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预科生:一个班级和一间办公室的故事
2016-05-17周春伦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我们是预科生:一个班级和一间办公室的故事
本刊记者_周春伦
兴农中学预科班高三(29)班的学子们
29 班和它对面的办公室
这是一栋颇具规模的四层教学楼,以一个绛红色环形建筑为中心,教室向两侧一字排开。名曰“骍龙堂”,与“兴农”谐音。
高三年级29班位于骍龙堂第三层,29班是兴农中学7个预科班之一。10年前,兴农中学首次开设高中预科班,专门招收不被公立学校录取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初三毕业生。预科班学制4年,在兴农学习一年之后,才正式进入高一。
沿走廊往前,不远处就是高三年级办公室。办公室的外墙上仍然张贴着激励的语言:单调、乏味,我们无畏,我们志存高远。内墙是《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在兴农中学里的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
办公室里,安置有4张办公桌,两两相对,坐着两对师徒。师父常磊、马仲坤,分别任教29班的物理和化学科目。徒弟李梦婷和王进来自四川,2016年,是两位年轻女老师来兴农的第4个年头。
兴农中学有“老带新”的传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位年轻教师,时间为完整的一届。李、王两位老师每周定期到师父班里听课至少两堂,而师父也会回听至少一堂。大部分时候,充塞整间办公室的是各类有关学生的话题。贵州话与四川话肆意往来,分不出彼此。
一条走廊之隔,29班的孩子在这里频繁出入着。
那些不得不说的“过去”
正值八月,满园桂花香浓郁得几乎要将人心浸透。
就在一个月前,简家乐刚刚从另一所高中转入兴农,他被安排在29班。一副大小伙子的成熟模样,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让人很难将眼前的这个人与他口中曾经的自己的联系起来。
他形容自己在原先班级的角色,“大概像是汤里的那颗老鼠屎”。被老师用来“杀鸡儆猴”是常有的事。比如,总当着全班同学面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这让他觉得很丢脸。班主任还曾就“是谁在影响班级”的话题发动全班公开投票,让他亲自站到讲台上唱出自己的名字(全班80多人,简家乐被50多个同学投票检举)。
他几乎忘了自己原来的样子。3年前,他曾以优秀的成绩顺利进入这所公立中学的实验班。青春期的叛逆,加之对初中紧迫学习生活的反叛,他迷上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在被孤立的压力下,简家乐和妈妈关系开始恶化。高中最后一年,他决定换个环境。
比简家乐更早一些转入29班的,还有另一个人。1年前,刘心玥决定转入兴农中学。这是一个个子高挑、有些腼腆的女生。父亲常年在国外,母亲工作繁忙。初中之前,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转学之后,妈妈换了份轻松的工作,将家搬进了学校外的一间出租房,离学校5分钟路程。她于是成为班里为数不多的走读生之一。转学的决定是她自己做的,她希望在兴农严格的管理下,自己能够上一个好大学。
和简家乐、刘心玥不同,29班的更多孩子是从预科班一路走上来的,比如邓鸿晋、杨晓怡。老师曾对班里孩子的家庭状况做过统计,其中,单亲家庭占比非常高,其次是留守儿童和隔代教育家庭。这些孩子的入校成绩大多在300分左右,一个非常不理想的分数。青春期反叛、与老师的矛盾、与家人的冲突,种种原因让他们成为了不受欢迎的所谓的“后进生”。
来到一个新环境,没有人在意过去,这些孩子都松了一口气。
新教师都要经历什么
老师们也有自己的过去。不同的是,孩子们口中的“过去”大多发生在来兴农之前,而老师们的“过去”都是从兴农开始的。在这之前无论有多少辉煌,来兴农之后的巨大挑战,都让他们印象深刻。
马仲坤老师是黔东南人,在预科班创立的第二年,他从贵州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兴农中学。一上任便被“委以重任”,接手预科班的化学教学。两个星期之后,这个性情直率的年轻人申请换班,“真的受不了,辞职的心都有了。”一直到3年前,他才从基础班正式回归。29班是他真正意义上带的第一届预科班学生。
“课上到一半,先出去哭一会儿。”女老师们再谈起自己的过去,都神色轻松,言语间充满调侃。刚来学校第一年,李梦婷老师被学生气哭过两次。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时,她23岁,一身T恤、牛仔裤打扮,看起来与班里的学生无异。预科班班主任工作对这个独生女提出了巨大挑战,除了要照顾40多名学生的生活,更让她觉得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和习惯。从小学习优异,从重点高中顺利升入大学,这些经历让她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
最前沿的教学尝试、课堂变革,在这个地方根本无法实施。年轻人的抱负从第一天踏上讲台便受阻了。和很多新老师一样,她会因为学生的某个错误,独自生气很久。
