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问:情境与教学目标间的桥梁

2016-05-14陈培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设问教学目标情境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情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托情境有效设计问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提出了设问要有“趣”、有“力”、有“法”、有“思”、有“情”的观点。

【关键词】 设问;情境;思品课堂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56-02

【作者简介】陈培,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6)教师。

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但是,创设情境只是一种铺垫,必须通过恰到好处的设问才能架起课堂情境与教学目标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依托情境有效设问呢?本文结合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的教学展开说明。

一、设问有“趣”: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教学情境背景下的设问本身也应打破常规模式,在内容、方式上注意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课堂导入的部分,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大家想过‘穿越吗?”学生对穿越剧、穿越小说不仅不陌生而且很感兴趣,因此学生很好奇,求知欲被激发。我接着说:“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003年,这一年,全中国经受着一种叫作‘非典型性肺炎(非典)的疾病的考验。”2003年,离现在比较远,如果直接提“非典”这个事例,学生会觉得老套没意思,而用“穿越”一词提问导入,让课的开始就有一种新颖的感觉。这一设问的经验是,如果情境材料已经失去时效性,不妨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尝试“旧酒装新瓶”。

二、设问有“力”:直击目标,层层递进

学生在课堂中思维高度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时要坚持精准原则,抓住重点、直击目标,层层递进,深化思考。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的意识。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前提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道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围绕“非典”这一事例,我创设了三个情境。

【情境一】张元俊打工所在地发生“非典”疫情,他乘坐客车踏上了回乡的路。客车行至离家还有20多公里的时候,他开始出现咳嗽、发烧等疑似“非典”的症状。

设问:1.此时他可能做出哪些选择?2.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学生设想了各种可能,并分析了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

接着补充情境,张元俊的真实选择:他立即主动下车徒步20多公里回家。走到村头首先把行李扔到一废弃的枯井里。然后远远地高声呼喊来家人,告别后去了医院,要求隔离检查。

设问:1.他的行为中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学习?2.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有哪些?3.这样做是在对谁负责?

结合情境内容,设问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找到了两者的交集。学生通过分析张元俊的行为,明白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懂得了什么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假如张元俊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坐车直接回家,拒绝强制隔离,那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反转设问,让学生思维重新活跃起来。

【情境二】阅读材料:《病患李松染“非典”拒不隔离被逮捕》。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明白了无论是谁,在何种情况下,行动的自由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不得损害他人、社会、集体的权利和自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法律的要求。

【情境三】徐州市委书记在听到张元俊的事迹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做个有情有义的徐州人》,加以肯定和赞扬。

设问:张元俊做了“有情有义”的事,他自己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道德的呼唤,能够收获有意义的人生。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懂得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现教学目标。

三、设问有“法”:突破难点,巧设追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如能在提问的基础上恰当地追问,不仅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感。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行动的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情境二的材料阅读时,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1.作为公民,李松有出院的自由吗?2.他为什么会被逮捕?3.李松逃跑的后果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通过思考已经能够明白本课的难点。这时教师又问:“李松会得到大家的同情吗?”这个问题使学生对“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考越发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发真切。巧妙的追问犹如一剂兴奋剂,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渐入佳境乃至高潮。

四、设问有“情”:联系生活,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境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设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认知与能力水平,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冲突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在分析完张元俊“非典”事例后,我设置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临近期中考试,全班同学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此时,学校要进行黑板报评比。李雷作为宣传组的一员,感到有些纠结……

设问:1.宣传委员此时可能面临哪些困难或委屈?2.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委屈,是否要坚持?为什么?3.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委屈?这么做会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情境冲突中掌握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技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理,收获了成长。

五、设问有“思”:启迪心智,拓展思维

情境设问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设问有“思”,就是要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在总结“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雨伞爸”的照片,一位父亲用雨伞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

设问:从小到大,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全身心地付出,将我们抚育成人、成才,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总结出父母有法律上的抚养义务,有道德上的义务。当问及还有什么原因时,学生疑惑不解,口欲言而不能,当我提示“这是出于对子女的爱,爱不需要——”学生齐声说“任何理由”。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欣然接受。黑板上出现一段话让学生齐读感悟:“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法律的制裁;有些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有意义的;更多时候我们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应该这样做。”

情境背景下的设问,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作深入分析和思考,并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创设情境设问时做到五“有”,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的技能和智慧,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让思品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设问教学目标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