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凤庆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5-15卫玉琼
卫玉琼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2.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临沧 677411)
浅析凤庆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卫玉琼1,2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2.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临沧 677411)
文章总结凤庆县粮食发展现状,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产业化程度、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针对制约凤庆县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如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农业政策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增产措施等,为凤庆县粮食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粮食生产 现状 对策 凤庆县
粮食是国民生活中的基本必需品,也是维护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战略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改革发展时期,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凤庆县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跨99°31′E~100°13′E、24°13′N~25°03′N之间,地处横断山脉,滇西南帚状宽谷区,东与南涧、云县相连,南与永德云县毗邻,西与昌宁县交界,北与昌宁、巍山接壤。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45.6万人,国土面积3 335 km2,年平均气温约16.5℃,海拔900~3 098 m,雨热同期,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立体气候复杂多样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200 mm,相对湿度约70%,年平均霜期为67 d。境内为山区峡谷,土壤多为红壤,偏酸,适合于粮食作物和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素有“世界滇红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美称。
1.2 农村经济状况
1.3 凤庆县粮食发展现状
凤庆县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不能自给,70%的口粮都是靠外调,粮食供需能力薄弱。随着近几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用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粮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末,人均占有耕地仅0.089 hm2。
从近5年全县粮食生产情况看,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发展不平稳,幅度增减变化大,2013年增幅达1.7%,到2015年急剧下降,较上年减8.1%。产量增长速度不平衡,2012年产量增长3.7%;2013年增长3.24%,2014年增长3.78%;2015年增长1.93%。2011~2015年的5年之间,产量随着播种面积的变化,波动起伏大,发展不稳定,粮食产业在农业大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弱化,“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作为支撑各个产业发展的传统产业,如何破解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建立粮食稳步增产、农民稳步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粮食产业的稳步发展,这个任务仍然十分艰巨[1]。
2 凤庆县粮食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凤庆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68条,地表径流量20.22亿m3,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m3,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全县13个乡镇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5.4%,高稳产农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很多灌溉沟渠都是1年有半年呈干涸状,晴干雨涝的现象突出,属典型的山区雨养农业。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 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赋矿层礁灰岩礁灰岩存在许多孔隙,如沉积物原生孔洞(隙)、砂(砾)之间空隙、岩石(层)之间差异收缩裂(空)隙、层间裂隙等,这些孔洞(隙)成为储矿空间含矿。
种粮相对效益较低,粮食有市场无价格,加上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种粮生产成本加大,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传统的粮食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弃农从工,弃农从商。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随着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2015年,全县24.7万劳动力人口中,实际从事粮食种植的14.86万人,只占劳动力人口的60%,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用工越来越紧缺,工价也越来越高,农业劳动力越来越难找。
2.3 粮食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的拉动
粮食生产大多以分散种植、小户经营为主。目前,通过登记注册的粮食种植大户只有2家,产粮大户少,辐射带动不强,粮食加工只停留于初级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业各个产业的异军突起,粮经争地矛盾日益凸显,优质的耕地资源多数用于发展经济作物,加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在有限的土地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提升粮食品质的方法举步维艰。2015年末,全县农业产业的基本格局是核桃当家,打造茶叶,提升蔗糖,优化烟桑,培植魔芋,壮大牧业。粮食产业与其他周期短、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相比,属边缘产业,加上该县山多坝少,粮食种植分布点多面广,相对分散,导致粮食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于集中经营[2]。
2.4 科技意识淡薄,科技应用含量低
粮食种植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受传统农业种植的影响,农户仍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广种薄收现象突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产业的地位逐步弱化,致使很多科技措施落实不到位,科技种粮转化率低,科技应用成果不显著。2011~2015年全县粮食产量的增长虽每年呈递增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年均增长只有2.2%,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难以满足现有人口的需求。
