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尝试
2016-05-14杨袁兵
杨袁兵
摘 要: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实际接轨,让数学为生活实际服务,让数学教学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实际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学习最原始的目的之一,这也突出了学习的价值。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都与生活问题的所急所需密切相关,初中数学与生活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并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一、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
1.观察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特别要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该章节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坐标,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坐标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如教室内学生座位的布局:如果以教室中心为原点,以第三排的桌子排列为X轴,以第五列的桌子排列为Y轴,那么每一名学生在教室内都有自己的座位坐标。如学生经常玩的飞行棋:如果以图纸的中心为原点,分别以飞行轨迹中的横向中心轨迹与纵向中心轨迹为X轴与Y轴,则每一枚飞行棋在图纸中都有自己的飞行坐标。由此可见,只要运用数学思维,多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联系实际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为例,不论是相交线还是平行线,“线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每天来学校的交通轨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频率的运用,学生借助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等导航工具软件就不难发现并绘制出自己的交通轨迹,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轨迹就可以看作是线条之间的相交或者平行。章节中的其他知识点,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在地图上也许是街道转角、街区红绿灯、学生在上学路上相遇的地方,等等。如果学生能将该章节的知识与自己每天上学的交通轨迹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该章节的内容了,也更便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
3.实用有效
不少学生总觉得数学是冰冷的、枯燥的、无趣的、单调的,其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对自己是实用的、有效的,教师就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开展教学。以学生每天的上学轨迹为例,一般来讲,学生从家里到学校会有若干条不同的路线,每一条路线所需的时间、交通情况、路面情况等都会各不相同,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时,能将具体的上学轨迹看作是抽象的线条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可以绘制出平面图,通过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找出最合适的上学路线,以此缩短上学时间,缓解时间压力。与此相反,假如要求学生以实际测量与验证的方式来比较各种上学轨迹,则难度会很大。学生一旦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实用的、有效的,当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而开展教学时,学生就更有学习的欲望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方法
1.引入生活元素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能存在的生活元素,并在教学中将它们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为例,生活中几乎处处有概率。如学生在某个时间点能够等到公交车的概率;一个星期内天晴的概率;一张试卷中答题正确的概率;投掷骰子时点数为某一个数字的概率,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生活元素合理地引入课堂,把生活元素作为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概率的一个载体与媒介,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看似抽象的概率数据、内容、求算方法等也会因这些生活元素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或是冰冷的数据运算了。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生活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备课过程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发现或者理解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创设生活情境
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生活化数学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就要以一种更为自然、更加直接的方式融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境。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促销活动的情境。如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某超市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如买X送X、打X折、买满X元立减X元、买X换购X、买X获得X等。假如你是家庭的采购员,如何借助这几种不同的优惠形式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际生活情境。一般来讲,家庭的采购权并不在学生手中,学生更多的是跟随父母到超市采购,但父母的判断与决策却是学生可以观察并了解到的。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学生可以通过换位思考,以大人的身份来思考问题,这也符合许多学生的愿望。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给拥有采购权的学生提供外援支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生活情境中来。当学生融入这个情境中,以实际身份去分析与判断各种优惠形式时,实际上也就完成了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应用能力训练了。
3.解决生活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在学习过后,自然而然地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例,该章节主要讲解了对数据的管理。实际上,数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否消费得合理,如果单独地看每一次买的东西、价格、用途等,可能很难客观地作出判断(因为每一次的花费有高有低),但假如学生有数据管理的意识,将自己每一次的消费活动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就能从中分析出问题来。如三个月内,将每一次消费的时间、标的、金额、目的等都一一罗列出来,三个月后对自己该季度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估:是花费在零食上的比重最多,是花费在书籍购买上的比重最多,还是花费在与同学出去消费的比重最多等。仔细分析每一次的消费是否合理,如某样零食在促销期间的价格与正常期间的价格之差,新书与二手书的价格之差,去不同水吧喝饮料的价格之差等。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结果的呈现,多个数据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现象的呈现,如零食消费是否过度,水吧的饮料价格是否过高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每一次零花钱的消费行为了,从而实现高效消费,这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实例。教师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数据管理作业,以此增强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
数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各种各样的数据、公式、定理,与语文、英语、音乐等人文学科对比起来,数学似乎是冰冷的。但实际上,这种判断忽视甚至抹杀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苏阳.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6).
[2]吴伟.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