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6-05-16余守萍

理论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文化安全问题并未引起普遍关注。因此,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文化安全思想并没有独立完整地呈现出来,而是散落在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中。随着民族国家交往的深入,文化冲突愈益显现,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理论的梳理和解读,可以为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4-0076-04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研究”(2014SJD186);南京晓庄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研究”(2015NXY25)。

作者简介:余守萍(1979-),女,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2015级博士生,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大任务,同时强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首次被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这样的背景赋予了文化安全问题研究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中汲取养分,为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既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需要,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现实要求。

一、内涵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及文化安全观

马恩所处的年代,文化安全问题并不是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文化安全思想不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呈现在马恩的理论体系之中,而是散落在其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中。因此,阐释马恩的文化安全思想,必须立足于对其文化理论的研究,在梳理马恩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在了解马恩所处时代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的基础上,完成对其文化安全思想的凝练。

1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内涵的两个维度。文化在马恩这里有着极为复杂而特殊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在实证科学的意义上探讨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而是承载了西方理性精神的人文传统,……,更多地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特征的视角来理解文化。”[1]38

在显性层面,马恩认为文化是经济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与经济相对应的社会精神意识形式,即强调文化的精神性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文化作为经济因素作用力的反映,作为人类精神成果和精神力量的彰显,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实质层面,马恩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强调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57同旧唯物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不同,马恩强调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文化实质“就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的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1]58

2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观形成的两个依据。马恩在对文化问题的论述中,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文化安全问题。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解读马恩的文化安全观,必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正是在积极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的过程中,文化安全问题产生,马恩文化安全观也逐渐形成。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看,马恩所处时代面临的文化不安全主要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伴随着这种扩张而来的是民族交往的加深,各民族文化被迫卷入全球化洪流,文化的主权独立性受到挑战。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过程中伴随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405维护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任务加剧。

从内部因素来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三大起义的发生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英勇精神。起义的相继失败,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的需求。这就需要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继承优秀人类文化遗产,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不断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斗争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从主观上看,无产阶级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从客观上看,复杂的斗争形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给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带来困难,文化的不安全因素增加。

因此,马恩的文化安全思想主旨是维护发展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基于此,可以把马恩的“文化安全”解读为:在全球化的大势下,伴随着民族交往的加深,维护无产阶级文化主权和先进文化的传承,使无产阶级拥有其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特性不会被同化或消失。由此产生的信心是无产阶级文化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二、内容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完整把握马恩的文化安全思想,必须在解读文化安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内容体系,系统把握马恩对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的地位、核心,面临的主要威胁及文化安全的保障等问题的具体阐释。

1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民族交往的深入。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文化安全的问题,立足于全球化的视角,马恩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发展促进了工业水平的提高,使航海和陆路交通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深入,加速了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使原本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卷入了世界历史的洪流,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进一步,马克思从民族交往的深入中,指出这种趋势给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层面也带来不小的冲击。正是在这种交往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2]104文化层面的冲击和碰撞不可避免。

这样的冲击对各民族的文化都会产生影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整体面貌和心理特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而在这种冲击下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存续和特色成为各民族应对的关键。尤其对相对弱势的民族来说,形势更为严峻。文化层面的冲击和碰撞使得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

2文化安全的地位:受制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安全。马恩对文化安全地位的认识,与其关于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2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发,马克思强调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各种途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影响上层建筑的各个层面。

相应地,文化安全主要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否适应是文化是否安全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基础的变更带来经济基础与旧上层建筑残余之间、新旧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文化不安全的导火线。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精神文化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并对社会现实有能动的反作用。伴随着人类自由自觉意识的觉醒,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生产安全、对国家整体利益会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各方面息息相关,也是内容之一,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文化安全的核心: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将意识形态作为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178因此,统治阶级要掌握政权、巩固政权,不仅要掌握社会的物质力量,同时也要牢牢地控制社会的精神文化。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主要工具。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重视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掌握了意识形态即意味着拥有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拥有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话语权,拥有力量凝聚的保障。因此,保障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资产阶级重视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文化安全,无产阶级要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也应该赋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历史正当性,引领社会主流思潮,保障无产阶级文化安全。