3 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好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结合实际,凤庆县提出了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的粮食发展思路,从而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和粮食产业化的稳步发展[3]。根据凤庆粮食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粮食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灾的能力
充分利用凤庆县境内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高稳产农田地,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步推进全县高稳产农田建设、水源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一批项目,增强农田水资源管控能力,走“散水集用、小水大用、丰水枯用”的山区集雨节灌路子[4]。继续巩固维护好“十二五”期间已建成投入使用的2.4万hm2高标高稳产农田地,已改造的0.958 6万hm2中低产田地,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3.2 加大惠农政策的落实,稳定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2.1 提高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契机,加强全县农机化建设,扎实推进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育秧育苗、机插机播机收等耕作农业,从而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减轻农业生产强度,缓解农村劳力,实现节本增效。“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仅有44.43%。使用机械耕作的方式基本上是农户自发组织、自己找机械的状态,缺乏正规合法的渠道,对坝区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勐佑镇、营盘镇、雪山镇、洛党镇可加大农业机械推广覆盖面,由当地政府牵头扶持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合作社,制定规范的管理章程,实现区域内的机耕作业。
3.2.2 建立完善的粮食生产奖惩机制
对重视粮食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的乡镇及农户给予奖励,把粮食产业纳入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年终绩效考核的范围,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指标之一。
3.2.3 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保护,对种粮农民给予政策倾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制订出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完善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村年轻、有思想、有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整合,通过建立有规模有组织的粮食产业协会,粮食互助协会,粮食购销组织,为全县种粮农民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粮食产前、产中、产后的网络化跟踪服务[5~6]。
3.3 以项目为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只有走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农业才有前途,农民才有出路。要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必须抱团发展,要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搞活土地流转,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想种粮、会种粮的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的优越性,吸引更多想从事粮食产业的人来经营粮食生产。把洛党、凤山、勐佑、营盘、雪山、大寺等粮食主产区作为土地流转重点区域,在技术、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创建好以水稻、玉米、麦类为主的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以项目拉动,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粮食产业的发展。
3.4 以科技增粮为抓手,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1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
以科技增粮措施为平台,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啤饲大麦、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在5.066 6万 hm2,粮食总产稳定在18.8万t以上。
3.4.2 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用好用活科技推广经费,在粮食主产项目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重点抓好水稻规格化单行/双行拉线条栽、玉米宽窄行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麦类分墒撒播或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水稻以楚梗、昌粳、临籼系列常规良种、杂交水稻品种为;玉米云瑞系列、北玉系列;麦类以临麦系列、云麦系列为主的优良品种。集成配套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以点带面,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4.3 统筹兼顾粮食规划布局
在努力增加优质粮食和稻谷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稳定玉米播种面积,压缩杂粮面积,努力实现稻谷面积的恢复性增长,增加稻谷产量,提高全县口粮的自给率。稳定6 700 hm2稻谷种植面积,因势利导,把水系发达,中部以迎春河流域、澜沧江流域为主的洛党镇、凤山镇、大寺乡;西南部以顺甸河、怒江水系为主的雪山镇、勐佑镇、营盘镇打造成凤庆县的“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对中、高海拔山区、半山区为主的腰街乡、郭大寨乡、诗礼乡、鲁史镇、三岔河镇、小湾镇、新华乡建成以优质饲料玉米、优质麦类、优质杂粮,特色商品粮生产为主,具有比较优势和代表性的茶、烟、核桃、蚕桑、红花油茶高原特色旱作农业生产基地。
[1] 凤庆县统计局.凤庆县统计年鉴(2011~2015年)
[2] 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中共凤庆县委、凤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凤发〔2014〕11号)
[3] 凤庆县人民政府.凤庆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5)
[4] 罗碧霞,何新,张景文.兴宁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农业科技,2013,12(3):301~302
[5] 吴研,亢霞.关于加快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的思考.中国粮食经济,2012,(8):20~23
[6] 李铜山.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理性思考.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