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2016-12-23李奇勇

中小学校长 2016年3期
关键词:包容平等敬畏

李奇勇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3-0018-03

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展现出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依法治教的背景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是新时期所有工作的总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党中央确定下来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到与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从严治党同样的格局,并强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四个全面”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才能让我们的党、政权长期稳定,才能让我们的党长期执政,才能有人民的好日子,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不搞西方民主,通过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给人民以法治范围的自由,同样,政权可以稳定,社会可以繁荣,人民一样可以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要有法治思维,走法治之路。

什么是法治思维?第一是强调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是推崇协商,有什么事情大家坐下来商量。第三是限制公权,公共权力要限制,同时要保护私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弱势群体、百姓、学校而言,要保护好私权。第四,依法治国不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政府要依靠这个原则来行使自己的权力,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手段去治理老百姓。对依法治国的认识错误,会影响“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和中国制度的设计就要落空。所以,法治思维对公权和私权的界定是不同的,对公权是要限制,对私权则要保护。第五是承认分歧。人和人总有不同的想法,法治思维就是要承认分歧、接受妥协,要严格程序、讲求实证,要敬畏规则、尊重秩序。法治思维至少包含强调平等、推崇协商,限制私权、保护公权,承认分歧、接受妥协,严格程序、讲求实证,敬畏规则、尊重秩序这几个方面,可以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平等、包容、程序、敬畏。

二、依法治教的内容

就依法治教的内容而言,一是依法行政,二是依法育人。针对依法行政,第一,要抓好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关键是校长要树立法律意识。第二,从行政源头抓起,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规范性文件对国家来说就是法律,对地方来说就是政策规章,对学校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校规。第三,要减权、放权、管权、限权。理清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要简政放权,纠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过宽过细、行政干预过多过频的问题。要推动政府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行政干预向政策引导转变,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价的新型治理体系。第四,严格执行行政规章、带头强化程序意识。中国传统上习惯于强人政治,人人政绩,这不是程序意识,不是规则意识,也不是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任何工作都必须放在法治框架内,按程序行事,这就是新常态。

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除了依法行政,还有依法育人。运用法律来教育人,就是依法育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今后国家有没有法治精神,老百姓有没有规则意识,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契约意识,就在于今天的教育,所以,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这方面,贵州省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将法治精神渗透在学科教育之中,教导学生懂法、遵法、执法。首先,要教育学生学法,熟知法律规定。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以教率学、以师率身。我们往往强调教书,但很少育人。一方面是没有时间,教师与学生接触少,交流少,无法育人。教育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活动,老师如何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体现法治精神?举例来说,很多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进校,校长是否能做得到保证手机都带不进来?既然做不到,为何要做出这个规定,是想要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情都有例外,还是表明学校说一套做一套?因此,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随时随地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能看得到。教师是否想过,包括拖堂都是法治意识不强的表现,也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再次,要重视学校环境对学生法治精神的熏陶,比如目前提倡的学校文化创建。最后,还要重视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有一种说法叫“5+2=0”,意思是学生在学校5天,在家两天,就什么教育都废掉了。但是,教育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如果社会环境和整个国家制度设计没有大的改变,教育如何能改变,又怎么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认为教育强,才会经济社会强,教育可以拉动经济。然而,根据考察发现,事实上正好相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经济先获得发展,教育才能跟上,比如韩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是如此。因此,要重视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影响。三、贵州省中小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归口管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长与教师的努力。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县一级的基层,教师管理并不是教育部门说了算,在县一级,教师人是教育部门的人,但是招聘、编制、考评、工资、职称评定等都是由人事部门来主导。所以,在教师招考过程中,考教师的试卷与考城管的试卷往往是同一张,考题从题库调出,与公务员考试题库的内容也都一样。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聘任的教师,约有10%无法正常上课,但却是按照合法程序招进来的。此外,绩效工资是按照教师工资额的百分之多少制作,教师们对此意见很大。教师还在受人尊重、获得荣誉等方面遇到种种问题,因此,教师的管理、工资体系、工资制度是当前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校长的选派。校长大多都有级别,学校的层次、学段越高校长的级别就越高,比如高中,一个县的高中最高可达到正县级、正处级,即校长和县长是同一级别,最差是科级,就是说校长和教育局长是一个级别。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教育局长如何来管理校长。