4文化安全的威胁:文化的被同化。前文谈到,民族交往的深入带来的文化层面的冲击和碰撞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油然而生。这种文化层面的冲击和碰撞给每一个民族尤其是弱势民族的文化带来的危险是自身文化被同化。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被殖民化的原因时曾指出:“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2]857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殖民扩张,军事、政治侵略的背后一定是文化侵略,结果可能是侵略方同化被侵略方,也可能是被侵略方同化侵略方,主要看民族的文化水平高低。无论出现哪种结果,都会带来文化的不安全问题。暂且抛开文化侵略的非正义性不说,仅仅从文化之间的碰撞来看,被同化都会使民族的文化根基被斩断,导致民族内部人心涣散,政府失去了号召力,精神文化的不安全因素出现。

5文化安全的保障:建设先进文化。为应对文化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文化安全威胁,避免因被同化而失去自身文化的传统和根基,马克思立足于对“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的认识,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同情,特别强调和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即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以抵御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保障文化安全。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虽然马克思将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归于民族文化碰撞的加剧,但是他本意并非要回到民族封闭自守状态。相反,他强调“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3]83文化也不例外。加强文化层面的学习和交流,是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设先进文化还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也不例外。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摆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2]669因此,必须对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发展。

三、价值凸显: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

阐释马克思的文化安全思想,根本目的还是为新时期我国文化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力、维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安全的同时,为我国国家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维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马克思明确地反对文化侵略,特别强调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4]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应该在相互交流中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的内涵,不断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伴随着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彰显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在全球化进程中及多元化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一席。新时期,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要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加强文化认同,这是保障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共同的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民族文化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力量源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可以使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实现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时可以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发扬中华民族顽强不息、崇尚和谐等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文化安全的威胁和挑战。

2在加强对非传统文化安全关注中树立文化安全观。马克思强调的文化安全,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生产安全、对国家利益也会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各方面息息相关,这一点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文化安全关注不谋而合。加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文化安全关注,根本上是要克服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现状,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

文化全球化的深入,造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也强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外部的挑战加上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变革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理想信念的迷茫和动摇等,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充分估计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强对文化安全战略地位的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加强国家内各个民族和地区、各个阶层和人民的政治文化认同,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发挥文化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对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功能,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主要工具。统治阶级掌握了意识形态就意味着其拥有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反之,一旦失去了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失去了在社会思想层面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统治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因此,新时期保障文化安全的核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主要手段是搞意识形态渗透。”[6]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加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力的消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轮番上阵等,使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甚至否定。这就无形中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问题隐患增大。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在与时俱进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使之适应日新月异的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承担并巩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同时积极应对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进程中增加民众的认同,增强意识形态自身的免疫力,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与挑战,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马克思强调,文化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在文化碰撞和冲突中文化被同化。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被同化即意味着失去了自身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应发挥的凝聚力。不仅文化不安全,国家的安全也岌岌可危。因此,要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内的感召力和对外的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的“软实力”。

应对文化安全的挑战,必须从提高自身实力和对社会成员的感召力入手,弘扬先进文化,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当代中国,弘扬先进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国家统一意志的体现和共同行动的基础。要在丰富精神文化的内涵、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同时,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成员的感召力。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文化交流,在相互融合借鉴中提升影响力,促进共同发展,是应对文化安全威胁的重要途径。如果说传统安全视野中文化是否安全由国家政治军事的实力差距决定,那么非传统安全中的文化安全则需要抛开零和博弈的思维,在自身“软实力”的提升中走向彼此的共赢和全球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提高自身实力、保持其先进性,应对文化安全的挑战,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在文化交流融合中,促进文化的不断创新。同时要丰富开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通道,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跨文化对话中,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谋求文化安全工作的多方互动格局,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胡长栓.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靳辉明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06.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