李老师讲到一件当时很不能理解的事情。有一天,她看到一位老师正神色严肃地批评一个学生,看起来非常生气。但就在学生转身离开的下一秒,这位老师便轻松地招呼她,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让她错愕不已。“没想到现在我也能做到了。”她哈哈一笑。
眼前,两对师徒都很健谈,整个办公室的氛围很轻松,与他们口中的故事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仿佛那些“熊孩子”、令人“心塞”的往事,甚至每天仍然在发生的类似的事情,都不足以成为困扰。
“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蒲邦顺校长这句话放在此处显得很合适。李老师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学生。不再苛求他们不犯错误,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讲课,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做之后,她发现很多原先看来无法解决的事情变得顺利起来。很多新老师都和她有同样的经历。
在兴农中学较早的一本资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在办预科班的8年中,有学生高考超过一本线,三分之一以上学生超二本线,85%以上超三本线。现在这个数据已经被突破。
虽然它仍然是一个分数,但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每一分背后包含了更多内容:学习信心的重新建立、学习习惯的重新培养、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的信任,等等。
在谈成绩之前
从29班教室的窗户望出去,是教学楼外的一片空地。这里有一排玻璃展示窗,学生的习作被放大了张贴在里面供大家阅读。关于校园生活、未来梦想,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
高二年级一个叫张建的孩子在回忆了自己与父母的一次冲突之后,这样写道:“当那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艰难地站着,额头上满是汗珠,却无人让座时,那个母亲看着怀里熟睡的孩子微笑。我深深地体会了妈妈您。”这个小细节很让人动容。
老照片:俯瞰骍龙堂,周末的校园
这篇文章陈列在这里,与校门口的“忠信笃敬”、教学楼里的《弟子规》、墙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人呢”的巨幅版画,以及兴农中学许多关于孝亲的活动用意相似。中学孩子用他们单纯、敏感包容了其中的质朴和不事雕琢,并且受益。
杨晓怡对过去的自己表现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会因为母亲端来一盘自己不想吃的水果而生气,会因为不愿意上补习班而公然对抗。这个外表文静的小女生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如果不孝顺他们,会觉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而邓鸿晋妈妈说到自己孩子的时候,表现得很开心:大男生性子粗,以前从来不知道父母亲生日,现在每到生日或者父亲节、母亲节,都会打电话回家问候。在家会主动帮着做家务。
以“孝敬父母”为出发点,通过“孝亲”去激发孩子主动向上的愿望,是兴农学校的初衷。
预科班第一年,重点在纠正习惯,补习基础。但在这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大部分预科班的孩子都曾跟简家乐有相似的经历,他们迫切地需要重拾对自我的自信。
这个办公室的每位老师心里都装着一些关键词:尊重,平等,鼓励,包容,永远充满期待。
马老师说,预科班发的奖状通常是最多的: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单科第一奖,各类活动得奖,寝室表现好也有奖。老师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杨晓怡喜欢英语。一次测试,她英语考了100多分,英语老师专门给她写了一封鼓励信,让她受宠若惊,更加卖力地学习。渐渐地,这股劲头延伸到其他学科上。这个曾经从来不将学习放在心上的孩子,谈到学习时,用了“拼命”两个字:“现在我就是拼命学拼命学,想着总有一天我会超越自己。”
兴农学校的学生每学期都要分批到郊外的实践基地住上三天。这期间,大家会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学习农耕,生活体验,包括磨豆腐、包饺子、手工制作等,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素质拓展游戏,节目表演。意在融洽孩子们的关系,做好习惯引导,也是创造机会发现特长。
在上一次的体验活动中,邓晋鸿和同学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小品,在几百师生和家长面前表演得惟妙惟肖,把邓爸爸和邓妈妈给惊呆了。
“那动作、神情,真的从来没想过他有这个天赋。”邓妈妈讲话利落干脆,很爱笑。她说家里对孩子的管理从来很宽松,所以孩子在自制力和学习习惯方面有欠缺。来兴农之后,班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爱迟到的毛病给纠正过来了。言语间,她很庆幸孩子选择了预科班。三年下来,邓晋鸿从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很活泼。在上一次模拟考试里,总分已达到重本线。
