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意识: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引擎”
2016-05-14席晓峰
【摘 要】从初中劳动技术的尝试与模仿到高中通用技术的设计与创新,其间不可或缺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本文试图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内涵与价值和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阐述探究意识的重要性,以凸显探究意识对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 探究意识;通用技术;技术素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58-03
【作者简介】席晓峰,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江苏张家港,215600)电化教育馆教师。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然而,在技术课程学习方面,学生从初中阶段的尝试与模仿到高中阶段的设计与创新缺乏衔接。为了让学生实现初中、高中的过渡,需要教师用学生的探究意识为通用技术架起桥梁。
一、学科定位:在“道”与“器”之间寻找平衡的支点
“通用技术”概念,是中国大陆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新概念。回顾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通用技术方面的教育在中国大陆先后经历了“综合技术”“基本生产技术”“劳动技术”三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不管在哪种教育形式中,教师总会有疑问:通用技术到底该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有些教师推崇国外的技术教育方式,以技术为中心,重视直接和隐性经验的技术教育,过程基本上是“模仿→训练→指导下操作→独立操作”。所以这些教师直接把通用技术课堂变成学生“动手做”的课堂,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可这种“拿来主义”的课堂就变成了一种形而下的“器”,他们没有考虑国情与学情,也扭曲了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
还有一些教师对这门课的性质和价值认识不足,把它当作副科,所以一些教师常常对自己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少讲或不讲。有的教师还是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的实物操作代之以讲述或媒体播放,这样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与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完全相背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未得到重视,使技术课程的整体优势难以显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技术课程作为高中的八大课程之一,并且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这是高中课程改革一个历史性突破,技术课的地位及重要性可见一斑。理想的高中技术教学应该在“道”“器”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在技术应用的背后去关注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及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通用技术学习更完整更完善,更富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需要广大教师站在相应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规划地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
二、目标叩问:在内涵诠释与价值追求中寻绎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内涵诠释
1.探究意识在学生发现问题、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萌芽。
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时,经常会开展观察、交流、讨论、设计、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在学生的细致观察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让探究意识悄然萌发。
2.探究意识在学生的叙述性探究与因果性探究中自然生长。
探究学习是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提高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叙述性探究与因果性探究。叙述性探究指让学生收集资料、找到不足、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能描述构思方案。因果性探究指让学生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会不断生长。
3.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石。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通用技术课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探究意识能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石。
(二)价值追求
1.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听讲、讨论、模仿、操作实践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但对于有些知识的理解,可能需要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才能真正达成。事实证明,学生有意识地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进行设计活动时,一定会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应的碰撞。在新旧知识相互交融中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同化与顺应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得知识系统化。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已有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后有新的发现或设计新的方案。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
在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探究,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去接触和探究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使学生的技术素养进一步提升。
三、策略举隅:探究意识在实践教学中的把握
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很多知识,都藏着“探究因子”,站在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制高点上,准确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则学生的探究意识一定能够在铺垫与渗透中得以展露。
1.在“观察”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技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发明与创新都是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细致思考分析后而得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主要是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学会主动观察身边事物,发现问题并尝试探究分析后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平易近人,感受到主动观察的乐趣,形成探究意识。
2.在“构思”中牵引学生的探究思维。
技术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引发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理解技术的内在机理后学会广泛迁移与创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认知体验。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很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发现—验证—结论—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很多验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动手制作、测试、自评与他评的活动方式去完成。
四、反思寻真:学会“放手”,抓住探究的本质
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教师指导并不是要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困难,提供探究所需的服务,引导学生观察要点。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应注意: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经验与理解;通过探究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获得对科学技术探究本身的理解。
【教学片段1】《技术与设计1》教材“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第一次的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准备了历年神舟飞船发射的图片资料。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神舟十号飞船承载了3位宇航员成功飞入太空,还记得我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宇航员吗?
学生:是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
教师:大家思考下为什么直到神五才把人送上天,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干吗去了?
学生:它们要进行技术试飞,保证宇航员的安全性。
教师:很好,技术试飞就是我们要学的技术试验,请同学们思考列举身边的技术试验案例,讲讲试验的重要性。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体验技术试验活动:横梁的承重测试(用一根桐木条设计横梁,规定横梁长度、高度)。学生合作探究怎样结构的横梁载重最大。
教师按照教案设计,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较强,学生的自主思维不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收获也就很少。
通过备课组的交流和同事的讨论,我意识到这种探究设计只抓住了探究的形式和外表,没有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核心与本质。于是,我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设计重新做了修改。
【教学片段2】“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二次教学片段。
教师课前准备了不同品种的胶水若干,以及木块、塑料片、铁片若干。
教师:平时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日用品损坏后会用胶水黏合来弥补,如何选合适的胶水来黏合不同的材料呢?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用502胶就可以了呢?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我们可以把每种胶水用用试试,做个比较试验就知道了。
教师:同学很聪明,我这准备了一些胶水和材料,大家动手试试,看看什么胶水粘塑料是效果最好的,什么胶水粘木头最牢。
(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高昂。)
教师:大家刚才的活动就是一种技术试验,你看,技术试验其实离我们很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试验案例,你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受到活动的启发,很快就列举了很多试验案例。
教师:刚才同学说到桥的案例,桥造好了要进行压力测试,大家想想如果不做会怎么样?
学生:那后果不可想象,万一,Duang,桥塌了怎么办?
学生们大笑。
学生:人命大于天,所以我觉得技术试验很有必要。
教师:说得真好,接下来让你们当一回桥梁专家,先用一根桐木条设计一座桥梁横截面结构,然后分组测试其载重性,看看哪组设计的结构最稳固。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暴露的一些问题,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这节课教师充分“放手”,利用生活案例让学生自己摸索、反思、总结,从而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及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提供机会,学生的收获比较丰富。
要让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就必须学会“放手”,同时进行有效指导,要随机应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推动整个教学过程。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时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教师应该多提供给他们探究的机会与平台,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学会“发动引擎”,或许将来会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