什么“宫殿”,更非什么“仿古建筑”,而是今天所说的平平常常的“房屋”。
韩愈的意思,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修道不必像道士一般“忘世”于深山老林,得道不必像和尚一样“出世”于名山大川。儒家认为:道在人心,不在彼岸。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随遇而安、随遇而乐。寻常居室,均可成为“孔颜乐处”。
当代国学院及书院应该培养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7.饮食有道
韩愈所说的“粟米、果疏、鱼肉”,无非中国百姓日常饮食。韩愈强调:包含不必如佛教的刻意“吃素”,不必如道教的刻意“辟谷”。
当然,饮食亦有其“道”。饮食之道,其实也是“仁义而已”:饮食之“仁”,在于爱惜食物,例如不能暴殄天物、不能折磨动物等等,孟子讲“君子远庖厨”,就是这个意思:饮食之“义”,也包括正当性”与“适宜性”两层意思,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