办公室来客
预科班从创设到今年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这也是马老师进入兴农的第10年。从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到现在接下预科班重任,算是真正从兴农成长起来的老师。与学生相处,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曾接手一个转学生,玩游戏成瘾,在原先的班级每学期逃课多达200节。这孩子一入校便向他申请外出上网时间。堵塞不如疏通,他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你也要信任我。孩子外出的频率从刚开始的三天一次,慢慢减少到一周一次、两周一次。马老师说,这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他慢慢适应住读生活,在学习上找到兴趣。后来,这孩子竟以500多的高分考入福州大学。毕业之后,他仍然听从兴趣,成为了一名职业游戏人。
马老师回想起来,当时可能还有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出于对孩子的担忧,孩子家长请各位老师聚在一起,了解情况。马老师提前跟其他老师商量好,当着孩子的面,尽量挑优点说。当天,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一番肯定之后,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他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却没想到老师们如此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长也是需要等待的,马老师说,这个过程是很多因素的慢慢累积。
这天上午,周玉利走进了这间办公室。王老师给来访者倒水,会特意问上一句:白开水还是茶叶?到周老师时,不待他回答,便哈哈一笑:我知道你要茶。看起来,周老师似乎是这里的常客。
简家乐
杨晓怡
他刚刚在预科班上完一堂语文课,讲句子的连贯。不久前,中国女排刚刚赢得奥运冠军。他便抓住这个热点,以朱婷扣球引入,结合高考真题,边学边练。孩子们很好地回应着。这样一堂练习课,他竟也上得幽默风趣。
周老师是和马老师同一年来到兴农的。在这之前,他在云南任教6年之久,获云南省十佳优秀教师提名。总结自己这些年在兴农的教育经验时,他说了这样几句话: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跟孩子要有近距离的交流;多鼓励,多包容,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
来兴农之后,他也遇到过让人头疼的学生。这是个女孩子,名叫程玉卓。刚入学时,喝酒,打架,不懂得尊重老师,不会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以至于同寝室的几个女孩子联名要她离开。
周玉利找她长谈话,也给寝室的同学做思想工作。在谈话的过程里,他发现,这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女孩子,其实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在母亲面前,她表现得冷漠叛逆,但当周老师和她谈到母亲时,她会流泪。
这注定是一场较量智慧与耐力的拉锯战。程玉卓的字写得不错,周老师便故意找她来办公室帮忙抄写一些文件,并借机夸奖一番。后来发现她作文也写得不错,又趁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肯定了一回。也许是感受到这位老师是真的对自己用了心、铁了心,那天,她主动找到周老师说了一句话:我错了,我以前都错了。此后,她改变之快令人咋舌。最后,这孩子以500多分的成绩,考入贵州大学。孩子的母亲还特意写信给周玉利,表达感谢。
在兴农,每位老师似乎都有一些这样的故事。
每年暑期,总有学生会回到母校,探望当初的老师们。就在这天下午,一位学生回来看望周老师,并带来了制作精美的信笺,请他转交给其他老师。
周玉利老师和学生
预科班里的梦想
虽然四位老师均没有在这一届担任班主任,时常出入这间办公室的,却不乏家长。
刘心玥妈妈来了,常老师很自然地跟她聊起孩子的情况。他劝导刘妈妈:这是一个心思敏感的孩子,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你们不要再给她太多压力。
在兴农中学,无论是班主任或科任老师,与家长的交流都很频繁。家长见老师很容易,只需要在微信上提前约好时间。
转学来兴农仅一个月,简家乐已经成为这间办公室的常客,时常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相较于以前的班级,他更喜欢这里的氛围:同学之间有更多交流,老师很容易接近。班里同学甚至还会亲切地称呼班主任为“老刘”。
四年高中生活已经进入最后一年。一年之后,29班的孩子们将和其他孩子一样,通过高考走出这所学校。
是时候谈论梦想了,预科班的孩子同样有对未来的憧憬。
杨晓怡和简家乐的梦想都是成为一名教师。简家乐说,自己常常见到学长学姐们回校探望老师,很向往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