三是择校补课。我们常常讲减负与择校,并针对这些问题下发多个文件。经常讨论并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但是家长的获得感并不强,他们忽然意识到,在上学问题上不去找人托关系,不用花钱反倒成为新闻了。这个问题值得教育者深思。

四是规划布局。首先,城市里的新区配套,新建的开发区、楼盘是否配套教育设施。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房产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导致学校用地面积减少。其次,农村空心化。前些年报道的新闻让人很痛心,如有的希望小学闲置后用来养猪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减少,特别是预留人口、劳动力减少,适龄儿童要么随父母进城,要么留守乡下。贵州省曾做过一项调查,贵阳的花果园楼盘规模位居前列,其规划居住人口是46.4万人,接近50万,相当于我国一些县的规模。按照规划,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分别是7所、5所和3所,而实际测出幼儿园差46所,初中差4所,高中差3所,缺口的学生学位总数高达4.83万人。这也说明学校在规划布局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原则

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如何解决?贵州省提出了一个方案,得到教育部的肯定。贵州省作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的改革试点,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是方案类别。第一是建立机制,建立省部战略合作会商机制。部省联合成立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协调有关事项。这是教育部给贵州的一种特殊支持。第二是年度政策清单机制。教育部协调国家部委,建立支持改革政策的清单制度及其年度更新机制。在监督、审批、管理等环节授权贵州先行先试。第三是推进综合改革协作机制。教育部和贵州省联合创设平台项目,互派挂职交流干部。第四是改革经验成效交流机制。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定期梳理、总结和上报可扶持、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及成效。

其二是方案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二是聚焦体制机制,三是鼓励开放办学,四是关注内涵发展,五是落实简政放权,六是突出可操作性。

要在具体工作中深入把握六个原则,应做到:第一,完善教育发展的省级政府统筹,共同组建贵州省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实施课改内涵发展、简政放权等。第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确定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如何改。第三,推动教师专业化建设。要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校长、园长专业化成长机制。基础教育推行校长职级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校长、园长、教师的培养、选拔、聘任、考核和培训,开展基础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职称职务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将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职务分设,扩大高校自主招聘、自主管理教师权限,支持高校建立学术特区,赢取高端人才。第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第五,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办学,建立教育改革的多元保障体系。第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人类历史上工程最宏大、覆盖面最广、投入最多的教育工程,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总在困扰我们,这就是减负。一遍遍发文,一遍遍提要求,终难落实下去。打个比方,这如同劝说工厂的工人减少副产品,劝农民少打粮食,因为我们经常认为,知识就是力量,难道说给孩子更多的力量错了吗?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错了吗?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补课收取报酬错了吗?因此,每到春节前,贵阳一中、清华中学的家长就来上访要求补课。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却为何没有培养出大师?是何原因?是基础教育设计出了问题。我归纳了四个“过度”,一是内容过度。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内容认识不准确。有些人认为基础教育就是培养我们所说的人才,基础教育是传授知识,多了没什么不好,其实不然。基础教育是将一个生物人转换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实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人要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使人们由对神的崇拜转为对人的崇拜,对人的崇拜首先要认可自己,让自己充满自信。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孩子未来的职业取向都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任务,基础教育该反思的是,拥有多少知识是够的,哪些东西教到什么程度,并非越多越好。二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被赋予多项功能,比如社会主义接班人、背负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地方的文明与发展等,教师被社会赋予过多的职责功能。三是责任过度。校长职务繁忙,政府大包大揽,公办教育挤压了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教育的多元化丧失,教育的现代化无法企及。四是学制过度。目前学制过长,不利于人才培养,造成资源浪费。

我们的教师如今作为普通职业,教授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包容平等敬畏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论紫砂壶的文化包容性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敬畏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